蔬菜名称与国际通用拉丁名

蔬菜名称与国际通用拉丁名

拉丁语属于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会议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斯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植物的种类很多,为了生产和交流的需要,人们给植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以示区分。但不同的国家,乃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域,由于语言、文字不同,一种植物有多个名字(同物异名)的现象经常发生。同时,也有不同的植物种类在不同的地域又有同一个名字(异物同名)的现象。例如地瓜,北方有的地方称甘薯为地瓜,而南方一般称豆薯为地瓜,如不加注拉丁学名,不同地方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很容易引起混淆。生物学家在很早以前就对创立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很多命名法,但是多为多名法,即对一种植物为了形容其特性,往往用多个文字来表达,繁琐不便。双名命名法在林奈(瑞典著名植物学家,1707~1778年)之前有人用过,最早提出的是赖维努斯,他早在1690年就已提出给植物命名不得多于两个字的建议,林奈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完善化。国际上则公认林奈为首创双名命名法的学者,并以林奈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为起点,其中所载的植物全部以双名法命名,凡此书中已命名的植物均为有效学名。1867年法国德堪多等拟定出第一个《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简称ICBN),之后,编辑委员会根据每次国际植物学会议上有关命名提案的决议负责修订。ICBN为世界各国、各地区采用统一、规范的植物学名命名提供了重要依据,拉丁文学名就变成每种植物的身份证了。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植物种的学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命名。双名法就是使用两个拉丁词构成某一生物的名称。双名法的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名,现在多称为种加词,在较正规的材料或文献上还应在后面附有命名人的姓名。双名法的生物学名中属名的首字母大写,种名字母均小写,书写时应为斜体;命名者姓名在书写时为正体,该姓名除极为简短的以外,都可以缩写,一般采用姓氏缩写,缩写从第二个元音前切止。蔬菜的拉丁文学名完全依照这一规则,例如萝卜的学名为Raphanus sativus L.,其中Raphanus是属名萝卜属,sativus是种加词,中文意思为“栽培的”,后面的L.是该种定名人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Linnaeus)的姓氏缩写。植物学名的种加词大多用形容词,也有少数用同位名词,其变化有一套复杂的规律。

以下几种蔬菜都同时具有多个名称,而拉丁文学名只有一个。

甘蓝的拉丁文学名为:Brassica oleracea意思是“属于厨房的,菜园的”。甘蓝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重要蔬菜之一。除芥蓝原产中国外,甘蓝的各个变种都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早在4000~4500年前古罗马和古希腊人就有所栽培,中国东北地区俗称大头菜,云南俗称莲花白,又称卷心菜、高丽菜、花椰菜、包菜(四川)、圆菜(内蒙古)。

白菜拉丁文学名的意思是“平原的”。通常指大白菜,也包括小白菜以及由甘蓝的栽培变种结球甘蓝,即圆白菜或洋白菜。白菜最早称作“菘”,但是菘菜并不完全是白菜,现代的白菜一般分为大白菜和小白菜,北方人一般把大白菜叫做白菜而小白菜则称作油菜。

茄子拉丁文学名为:Solanum melongena意思是“生苹果的”,别名:茄、矮瓜、吊菜子、落苏、青茄、紫茄、白茄。草本或亚灌木植物,高达1米。

马铃薯拉丁学名:Solanum tuberosum,别称洋芋、荷兰薯、地蛋、薯仔、土豆、荷兰薯、番仔薯等。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地上茎呈菱形,有毛。奇数羽状复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