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 白 尿
第二节 蛋 白 尿
病史摘要
女性,67岁,诉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尿中泡沫增多,伴水肿,双下肢为著,眼睑亦水肿,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减轻,偶有腹胀,无腹痛,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胸闷及呼吸困难。3天前就诊检查:尿蛋白(+++),隐血(++),红细胞、白细胞正常;血白蛋白25 g/L,总蛋白52 g/L;三酰甘油(甘油三酯)1.8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9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87 mmol/L;泌尿系统B超未见异常。
入院后进一步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5×109/L,中性粒细胞0.71,血红蛋白110 g/L;肝功能、肾功能及血糖正常;肝炎病毒标记物正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5.6 g;血浆蛋白电泳γ球蛋白正常;抗核抗体未见异常;血补体C3、C4正常;肿瘤因子及凝血常规正常;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完善相关准备后行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病理回报:全片共19个肾小球,1个球性硬化基底膜节段性增厚,上皮侧可见少量钉突形成,上皮下可见嗜复红物质沉积。免疫组化Ig G(+),符合膜性肾病Ⅰ~Ⅱ期。
诊断解析
该患者考虑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依据为该患者存在“三高一低”症状:① 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 g。②血浆白蛋白<30 g/L。③水肿,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④合并高脂血症。该患者根据肾穿刺结果考虑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
知识拓展
1. 蛋白尿的概念 定性标准:常规尿蛋白定性实验呈阳性反应者。
定量标准: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 mg,12岁以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75 mg、尿蛋白/尿肌酐>100 mg/g。
2. 尿蛋白的发生机制
(1) 正常尿蛋白的成分:白蛋白1/3,肌红蛋白、微球蛋白、溶菌酶等泌尿系统分泌的组织蛋白1/3,TH蛋白1/3。
(2) 正常情况下发生尿蛋白的机制:肾小球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到破坏、肾小管的重吸收受到损害和代谢生成蛋白质过多、肾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过多、泌尿系统分泌蛋白质过多、血中异常蛋白质大量增多。
3. 异常尿蛋白的成分
(1) 血浆中正常蛋白质:微球蛋白、溶菌酶、白蛋白、大分子蛋白质。
(2) 血浆中异常蛋白质: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血红蛋白、组织性蛋白。
(3) 组织性蛋白:肾小管代谢、肾组织破坏、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
4. 蛋白尿的分类
(1) 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都受到损害,各种分子量的蛋白质都有,以中小分子量为明显。
(2) 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正常,血中异常蛋白质大量增加,小分子为主,蛋白质的量一般不多。
(3) 组织性蛋白尿:肾小管代谢、肾组织破坏,泌尿系统的分泌多在1 g以下。
(4) 淋巴性蛋白尿:肾盂和输尿管部位的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入尿。
(5) 假性蛋白尿:肾脏组织以下泌尿系统产生的大量脓血黏液等含蛋白质成分的物质。
(6) 按发生蛋白尿的临床意义分类
1) 功能性蛋白尿:一过性的暂时的蛋白尿,常为轻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的含量一般在0.5 g以下,很少超过1 g。其原因多为发热、寒冷、高温、运动、淤血等,原因去除后尿蛋白能迅速消失。
2) 体位性蛋白尿:直立位或者脊柱前凸位时出现的蛋白尿,脊柱前凸压迫肾静脉,肾静脉循环障碍,24小时尿蛋白定量1 g以下,整日卧床不超过150 mg。
3) 病理性蛋白尿:排除功能性和体位性蛋白尿,持续存在,一般由肾脏病变引起。可分为:①无症状性蛋白尿:<2 g/24 h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不合并低蛋白血症,见于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病变。②大量蛋白尿:>3.5 g/24 h,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肾小球疾病,预后与病理有关。
诊断思路
(1) 首先鉴别是真性蛋白尿还是假性蛋白尿:根据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可以排除假性蛋白尿。
(2) 其次是区分是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还是病理性蛋白尿。
1) 功能性蛋白尿:诱因明显,且诱因去除后蛋白尿可消除,定量结果<500 mg/24 h。
2) 体位性蛋白尿:与体位有关,立位出现、卧位消失,定量结果<1 g/24 h,多见于青年,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很少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宜随访,无须治疗,预后好。
3) 病理性蛋白尿:排除前两者可以确定,持续存在,肾脏病变引起,难以明确者宜早行肾脏活检穿刺病理检查。
(3) 再次对病理性蛋白尿进行定位分析,是肾小球性的蛋白尿还是肾小管性的蛋白尿。进行尿圆盘电泳或者肾功能检测的方法定位分析,判断蛋白尿中分子量的大小。小分子量蛋白质分子量在10 000 ~ 50 000,组成成分主要是溢出性蛋白质,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肾小管不能充分吸收肾小球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如微球蛋白、溶菌酶、肾小管性蛋白尿。中分子量蛋白质分子量在50 000 ~ 100 000,主要为白蛋白。大分子量蛋白质分子量在100 000以上,主要为Ig G、Ig A、TH蛋白等。肾小球性蛋白尿表现为中大分子量的蛋白质,以白蛋白增高为主;混合性蛋白尿小中大分子量的蛋白质皆有,提示球管损伤明显。
(4) 蛋白尿的定量及病因的确定
1) 通过对尿蛋白的分子量进行分析对肾脏病变进行初步定位,通过对尿蛋白的定量对肾脏病变的范围进行初步估计。肾小管性的蛋白尿定量通常<2 g/24 h,肾小球性的蛋白尿定量通常>2 g/24 h,肾病综合征蛋白尿定量>3.5 g/24 h,并伴有低蛋白血症。
2) 病理性蛋白尿的病因分析:①继发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代谢性疾病如痛风、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肿瘤相关性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实体瘤,遗传性肾病如眼耳肾综合征,感染相关性肾病如乙肝相关性肾病。②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排除继发,结合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
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1) 蛋白尿的多少与肾脏病变程度没有确切的对应关系。
(2) 长期大量的蛋白尿对肾小管有损伤,对大量蛋白尿应予重视。
(3) 蛋白尿由少变多时,通常表示病变加重;治疗后,尿蛋白由多变少时,有两种可能:治疗有效或者肾脏病变恶化,可以通过肌酐清除率鉴别。
(4) 对于体位性蛋白尿宜长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