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 蓿
苜蓿是豆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苜蓿株高30~100厘米。三出羽状复叶,小叶倒心形或倒卵形。食用嫩叶,可炒食、腌渍及拌面蒸食,味鲜美。
苜蓿原产印度,中国长江一带栽培较多,过去苜蓿是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主要用于养马。汉唐时,为养马种植苜蓿较为普遍,元时苜蓿被用于救荒,官府曾规定“各社布种苜蓿以防饥年”。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回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说:“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下始种苜蓿。”
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记录有:“(汉)乐游苑多苜蓿,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怀风,又名光风。”唐代唐彦谦《咏马》诗曰:“崚嶒高耸骨如山,远放春郊苜蓿间。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宋代陆游《秋声》中写有:“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在《凉州词》中写有:“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唐代张仲素在《天马辞》中写有:“天马初从渥水来,郊歌曾唱得龙媒。不知玉塞沙中路,苜蓿残花几处开”。
苜蓿是苏南农田里的绿肥,为四大绿肥之首,深秋播种,早春猛长,人们把顶端又壮又嫩的草心割了炒着吃,故也可以说是副产品。苜蓿成熟时是开着黄色小花,待花开了,这道菜就从餐桌上消失了,农民将其翻入泥土,便有肥田作用。

1.营养成分
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入,苜蓿的营养价值被重新评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中国预防医学研究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撰的《食物成分表》提供的营养分析数据显示:由苜蓿制成的金花菜维生素C、钙、锌、硒、维生素B2五大营养元素含量在绿叶蔬菜中均名列前茅,是当之无愧的“蔬菜之王”。蛋白质和胡萝卜素含量也高于一般绿叶蔬菜,其特含的植物皂素能结合人体内的胆固醇,促进排泄,从而大大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对防治冠心病有奇效,此外,还含有苜蓿酚、大豆黄酮、苜蓿素、葡萄糖苷、果胶酸等,对人的机体也有很好的营养功效。
中国医学认为,苜蓿味苦、性平,可清热利尿、舒筋活络、疏利肠道、排石、补血止喘;主治气管炎、贫血、湿热黄疸、尿黄及目赤、肠炎、夜盲、膀胱结石等病症。还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金花菜有降脂、抗动脉硬化、抗氧化、抗癌和雌激素,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2.食用方法
苜蓿以嫩茎叶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可炒食,也可作为扣肉、红烧肉等荤菜的垫底,还可以腌渍、酱制和拌面蒸食,味鲜美。苜蓿经油炒后,乘热进食,味极鲜美。冷却后,进食其味亦佳,其汁有沁人心脾之感。在燥烈季节,如果觉得唇干舌燥,用以佐膳,是维护健康的上品菜肴。古人吃苜蓿在《群芳谱》中记载尤多,简直是不胜枚举。唐孟说《食疗本草》论苜蓿:“利五脏,轻身健人。洗去脾胃间邪热气,通小肠热毒。”
生煸苜蓿是一道家常菜,制作原料是,嫩苜蓿头(叶三裂,呈心脏形,长4厘米左右)、白糖、高粱酒、酱油、味精。具体做法是将炒锅烧热,放入油,同时将苜蓿放在漏勺内,加入盐、白糖、味精,再将酱油放入铁勺内,油待烧至冒青烟时,将苜蓿、酱油同时入锅炒,至熟后烹入白酒炒匀,起锅装盆即成。这道菜的特点是脆嫩,爽口。
传统的腌苜蓿,原料为苜蓿5千克、盐600克、茴香100克、花椒100克。具体做法是,先将苜蓿洗干净,摊开晾干水分后放入干净的坛内,撒上盐拌匀,腌4~5天,捞出,在太阳下晒至微干。然后取一小缸,洗净擦干水滴。在小坛内放一层苜蓿,撒一些花椒和茴香,再装一层苜蓿,撒一些花椒、茴香,直至将苜蓿装完。将坛中的苜蓿压实,然后用干净的稻草或麦秸塞住坛口。将坛倒立于盆或缸内。盆或缸中加一些清水水封,20天后即可取食。盆或坛中的水不能干涸,而且要经常换水。取用时,切不可让水进入坛中,以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