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肾病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肾病
病史摘要
患者,32岁,女性,因血尿、蛋白尿3个月来门诊。3个月前,因保险事宜体检发现血尿、蛋白尿。追问病史,体检前3天曾有咽痛。尿检发现每高倍视野20 ~ 40个红细胞,无红细胞管型。每高倍视野白细胞1 ~ 3个。尿蛋白半定量(++),比重1.015。血尿呈无痛性、持续性,与活动没有关系。不伴全身水肿或腰痛,没有尿频、尿急、发热、皮疹、关节痛、出血倾向。无尿量变化,无体重变化。不吸烟、不喝酒。既往体健。无肾脏病家族史。无特殊用药史。
体格检查:T 36.8,BP 120/75 mm Hg,R 16次/分,HR 72次/分,神志清。咽不红,扁桃体不大。皮肤正常,淋巴结不肿大。双肺野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正常,无杂音。腹部检查无腹块、无压痛,肾区无叩痛、无水肿。
尿三杯试验示三杯尿中均有红细胞。相差显微镜见尿红细胞72%变形,且形态各异。24小时尿蛋白为1.7 g。尿中蛋白质多为中分子的白蛋白。尿培养阴性。泌尿系超声检查正常。肾功能正常。血C3、C4水平、ANA、ds—DNA、ENA、ANCA均正常。乙肝标志物阴性。血糖正常。
诊断解析
从该患者的病程发展和尿三杯试验示三杯尿中均有红细胞,相差显微镜见尿红细胞72%变形,且形态各异,24小时尿蛋白为1.7 g,尿中蛋白质多为中分子的白蛋白的结果来看,血尿、蛋白尿均来源于肾小球疾病。
结合患者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暂无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乙肝相关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血管炎相关性肾炎、遗传性肾病的诊断依据,所以考虑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可能性最大。根据发病年龄、病程、蛋白尿的量、肾功能状况,临床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根据发病前3天有可疑上呼吸道感染史,推测病理类型为Ig A肾炎。
下一步建议进行肾穿刺活检,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观察明确诊断。
知识拓展
1. 引起自身免疫性肾病的因素有
(1) 自身抗原:① GBM:主要结构抗原,其中Ⅳ型胶原、LN、糖蛋白是主要隐蔽抗原。② TBM:肾小管破坏释放。③其他:如中性粒细胞胞质抗原(NCA)、DNA、碱性磷酸酶等细菌、病毒外源性抗原的模拟作用。
(2) 疾病易感基因:与MHC有关,如膜性肾病(MGN)与HLA—DRW11、Ig A肾病与HLA—DR12有显著相关性。
(3) 自身反应性T细胞:能转移某些类型的肾炎,其膜受体增加了免疫应答的多样性。
(4) 免疫介质
1) 循环免疫复合物(IC)的作用。
2) 补体及其片段作用:C3a、C5a过敏毒素作用,C3a、C5a、C567趋化PMN、C5b—9损坏肾细胞膜。
3) 细胞因子作用:IL—1、IL—6、IL—8、TNF、MCP—1、PAF、TGF—β等。
(5) 炎症介质:如NO、H2O2、十二烷类等。
2. 主要几型自身免疫性肾病的病理特征
(1)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诱导的肾炎
1) 免疫学特征:①免疫荧光(组化)染色:Ig和C3沿GBM分布呈线性沉积。②体液(血清中)可查到抗GBM抗体。
2) 发病机制:①类型:抗GBM抗体诱发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②抗原:致炎性GBM抗体可能在Ⅳ型前胶原分子非胶原性羧基延长部分NC1区,Ⅳ型胶原α3链的NC1区是GBM抗原的主要表位。③病因:未彻底阐明,人类自发产生抗GBM与HLA—DR2相关,发病率<5%。该病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20 ~ 40岁,男性多见>50岁,女性多见)。
3) 病理学改变与抗体结合量及某些因素有关,表现为轻微局灶性增殖性肾炎或弥漫性增殖性肾炎,或坏死性肾炎伴新月体形成,发展到肾小球破坏和玻璃样变。
(2) IC性肾炎
1) 主要免疫学特征:①肾小球出现Ig、IC沉积,呈颗粒状荧光。② SLE后的LN和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能查出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2) 影响IC沉积的因素:①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大小、比例、抗原结合价、抗原亲和力等都会影响其沉积,当抗原稍多于抗体时,可形成中等大小的CIC,较易沉积。②肾小球局部因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时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加大能促使电荷及IC的组成,加快其沉积。③免疫遗传因素:影响对IC的易感性,机制未彻底阐明。致病抗原分为外源性Ag和内源性Ag,具体肾炎时,抗原难确定。
