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的禅意文化与精神

蔬菜的禅意文化与精神

提及“禅”,大家脑海中第一反应可能是宗教涵义,但实际上禅不同于宗教,它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命情调。禅意,是指越出了宗教界限的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一种审美范畴。在中国,禅意所推崇的意境多呈现出空灵冲淡之美,蕴含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禅意文化多是以表现简素、纯净和淡然为美,重在情感的表达与精神的领悟。而蔬菜,作为一种实物,也是入口之物,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这样一种日常之物与禅意文化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笔者认为,在古代两者联系的枢纽是诗词与士大夫,金丹元说:“禅意的文化属性多半成了亦佛亦俗、亦儒亦道的中国士大夫心态的集中体现。”而这些心态一般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寄亡国之恨、怀故国之思,二是寄寓高洁品格与不屈情操,三是因物寄情、感悟人生,四是闲适生活情调之作。而蔬菜的禅意文化与精神在古代的集中体现就是士大夫通过一首首借蔬菜来抒发感情、寄寓心志与人格理想的诗词,来达到“诗中有人、诗中有我”的境界。而在现代两者的直接联系是素斋与艺术,现代快节奏和忙碌的生活使人们渴望摆脱日常生活的喧嚣繁杂,回归心灵的净土,于是以蔬菜为主的素食和艺术营造成为慰藉心灵,回归自然的一剂良方。

1.古代蔬菜的禅意表达

蔬菜的禅意文化与精神最早在《诗经》和《楚辞》中都有体现,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

在《诗经》中出现的大量蔬菜诗句主要是运用“兴”的修辞手法,借蔬菜来引起诗人的感叹。对蔬菜的描述相对简单,多只是一两句景语,以引发下文情语,蔬菜不是诗人所要歌咏的直接对象,写景写物是为了主题的展露。开篇《周南·关雎》借水生蔬菜荇菜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生长过程,描述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采摘荇菜的少女在波光粼粼中是那么清秀舒雅,可望而不可求,害得相思男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经成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爱情名句。“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在这里,花椒成为男女传递感情的代言者。除了表达爱情,《诗经》中还有一些借蔬菜表达思念之情的地方,如《周南·卷耳》以采卷耳起兴,女子因思念远方的丈夫,越想越焦急,所以才会不知不觉地把“不盈顷筐”的卷耳放在“周行”大路旁。表达了丈夫不在身边,因心中挂念,做事心不在焉的情感。类似情感表达的还有《小雅·采薇》以薇写情,用野豌豆新芽破土、舒茎展叶、茎叶已粗,描写出戍边时间以及强烈的思乡情绪和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取胜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又如《邶风·谷风》是周代河南北部一首弃妇诉苦的诗,诗中弃妇针对丈夫新婚的欢乐情景,诉说“谁说那苦菜味儿太苦? 比起我的苦就是甜荠。”以此反衬自己的遭遇比苦菜更苦。诗中所写卷耳、苦菜、椒、荇菜、荠菜等蔬菜,只是人行动的背景,以此带起人的感情,至于这种蔬菜的形状、特征是怎样的并没有描述。

