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 菁

芜 菁

芜菁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芜菁亚种,是一种能形成肉质根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葑(《诗经》),须、薞芜(《尔雅》),荛、大芥(《方言》),蔓菁(《礼记》郑玄注),葑苁(《尔雅》孙炎注),九英蔓菁(《本草拾遗》),诸葛菜(《嘉话录》),台菜(《埤雅》),大头菜、狗头芥(《医林纂要》)。东北人称卜留克,新疆人称恰玛古。

芜菁起源于野生的芸薹属植物,其演化地域包括从欧洲、中亚到中国的广大欧亚地区。在中国西安半坡村遗址发现过芜菁类植物的种子,说明中国栽培芜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了汉代,中原地区已普遍栽培芜菁。三国时期诸葛亮把中原地区的栽培技术传播到了西南高寒地区。中国《书经》的《夏书禹贡》篇中记有“菁”,即今日的“蔓菁”。公元154年,汉桓帝曰:“横水为灾,五谷不登,令所伤郡国皆种芜菁,以助民食。”可见,东汉时已普遍种植。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533~544年)中有芜菁栽培方法的详细记载。中国的华北、西北、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等地栽培芜菁历史较长,但随着新的蔬菜种类和品种引进及栽培制度变革,芜菁的种植已显著减少。

我国栽培芜菁的历史很悠久,但学术界一般认为芜菁起源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外高加索等地,由油用亚种演化而来。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种植芜菁,也培植了一些品种。

芜菁外形酷似萝卜,但不是萝卜。芜菁与萝卜同属十字花科,并且部分萝卜品种跟芜菁的形状很相似,都是圆球状,所以有些人就会将其混淆。但是两种植物还是有区别的,芜菁为芸薹属,萝卜则是萝卜属,且小颗芜菁的肉质较硬,水分较少,芜菁成熟后肉质较为松软,所以可作为主食食用,萝卜成熟后则脆嫩多汁。不过两者在药用价值跟食用价值上都十分接近。芜菁株高20~50厘米,地下有圆形或椭圆形直根,小型品种只有几十克重,大型品种可重达10千克以上。

芜菁作为蔬菜目前最为有名的就是浙南的盘菜了,因形似盘状,俗称“盘菜”,是浙南地区冬天的主要蔬菜,以瑞安白门、梓岙和马屿等地所产的个大、色白,最为有名。特别是成熟时埋在土中经霜冻之后,盘菜越发变得质轻、肉细、味甜。

1.营养成分

芜菁有肥大的肉质根可供食用,每100克鲜重含水分87~95克、糖类3.8~6.4克、粗蛋白0.4~2.1克、纤维素0.8~2.0克、维生素C 19.2~63.3毫克,以及其他矿物盐。芜菁含钙和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居根菜类之冠。

研究还表明,芜菁还有较好的药用价值。芜菁味甘、辛、苦,性温,无毒。入胃、肝、肾三经。具有开胃消食,下气宽中,止咳化痰,利湿解毒,温和脾胃之功效。对治疗寒积腹痛、食欲不振、食积不化、黄疸、乳痈以及皮肤疖肿等症效果显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芜菁还具有帮助消化、防治结肠癌、抗菌驱虫、促进机体平衡等多种功效。

2.食用方法

芜菁一年四季均有生产,其食用方法很多,春可食其苗,夏可食其薹,秋可食其茎,冬可食其根。既可凉拌后生食,亦可通过炒、炝、熘、烧后熟吃,荤素皆宜,味道鲜美。正如《后汉书》中所说:“芜菁可以度凶年,救饥馑,干而蒸食,既甜且美。”《齐民要术》中曾记载了一种吃芜菁的做法:“做汤洗净芜菁根,漉着一斛瓮子中,以苇荻塞瓮里以蔽口,合著釜上,系甑带,以干牛粪燃火,竞夜蒸之,粗细均熟。”现在常见的菜肴有芜菁炒肉丝、芜菁炖排骨、尖椒炒芜菁等。

芜菁最主要的还是用块根来腌渍酱菜,脆嫩可口,风味独特。在我国,以浙江的香芜菁、江苏的玫瑰芜菁、云南的紫芜菁等腌制品最为有名。将买回来的酱好的芜菁洗净,切成细丝,然后把切好的细丝放到水中稍微冲洗一下,或浸泡几分钟后捞出,滤去黑红水和多余的盐分,便可与辣椒、葱丝、姜丝、肉丝等一同炒食,佐餐下饭,是深受人们欢迎的开胃小菜。在食用时需注意的是,未腌透的芜菁不能食用。这是因为在腌渍过程中,由于盐量不足或是腌渍的时间不够,导致还原菌大量繁殖,使芜菁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能够使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大大减弱正常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从而引起缺氧性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