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 蒿

茼 蒿

茼蒿又称同蒿、蓬蒿、蒿菜、菊花菜、塘蒿、蒿子秆、蒿子、桐花菜(在福建等地也叫鹅菜、义菜),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花黄色或白色,与野菊花很像。瘦果棱,高6~9厘米,茎叶嫩时可食,亦可入药。

茼蒿原产我国。《本草纲目》说:“此菜自古有之,孙思邈载在千金方蔬菜类,至宋嘉祐中始补入本草,今人常食之。”《中国蔬菜栽培学》亦说茼蒿“我国自古就有栽培,分布广泛。”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则说茼蒿“原产地中海,中国已有900余年的栽培历史。”而我国当代学者聂凤乔先生在《蔬食斋随笔》一书中认为“茼蒿由野草驯化而成为蔬菜,当在汉唐之间三四百年间,具体何时就不易确定了。总之,它是我国原产,欧洲或美洲都没有食用或栽培它的记录,日本还是在三百多年前的明代才从我国引种过去的。”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上记述了北宋时开封流行的一首童谣:“杀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北宋期间,曾有四大权奸把持朝政,荼毒人民,老百姓恨之入骨,这首童谣矛头就是指向他们的,“穜(茼)蒿”指童贯、“菜”是蔡京,“羔儿”为高俅,“荷叶”乃何执中。可见人民对权奸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历史,但却同时提供了一个佐证:北宋时期茼蒿已经作为蔬菜了。

宋代陆游不仅喜食茼蒿,而且还喜欢栽种与采摘茼蒿,其《初归杂咏》诗云:“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他视采摘茼蒿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传说杜甫一生流离颠沛,疾病相袭,他在四川夔州时,肺病严重,眼花耳聋,生活无着,于是在56岁时抱病离开夔州,到湖北公安。当地人民做了一道菜给心力交瘁的杜甫食用,这道菜用茼蒿、菠菜、腊肉、糯米粉等制成。杜甫食后赞不绝口,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后人便称此菜为“杜甫菜。”《红楼梦》六十一回中有:“前日春燕来说,晴雯姐姐要吃蒿子秆儿,你怎么忙着还问肉炒?鸡炒?”明清之后,茼蒿已广泛种植,并成为常食蔬菜。

茼蒿作花卉栽培,其花为头状花序,它的花为单瓣黄色或黄白色,中间一圈为奶黄,很美丽,种于园圃中,到了夏秋黄花满栏,不输于其他菊类。茼蒿也有重瓣的变种,叫“花环菊”,和另外的“茼蒿菊”“木茼蒿”等一样,成了观赏植物。

1.营养成分

茼蒿营养丰富,每100克可食部分含水分95.8克,蛋白质0.8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9克,粗纤维0.6克,灰分0.9克,胡萝卜素0.28毫克,维生素B10.01毫克,维生素B20.03毫克,维生素B30.2毫克,维生素C 2毫克,钙33毫克,磷18毫克,铁0.8毫克,钾207毫克,钠172毫克,镁19.6毫克,氯240毫克。另含丝氨酸、天门冬素、苏氨酸、丙氨酸等。中国医学认为,茼蒿味辛、甘、性平,归脾、胃经;有调和脾胃、利小便、化痰止咳的功效。

茼蒿不仅是一种佳蔬,亦是一味良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说吃茼蒿可以“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宋代唐慎微撰《政和本草》说茼蒿“安心气,养脾胃,消水饮”。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说茼蒿“通利肠胃,安心气,消水饮”。明代兰茂《滇南本草》载茼蒿“行肝气,治偏坠气痛,利小便”。清代严洁等三人撰《得配本草》说茼蒿“利肠胃,通血脉,除隔中臭气”。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说茼蒿“清心养胃,利腑化痰”。

2.食用方法

茼蒿食用部分为嫩茎叶,营养丰富,纤维少,品质佳,风味独特,是蔬菜中的一个调节品种,也是快餐、火锅城、自助餐等不可缺少的一道爽口菜。

茼蒿做菜,古来对它的评价都不错。元代《王祯农书》指出茼蒿:“可为常食……其叶又可汤泡,以配茶茗,实菜中之有异味者。”这个异味并非贬义,而是褒其菊香这一特殊的香气,一些人不爱吃,但另一些人却偏偏觉得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香味。

茼蒿的吃法多种多样,可爆炒、可汆拌,也可做火锅的配菜,还可做馅,亦可煮出风味清汤。一般家庭食用茼蒿,只采取生炒之法,可是当今各种食谱、菜谱,名菜谱很少发现茼蒿,唯有《中国名菜谱——湖北风味》中有茼蒿拌春头一菜,春头即荠菜;北京饭店的蓬蒿丸子汤,也作为名菜载入了《北京饭店名菜谱》。清代佚名撰《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中就有“烹茼蒿羹”“炙茼蒿鱼”“拌茼蒿菜”和“烧茼蒿元”等四道茼蒿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