楚辞对蔬菜的描写,是从强烈的抒情气氛中酝酿出来的。《九歌·山鬼》是首巫山神女的祭歌,通过神女巫山采芝,表述了她对恋人的无限爱慕与思念。诗人歌咏蔬菜,并非诗人的最终目的,而是诗人表现情志的一种手段。《招魂》描写了楚人为帝王打造的离宫别苑中,风和日丽时,风摇蕙草溢馨香。池沼的荷卷吐绿,菱叶夹在中央,漂浮的紫茎荇菜,在水波中荡漾。可见当时楚人已经把荷、菱、荇菜等蔬菜引入生活情趣和审美视野之中。屈原在《离骚》中写有:“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粮……”的诗句,用石花菜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在《楚辞》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蔬菜就是荷,据统计荷花在楚辞中出现的频率高达13次,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的各篇章中便有7处,足见屈原对荷花的喜爱和钟情。《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荷花是屈原心目中的香草,是高尚、清廉、纯真、圣洁的象征,他要制“荷衣”“荷裳”,体现了其清高避俗之志、尚洁之情,袒露“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光明磊落人格。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大量诗词歌赋的士大夫们很多既享受了庙堂之高,也经历了江湖之远,既入世又出世,在他们笔下蔬菜不仅仅是蔬菜,还是自我表达身份、个性、遭际、命运,情绪和感慨的媒介。陆机在《文赋》中提及的“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可能是对士大夫心态最为圆融的注解。特别是士大夫仕途失意,被罢黜落拓潦倒,不为人用,甚至不为人知时,则往往转向自然,寄情山水,或归隐于林石之间或浪迹于五湖之中,经历丰富了,思考多了,方大彻大悟,深得禅意,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魏晋时期深得禅意生活精髓的当属陶渊明,隐居后长期躬耕田园,“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诗篇均提及亲自耕种蔬菜,从一个士大夫到一个田舍翁,这种身份的转变,没有让他悲痛,反而让他感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自由适意,有追求但不刻意,执著又能舍弃;他有度地处世,节制地饮酒,顺其自然,不执著于名利富贵,潇洒地过着心灵自由满足的生活。秉持纯真、自然、淳朴的人生态度,亲自农耕,虽然艰辛,但心里的满足和悠然自得的心情无与伦比。正因为自耕自食,自给自足,故可逍遥于天地之间,优游自得。他从劳动的经验中体悟着生命的真谛,借田园中的蔬菜来表达丰富的内涵,无人能及,空谷足音,于平淡淳朴之中回归心灵的净土。正如他所言“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惟求衣食之温饱,不求欲望太大;讲求清静无为,淡泊寡欲,主张无欲,自然自由的思想境界。

另一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以狂放不羁著称的阮籍,他的咏怀诗就不少提及蔬菜:“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意为战士吃的是酒渣和糠皮,贤人则沦没于野菜之中。无情地抨击了时局,将胸中突涌澎湃的愤愤不平之情和讥嘲之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咏怀·昔闻东陵瓜》则借写东陵瓜,以召平、萧何的对比论证人生的大道理——“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以此来抒发人生早早凋落,世事无常以及社会的险恶,也给人以重重忧患。

这时期还有一深得禅意的名篇,即曹植的那首耳熟能详的《七步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反映了诗人自身处境的艰难和感情的沉郁愤激。

到唐宋时期,也是历史上写蔬菜禅意诗发展较为昌盛的一个时期。以“诗佛”著称的王维,“空、静、闲”是其禅意诗意境上的三个特点,充满生命和生机的禅意,在《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一览无余,整首诗淡雅幽寂,画面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而作者独处空山之中,想参悟人生,提及要采摘莼菜以供清斋素食。在此,莼菜是清斋的代表,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尘嚣、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复得自然、淳朴简单生活的眷恋。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一诗中,借苜蓿以想像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希望友人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报国豪情。此外,王维晚年深得禅意生活三昧,长期吃蔬菜,着朴素衣服。

杜甫借写蔬菜来抨击时局,寻求内心平静的诗歌也不在少数。如在《甘林》一诗中作者目睹农民辛苦种的菜豆自己不能食用,要将卖得的钱交给朝廷用于战争,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农民生活的困苦,不由发出“戎马何时稀?”的感慨。除此以外,诗人写过不少以蔬菜为主题的情致悠然、潇洒闲淡的小诗,咀嚼人情物理,体验内心委曲,趣味盎然。这类作品往往带有禅意,体现了他患难困顿之后经过反省,发现自心另有一片自由清净的天地,身心都比较超脱。居住田园,与邻居关系融洽,兼当地乡风淳朴,“不待致书求”,就有“送薤”“送瓜”,表现了诗人对平静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喜爱,有着一种久违的轻松。

