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的药用价值

蔬菜的药用价值

蔬菜治病疗疾自古有之,常吃和多吃各种蔬菜,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如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提到了蔬菜的药用;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的蔬菜类药物多达105种。《神农本草经》认为,常食山药能“补中益气力、长肌肉、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食疗本草》讲夏秋佳蔬冬瓜能“益气耐老,除胸心满,去头面热”。清代著名食疗医家王孟英著述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载有瓜果蔬食百余种,对蔬菜的功效做了更详细的介绍,诸如苋菜明目清热、白菜解渴生津、荠菜养胃、木耳补气活血等。至于蘑菇开胃化疾,豆腐清热、润燥生津,韭菜滑肠,芹菜健胃降压,萝卜消食化痰等已尽为人知。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耗时30余年,通过广泛调查、搜集、总结、研究编写而成的医药学巨著。它不仅对我国16世纪以前的中医理论、用药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升华,而且从医药学研究出发,收录了我国南北各地当时已有的、几乎全部栽培和野生的蔬菜,并叙述了其产地、植物形态、园艺特征、营养保健及药用价值,为我们研究蔬菜的繁衍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1.《本草纲目》与蔬菜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十分重视蔬菜的栽培与选育。随着历史的发展,蔬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并总结出了“谷以养民,菜以佐食”(《经书》)的经验。《齐民要术》《农桑衣食撮要》等书是从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出发,其重点是放在生产技术方面,难以描述蔬菜种、食的全貌,而历代医药学专著则大大弥补了这些书的不足,从而为我们探索古代蔬菜资源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如《本草纲目》在很大程度上对蔬菜做了精确的描述与分类,把药物分为矿物类、植物类和动物类。植物药一类中,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环境又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等5部分。此书中收录蔬菜共计125种,其中菜部105种(第26~28卷)、谷部10种(第24卷)、果部10种(第32卷)。以现在的分类方法,则可归纳为以下8类,共计95种。

叶菜类有菘、芥、茼蒿、香菜、菠菜、蕹菜、菾菜、荠(地菜)、苜蓿、苋菜、莴苣(含生菜)、落葵(即木耳菜);野生的有邪蒿、白花菜、蔊菜、草豉、东风菜、大荠、繁缕、鸡肠草、苦菜、水苦荬、翻白菜、仙人杖草、蒲公英、黄瓜菜、生瓜菜、鱼腥草、蕨、水蕨、薇、小巢菜、野绿豆、灰藋、藜、秦荻藜、醍醐菜等共计38种。

根茎菜类有薤、芸薹、芜菁、萝卜、生姜、山药、甘薯、草石蚕、竹笋、胡萝卜、百合、山丹等共计12种。

瓜果类有茄子、葫芦、瓠瓜、冬瓜、南瓜、梢瓜、黄瓜、丝瓜、苦瓜、甜瓜、西瓜以及野生的苦茄共计12种。

豆类有大豆、绿豆、豌豆、蚕豆、豇豆、扁豆、刀豆等7种。

香辛作料类有韭菜、葱、蒜、大茴香、小茴香、兰香、芹菜(含水芹、旱芹、紫芹)、胡椒等8种。

水生类有莲藕、菱、芡实、荸荠、慈姑、芋、莼菜等7种。

海菜类有紫菜、石莼、石花菜、鹿角菜、龙须菜、睡菜等6种。

食用菌类有灵芝、木耳、香菌、蘑菇、地耳等5种。

由此可见,将《本草纲目》称之为我国400年前的一部蔬菜大典是当之无愧的。《本草纲目》在论述各种蔬菜的医药疗效时,还对蔬菜的进化做了深入的挖掘和总结,为蔬菜的精确分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大蒜为例,大蒜在我国历史上有大小蒜之分。《说文解字》中说:“蒜,荤菜也。”没有论及大小蒜的问题。《齐民要术·种蒜第十九》:“蒜,有胡蒜、小蒜。”但大小蒜的区别没有得到解决。《本草纲目》对此做了全面的补正:小蒜“中国初惟有此,后因汉人得胡蒜于西域,遂呼此为小蒜以别之。”“家蒜有两种:根茎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也,小蒜也;根茎具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胡也,大蒜也。”“小蒜之种,自蒚移栽,从古自有。”“大蒜之种,自胡地移来,至汉始有。”这几段论述,使我们明确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明确了大小蒜的产地来源。即小蒜(又叫卯蒜)系原产于我国的大蒜。其间的关键是“自蒚移栽”。关于“蒚”字,《辞海》中有注为:“蒚,山蒜,蒜之生于山者名蒚”。此外,还有泽蒜、石蒜等称谓,是野生于山地大蒜之古称,至于大蒜亦即胡蒜,“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是从我国西北边陲甚至更远地方引进的。

其次,明确了大小蒜的鳞茎以及品种特性的区别。“小蒜虽出于蒚,既经人力栽培,则性气不能不移”,现今我们常见的紫皮蒜、白皮蒜仍保留了大小蒜之别,紫皮蒜辣味甚浓而白皮蒜辣味略逊可为佐证。

第三,小蒜在我国栽培的历史长,而大蒜的栽培历史则相对短一些,只不过张骞引进的大蒜由于瓣大味辛甘的特性优于原产于我国的小蒜,因而发展比较迅速。而我们目前所栽培食用的大蒜都渊源于这两种,则毫无疑义。

2.《本草纲目》中蔬菜的药效

中国人坚信“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原则。《本草纲目》中记录了利用食物治病,强调蔬菜的营养保健价值,对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略举几例说明。

《本草纲目》中是这样描述韭菜的:“韭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脏腑,令人能食,益阳,止泻。”因此,古代又称韭菜为壮阳草。紫山药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既是餐桌佳肴,又是保健药材,是不可多得的高级食补品。经常食用,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的抵抗力,降低血压、血糖、抗衰益寿等,还有益于脾、肺、肾等功能,是很好的食补材料。芜菁具有补肝、明目、益气的作用,还可治疗黄疸如金、眼睛发黄和腹结不通等疾病。萝卜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用蜂蜜煎萝卜细细嚼咽可以治疗反胃,用萝卜和羊肉或鲫鱼煮熟,频食,对肺痨咳血有效。另外,萝卜对大肠便血、偏正头痛、满口烂疮、久嗽痰喘、便秘及疮疹不出等具有一定的疗效。芹菜可以治疗小儿吐泻、小便淋痛、小便出血等。菠菜可以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荠菜可利肝和中、明目益胃。将荠菜的根叶烧成灰,对治赤白痢有极效。莴苣具有通乳的作用,还可以用于治疗小便不通、阴囊肿胀。山芋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可以用来治疗心腹虚胀、不思饮食、小便数多、痰风喘急、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湿热虚泄。甘薯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能,其药用和保健功能与山芋相似。瓠瓜具有除烦、治心热、利小肠、润心肺、疗心淋、消黄肿的功能。冬瓜全身都是宝,白冬瓜可以治疗消渴不止、浮肿喘满、痔疮肿痛、热毒、痱子;瓜瓤可缓解消渴烦乱、水肿、小便少;白瓜(冬瓜仁)具有补肝明目作用;瓜皮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和腰闪痛。南瓜可以补中益气,黄瓜可以缓解水病肚胀、四肢浮肿、咽喉肿痛。丝瓜可以缓解痘疮不快、风热肋肿、肠风下血、血崩、乳汁不通、小肠气痛、卵肿偏坠、喉闭肿痛、化痰止咳等。而苦瓜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之功,瓜籽则具有益气壮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