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病史摘要
患者,女,28岁,近6个月出现心悸、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无力,体重减轻,来院就诊。
体格检查:T 37℃,P 104次/分,R 20次/分,BP 136/75 mm Hg,皮肤温暖潮湿,眼球突出,睑裂增宽,双侧甲状腺Ⅱ度肿大、无结节、压痛。心率104次/分,律齐。肺腹无阳性体征。双手平举细震颤阳性。
辅助检查:T3、T4水平升高,TSH低。
诊断解析
从该患者的临床资料来看较符合Graves病的特点,诊断依据是:①症状:心悸、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无力,体重减轻等甲状腺毒症表现。②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肿大。③突眼。④ T3和T4升高、TSH低。进一步应该检查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抗体)等自身抗体以明确诊断。
知识拓展
1. 分类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可分为:Graves病(Graves disease, GD)、Graves眼病(Graves ophthalmopathy, GO)、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包括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 HT)、萎缩性甲状腺炎(atrophic thyroiditis, AT)及产后甲状腺炎(postpartum thyroiditis, PPT)]。
2. 特点
(1) 为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可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特发性Addison病等并发,也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等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伴发。
(2)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之间可有相似的遗传和免疫学基础。
(3) 一些AITD可同时出现或相互转化。
(4) 虽可同时发生,但不同病种不完全相同。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甲状腺疾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多发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来发现易感基因位点。与甲状腺疾病可能有关的基因如下: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与HLA、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 (CTLA—4,CD152)、AITD—1、GD—1、GD—2、GD—3、HT—1有关。
单纯甲状腺肿:甲状腺免疫球蛋白(TG)、TSH受体(TSH—R)、碘/钠同向转运体(NIS)、MNG—1基因。
甲状腺癌:与细胞凋亡有关的p53基因突变;Ret基因常与放射性物质引发的甲状腺癌相关,其点突变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MEN—2)和甲状腺髓样癌(MTC)的发生有关,重组则多见于乳头状甲状腺癌(PTC)。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基因及NIS基因突变。
GD:有显著的遗传倾向,发生于一定的HLA类型,如白种人HLA—DRW3、B8阳性;黑种人与HLA—B17相关;日本人与HLA—BW35、CW3、DRW2、DRW3有关;中国人与HLA—B46有关。此外也与一些非HLA基因如性别、T细胞多形核抗原受体存在一定相关性。
HT:由遗传素质与非遗传因子相互作用产生,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产生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欧洲及北美患者HLA—B8、DR3、DR5多见;日本人HLA—B35、DPW2频数增多;中国人HLA—DR9、BW64抗原频率增高,协和医院30例研究示HLA—DQA1*0301为易感基因,HLA—DQB1*0602可能是抗性基因。
AT:血中TSBAb阳性率高。韩国人HLA—DR8、DQB*1302可能与产生TSBAb易感基因有关,日本人TSBAb阳性者DPW2频数减低,白种人为HLAB8、DR3。
(2) 自身免疫
1) 细胞免疫:GD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增高,有淋巴结、胸腺和脾脏淋巴组织增生。
甲状腺内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异常:T细胞亚群紊乱,Ts细胞(suppressor T cell)功能缺陷,数量和(或)功能不足,使机体不能有效地控制针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反应,造成甲状腺内淋巴细胞浸润,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2) 体液免疫:甲状腺自身抗体的研究提示,TSH受体的刺激性抗体可引起GD,阻断性抗体则是部分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因,并与GD眼征发病有关;TPO抗体是甲状腺组织的细胞毒,几乎存在于所有AITD患者中,反映了甲状腺内淋巴细胞浸润,可能在甲状腺损伤中起作用,并是产后甲状腺损伤的重要指标;TG和NIS抗体的作用不详,AITD患者中的NIS抗体阳性率未见增高。
(3) 环境因素:感染、应激和性激素等的变化均可能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尤其是精神因素,强烈的突发的精神刺激常可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发病。环境诱发因素可使Ts细胞的功能减低、数目减少,增强器官特异性T细胞的缺乏。近年发现,可引起肠炎的耶尔森菌(Yersinia)具有与TSH受体蛋白相似的抗原决定簇,此菌感染后可能会产生针对TSH受体蛋白的抗体。