高力士著名的蔬菜诗《荠菜咏》正是借自然之物来浇胸中块垒。高力士被放逐于黔中道五溪,看到山里有很多荠菜,但“无人采”,不由想起两京的荠菜“作斤卖”,遂发出虽然所处地方不同,但气味“终不改”,表明作者的心意和志向。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以刚出林的嫩笋自喻,新生珍品本“论价重千金”,但没想到“忍剪凌云一寸心”,正如同自己负凌云壮志,理应获得重视,但却遭受摧残,抒发了诗人对统治者压抑人才恶行的悲愤心情。

宋代大文豪苏轼历尽人生的苦辣酸甜,了悟人世百态,在洞悉了政治的污浊和宦海的沉浮以及官场的倾轧之后,思想转而向禅,如《初到黄州》诗中自笑平生好论是非,因言获罪,沦为逐客,老来事业荒唐,自觉是“失”;但换一角度看,得居闲职,可食长江美鱼,品竹笋之香,更可尽情吟唱,所以又是一种“得”,写出了诗人被贬后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所以写出“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人在饥饿之后再进食,即使粗劣的蔬菜和粗粮吃起来也会像肉一样好吃,因此发出颇有禅意的“美恶在我,何与于物”的感叹。面对生活的苦难,诗人更多的是一种佛祖拈花似的微笑,何其潇洒。但对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奢靡的生活而挥霍无度则毫不留情地进行讽喻。《撷菜》一诗他用食味美价廉的萝卜、荠蓝和鸡豚都可“同一饱”,来斥责何曾日抛万钱、日食鸡豚的奢靡生活。世间的执著、牵挂、羁绊不能困住他的精神,他总是很快就从失望、苦恼、愤懑中超脱出来,心境重新归于宁静。在《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里面描写的素食宴更是与现代的素斋有异曲同工之妙,招待亲人即便只有“青蒲”“青苔”“瓠壶”和“豆腐”等素蔬,但在作者眼中瓠瓜如同烂蒸的鹅鸭一样美味,豆腐酥滑像乳酪一样鲜嫩,最后还发出“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的赞叹,逆境不怨天尤人,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坚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体现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旷达,以超然的态度去对待世俗生活。

此外,杨万里的《食老菱有感》借“菱角”与“菱子”二蔬抒发自己的情怀与心愿,希望人们不要争露头角、华而不实,要有真才实学、洁身自爱、珍惜晚节。而周敦颐的《爱莲说》则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来写荷菜,以此明志自身品格的高洁,不愿同流合污。但在宋词中也有不少通过描写秋天的荷、无根的萍等水生蔬菜来感慨人生无常、生存虚无的怨艾。如“世事难穷,人生无定,偶然蓬转萍浮。为谁教我,从宦到东州。”“人生世,多聚散,似浮萍。”“泪荷抛碎璧,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渚莲香贮一房秋,秋叶上人头,年光鬓影偷换,堪叹不堪留,人渺渺,事休休,恨悠悠。”等。

明代散曲家王磐的《灰条》全诗用“灰条与豆叶”和“牛肉与羊肉”作对比,对旧社会千百年来劳苦人民的生活做了真实的描写,揭露了统治阶级搜刮民脂民膏,暴敛无度。另一首《蕨菜行》写蕨菜本是可充饥的良蔬,适量食用有益健康,但在统治阶级的残酷盘剥下,村民除了蕨菜无以为食,最终因食蕨芽过多而死的悲惨场景,让蕨菜成为杀人的利器,讽喻当局阶级的麻木不仁。

而清代文学家、美食家李渔的《闲情偶寄》提到:“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为其渐进自然,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路破,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则更多地展现他对隐逸生活情趣的追求,对待饮食以渐进自然为目标,蕴含有清静无为、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人格素养。

2.现代人的“素”生活

现代都市的繁杂、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倍感压力,岂是一个“累”字了得。于是渴求平静、回归简单的生活方式成为许多都市人的追求,心灵的需求被无限放大,许多人选择过禅意生活。于食物而言,表现为只吃素食。素食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返璞归真的存在,一种向往自然的真实,一种闲适节俭的回归;是摆脱欲望的羁绊,找回真实的自我的手段之一。而当令的时蔬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应时而生、应季而食、顺意自然、贴近自然、渐进自然。

