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三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45岁,化工厂工作。1年前高热,检查血小板53× 109/L,1年后再次高热,浑身无力,伴双踝关节肿痛。触诊发现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并伴有胸骨压痛。

住院检查:白细胞5.0×109/L,红细胞3.02×1012/L,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28×109/L,红细胞沉降率82 mm/h,网织细胞计数0.002%,血液蛋白倒置总蛋白49.5 g/L,清蛋白20 g/L,球蛋白29.5 g/L。尿常规:蛋白质(+)、隐血(—)、白细胞酯酶(—),镜检未见异常。骨髓象:骨髓分类见红系增生明显,外周血幼稚细胞易见。粒系增生活跃,未见异形粒系细胞。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红细胞大小不均匀,小部分小红细胞,有11.5%的异性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部分中央淡染区略扩大。

诊断解析

从本病的现有资料来看,粒系正常,红系和血小板降低,可基本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未见巨幼样变细胞,巨幼贫也可排除;同时血尿阴性,骨髓象中出现较多异形红系细胞,故溶血性贫血的可能也可排除。

所以,综合现有资料,该患者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可能性较大,下一步再进行铁染色、染色体的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进行临床的分型。

知识拓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

1. MDS的分型

(1) FAB协作组分型:难治性贫血(RA)、RA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S或RARS)、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的RAEB(RAEBT)、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

(2) WHO分类: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和环状铁粒幼细胞(RCMD—R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RAEB—1)、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 (RAEB—2)、MDS不能分类(MDS—U)、MDS伴单纯del(5q)。

(3) WHO分类与FAB分类的主要不同点:删除了RAEBT型,完善了RA和RAS的定义,新增了RCMD亚型,将RAEB分为RAEB—1和RAEB—2两个亚型,将5q—综合征确定为一个独特、狭义的病种,新建立MDS/MPD群。

2. 诊断标准 MDS诊断需满足两个必要条件和一个确定标准。

(1) 必要条件:①持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红细胞(Hb<110 g/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5×109/L]、血小板(PLT<100×109/L)。②排除其他可以导致血细胞减少和发育异常的造血及非造血系统疾患。

(2) 确定标准:①发育异常:骨髓涂片中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中发育异常细胞的比例≥10%。②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占有核红细胞比例≥15%。③原始细胞:骨髓涂片中达5%~ 19%。④ MDS常见染色体异常。

(3) 辅助标准:①流式细胞术检查结果显示骨髓细胞表型异常,提示红细胞系和(或)髓系存在单克隆细胞群。②遗传学分析提示存在明确的单克隆细胞群。③骨髓和(或)外周血中祖细胞的CFU (±集簇)形成显著和持久减少。

当患者符合必要条件、未达确定标准(不典型的染色体异常、发育异常细胞<10%、原始细胞比例≤4%等)、存在输血依赖的大细胞性贫血等常见MDS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高度疑似MDS时,应进行MDS辅助诊断标准的检测。符合者基本为伴有骨髓功能衰竭的克隆性髓系疾病,此类患者诊断为高度疑似MDS。若辅助检测未能够进行,或结果呈阴性,则对患者进行随访,或暂时归为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diopathic cytopenia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ICUS)。部分ICUS可逐渐发展为典型MDS,因此应严密监测,随访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典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即使仍然缺乏原始细胞增加及细胞发育异常的表现,应诊断为MDS。

诊断思路

MDS的诊断主要就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周血象、骨髓象再结合骨髓活检和染色体检查来开展并进行临床的分型。

1. 症状和体征 贫血,出血倾向,发热和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

2. 实验室检查

(1) 末梢血象:可出现一系、两系和(或)三系减少,正细胞正色素或大细胞贫血,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增高,可出现病态造血产生的各种血细胞,如:巨大成熟红细胞,巨大血小板,Pelger-Huet畸形,小淋巴样巨核细胞等。

(2) 骨髓象:大多数骨髓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极少数增生减低。各系可以出现病态造血。骨髓可出现异常的原始细胞,如:原始粒细胞增多,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异常细胞内可见到Auer小体。

(3) 骨髓活检: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bnormal location of immature precursor, ALIP),3 ~ 5个或成簇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出现在骨小梁旁区和间区,而正常情况下分布在骨小梁内膜旁。

(4) 染色体:由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克隆性疾病,骨髓细胞会出现非随机性染色体异常,如-5/-5q、-7/-7q、+8、-20q、-y。

临床表现主要由末梢血象的改变所决定。由于MDS常出现白细胞、血红蛋白和(或)血小板的减少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贫血相关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减退、心悸气短;体征包括:面色和睑结膜苍白、心动过速。白血病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必然会增加各种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尤其是细菌感染。血小板减少带来的是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RA临床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3 ~ 6年,白血病转化率5%~ 15%。RAEB和RAEB—t病情进展快,中位生存期12个月和5个月,白血病转化率高达40%和60%。CMML中位生存期20个月,30%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在过去,MDS的诊断曾被认为是一个“垃圾篓”诊断,多是先排除其他疾病的确定性诊断后,再做此方面的考虑,因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与以下疾病的鉴别诊断。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低增生性MDS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易于混淆,但MDS可出现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增高,外周血有核红细胞,骨髓病态造血,异常细胞增多,染色体异常。

2. 巨幼细胞贫血 骨髓细胞出现巨幼变,形态类似MDS的巨幼样变,但前者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有效,后者无效。

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虽都会出现白细胞增高,但前者以粒细胞为主,后者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无Ph1染色体以及BCR/ABL融合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