诊断思路
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必须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激素水平和各类自身抗体)检查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出准确判断。
1. 临床表现
(1) GD
1) TH分泌过多综合征:TH的生理作用放大,产热增多,三大物质代谢增快,作用于全身各系统组织。
2) 甲状腺肿大(正常15 ~ 25 g,Ⅰ度25 ~ 35 g,Ⅱ度35 ~ 45 g,Ⅲ度45 g),触及震颤闻及杂音(甲状腺血流丰富,正常血流量每分钟5 ~ 7 ml/g组织,增生肿大时增加百倍)。
3) 眼征:①突眼度:正常16 mm,16 ~ 18 mm为良性,19 mm为恶性。②眼征: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眼外肌群和上睑肌肌张力增强,球后与眶内组织改变不大,治疗后可恢复。
(2) HT:起病缓慢,大部分患者早期无症状,突出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多为中度,质韧,表面光滑,可随吞咽活动,也可呈结节状质硬。偶有局部疼痛,见于短期增大过快者。可有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甲状腺功能大多正常,可有一过性甲亢,称桥本甲亢,晚期出现甲减。注意HT可与GD同时存在。
(3) 产后甲状腺炎:又称产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症候群,实为潜在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由于分娩而被激发,产后妇女发病率7.5%(1.9%~ 16.7%)。甲状腺轻、中度肿大,质地中等,无触痛。产后一过性甲亢和一过性甲减持续时间短,与非妊娠时所发生者相比多症状轻,约1/3有甲状腺异常症者无甲状腺肿。
(4) 无痛性或寂静性甲状腺炎:有血TH增高以及甲状腺中毒症状,而无甲状腺疼痛的一类甲状腺炎的总称。可为亚甲炎的亚型、产后甲状腺炎,有报道发生在Cushing综合征术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终止后及过敏性鼻炎之后。甲亢症状多较轻,可自愈。但有报道甲亢可持续9个月。
(5) 特发(原发)性甲减(萎缩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临床表现甲减,真皮层、内脏细胞间有黏多糖沉积,PAS或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形成黏液性水肿,严重者多浆膜腔积液。
2. 实验室检查
(1) 甲状腺功能测定:可测定血TT3、TT4、f T3、f T4,测定的意义如下。
1) GD:为原发性甲亢,FT3升高,FT4升高,TSH下降。①一般T3、T4水平呈一致性变化。②甲亢早期或复发时T3升高先于T4升高。③ T3升高,T4(-)见于T3型甲亢、功能性甲状腺瘤伴甲亢、结节性甲状腺肿大伴甲亢、缺碘地区的甲亢。④ T4升高,T3(-)见于T4型甲亢、碘甲亢。
2) 甲状腺炎:一过性TH升高,为破坏性甲状腺中毒症。
3) 甲减:原发性甲减TH下降,TSH升高。TSH升高为原发性甲减最早期表现,如TSH升高。TH(-)为亚临床甲减,T4下降早于T3下降。(2) TSH:升高为原发性甲减、继发性甲亢;下降为原发性甲亢、继发性甲减。
(3) 甲状腺自身抗体测定
1)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甲状腺癌时明显升高。AITD亦有升高。意义不明。
2)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抗体):TPO是微粒体抗原的主要成分。HT时阳性率可达90%,且滴定度高;GD阳性率50%,轻中度增高;产后甲状腺炎阳性率达80%。
3) TSH受体抗体(TRAb):阳性见于GD、部分原发性甲减(萎缩性甲状腺炎所致)。分为两类:甲状腺刺激型抗体(TSAb)和甲状腺封闭型抗体(TSBAb)。
TSAb:甲亢复发前其滴定度升高早于TH,若患者治疗中持续阳性,提示将来复发可能性很大。未治疗的GD检出率为80%~ 100%。滴定度随病情变化而波动,在甲亢控制后滴定度可下降或转阴;对GD治疗有很大临床价值,可作为观察病情、停药及预测复发的指标,各类甲状腺炎、甲减时阴性。
TSBAb:部分原发性甲减(萎缩性甲状腺炎所致)时增高。
3.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ECT有助于甲状腺、异位甲状腺肿性质诊断。
适用于:①异位甲状腺,如舌根部、胸骨后、卵巢甲状腺肿。②寻找有功能的甲状腺癌转移灶。③观察甲状腺大小、形态,用于131I治疗前估计甲状腺重量、甲状腺术后残留甲状腺形态观察。④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热结节—功能自主性腺瘤;温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瘤、良性腺瘤;冷结节—癌、囊肿、腺瘤内出血、机化、甲状腺炎。
4.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用于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GD甲亢时由于血流丰富易出血,原则上不宜用;HT时有大量成熟小淋巴细胞,并可见浆细胞、幼稚淋巴细胞。甲状腺滤泡细胞有嗜酸性变、核固缩、胞质嗜碱等。
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AITD合并蛋白尿时均应考虑本病,但要注意鉴别二者是否为两个互相独立的疾病,确诊蛋白尿是由AITD引起则依赖于肾活检发现肾组织有甲状腺抗原沉积。由于AITD与蛋白尿并不一定同时发生,故诊断AITD时应注意检查有无蛋白尿,反过来各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时应注意排除AITD。
肾脏活组织检查AITD相关肾病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还可有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的改变。特异性变化为肾组织活检有甲状腺抗原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