蔬食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与其中的精神内涵一同传扬四海。来自寺庙的素食被称为“斋”,僧侣们在寺庙的园子里种植蔬菜瓜果,以新鲜蔬果入馔,顺时而食,得天之味,处处体现出禅意,清净自持。这些蔬食菜肴所展示的不仅是素食之美,更是从舌尖到心灵的返璞归真。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时光,使我们有机会与心灵深处真实的自我进行对话,让疲惫的身心得到真正的释放和休息。禅意生活提升了生活质量和心灵高度,而且素食极其清淡,清淡的味道能维持心绪的有条不紊。素食以蔬菜为主料,强调要吃出蔬菜本来的味道,使用的调味料,与其说调味,倒不如说是把蔬菜本真的味道引出来。全素食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是一种自然健康的饭食。蔬菜是季节性产物,是遵循自然法则生长出来的,是从孕育生命的大地上收获的。当季的蔬菜中蕴含着自然的生命力,最能保持我们身体的元气。我们身体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食用时令蔬菜也是最恰当、最符合自然规律的修行。

现代的禅意生活倡导“回归内心、走进内在、发现自我,找到属于自己幸福快乐的全部力量。”当下也有不少素食餐厅,从布置装修、环境乃至盛放食物的器具都使用的是自然植物,讲究返璞归真之意,营造了一份宁静祥和的氛围,而食材的做法被认为是“无中生有”,一切由心出发,将简单的蔬菜做得诗情画意。色彩、味道相互交融,让人如入禅境。平淡素雅的味道,自然朴素的器皿,天人合一的意境,将极其普通的食材变得出尘脱俗,怀揣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对快乐的诠释通过美味传达其中,更加使清淡的食物充满了“出入尘世、皆食中求”的无穷趣味。

除了素食,还有部分人选择采取陶渊明式的“种豆南山”“釆菊东篱”的方式,与山泉为友,以孤松为伴,亲自耕种些许菜蔬以供食用,在与自然的悠然对望中,冥冥之间达成心灵的默契,选择与自然最贴近的生活方式。营造一个审美的、愉悦的精神江湖,让自己逍遥融入其中。莳花种菜、看朱成碧,在与花菜的劳作互动中,感悟生命的机遇和轮回。不追求物质世界的穷奢极欲,寻求精神世界的自由饱满,养素朴之心境,心安是归处。正如《菜根谭》云:“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淡定从容,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方得天人合一的禅意人生。

当代艺术也有很多使用蔬菜来表达情感精神追求和禅意文化的。最著名的当属齐白石的“大白菜”系列画作。在《白菜辣椒》中他提句道:“牡丹为花中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蔬之王,何也。”表达了他对白菜的喜爱,白菜也最能触及他的思乡情结。齐白石生于“糠菜半年粮”的穷人家庭,以白菜为王,恋恋不忘的是“先人三代咬其根”,认为“菜根香处最相思”。此外,白菜还寓意清白做人之意,他画白菜常用的标题就是“清白传家”。许多玉雕作品中也大量使用蔬菜,它们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如“茄子”常有官运亨通、高官得做的寓意,“葫芦”有福禄双全之意,瓜瓞常象征子孙万代、福禄久长,又常用来祈愿新婚夫妇恩爱绵长、子孙繁衍。而且蔬菜也被用在盆景中,如用干枯的土豆和其上冒出的新芽诠释枯寂与活力、生与死等禅意文化。这种对蔬菜做艺术化的处理,但却隐去“设计”的痕迹,摒弃做作与浮夸,可以让人们享受“自然而然”的艺术美,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

总之,蔬菜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被作为食物,还被赋予了各种涵义,作为媒介和桥梁表达了各种禅意文化和精神。其文化魅力远不止如此,它的色彩、美味以及自然属性值得大家去探究,以此获得精神的沉淀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