3) 病理学改变:常见膜性肾病、膜性增殖性肾炎、Ig A肾病、LN等,其特征是,肾小球上皮下、内皮下、基底膜内或系膜区出现电子致密沉积物,即IC。据肾脏病理表现,颗粒性Ig沉积物,伴补体沉积(Ig G、Ig A、Ig M),可分为以下几种疾病:
● 局灶性肾炎:Ig A占优势,又称Ig A肾病,患者血清中有Ig A型CIC,临床上常出现血尿。IC沉积于肾系膜中,提示Ab过剩形成大的IC。
● Henoch-Schonlein紫癜(过敏性紫癜)、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和小肠出血。属增殖性肾炎,可能由感染病原体或存在黏膜表面的药物所触发,诱导异常的Ig A反应。
●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大量C3,少量Ig A,可能与链球菌蛋白活化补体替代途径有关。
● 膜性肾病(膜性肾炎),Ig G、C3沉积,电子致密物在肾小球上皮下,其典型的动物模型是大鼠Heymann肾炎(海曼肾炎)。
● 狼疮性肾炎(LN):颗粒性Ig和补体沉积,加上其他多脏器损伤提示为LN,LN患者肾脏中:Ig A、C1q沉积占优势。
(3)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70%抗GBM阳性的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有抗TBM抗体,与间质性肾炎相关性最常见的形式是肾间质内有单个核细胞浸润。
1) 主要免疫学特征:肾间质内存有单个核细胞浸润,主要是T细胞。抗TBM阳性肾间质肾炎中,Ig伴补体沿TBM线形沉积,能查出抗TBM抗体。在IC肾小管间质肾炎中,Ig和补体在TBM间质或外周肾小管呈颗粒状沉积,可测出CIC。细胞介导的肾间质肾炎中,沿TBM无Ig沉积,循环中未检出抗TBM抗体和IC。其发病过程是产生抗TBM抗体、形成IC和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损伤。
2) 病理学的主要表现:肾间质中从局灶性到弥漫性单个核细胞在肾间质的浸润,主要是T细胞和巨噬细胞,最后肾间质出现纤维化和TBM增厚。肾小管的主要病理性改变是轻度肾小管坏死和萎缩,一般情况下,肾小球不受累,除非有相关的肾小球肾炎。
(4) 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change nephropathy):儿童肾病最常见,成人占肾病综合征<10%,致病因素是T细胞功能异常或T细胞产物异常。病理表现是光镜下无异常变化,免疫荧光检查未发现Ig沉积,电镜下可见广泛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5) 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lomerulosclerosis):属特发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肾病综合征、一些海洛因吸食者和艾滋病患者。病理表现为部分肾小球出现透明样变和硬化,少量Ig M、C3和纤维素出现在肾小球透明样变中,患者肾病特点是电镜下肾小球呈网状、肾间质微囊形成。
(6) 血管炎:血管壁炎症反应,导致组织缺血(多是IC沉积所致的炎症过程),常见疾病是Henoch-Schonlein紫癜、多动脉结节、Wegener肉芽肿病、原因不明的新月形肾炎。多数人循环中有ANCA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原)的抗体(直接参与血管损害的病理过程), ANCA是该病诊断和分类的标志。
诊断思路
在自身免疫性肾病的诊断过程中,必须综合分析临床表现、肾功能损伤情况和实验室(免疫学)检查指标做出准确判断。
1.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诱导的肾炎
(1) 临床特征:少数Goodpasture综合征(肺出血、肾损害)患者有关节炎常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75%出现肾衰竭,预后较差(轻症患者<10%)。
(2) 免疫学诊断:依据(必须出现2种情况方确立)如下:①荧光Ig、C3呈线形(Ig G、Ig M或Ig A)。②抗GBM能从肾脏洗脱。③检测到GBM—抗GBM形成的IC(CIC)—RIA法敏感。
2. IC性肾炎
(1) 临床表现:①异常高量的蛋白尿,出现肾病综合征,多见MGN。②血尿:多见于增殖型或系膜增殖型患者。③肾小管中红细胞管型:多见急性肾炎。④肾衰竭和慢性肾小球肾炎。
(2) 免疫学诊断
1) 血清学诊断:检测抗体如抗链球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抗体,以及抗核抗体、抗DNA抗体、RF等。
2) 补体检测:① CH50活性:低补体血症见于IC肾炎,如LN、膜性肾炎、增殖性肾炎等。② C3检测。③ SC5b—9测定。
3) 血清因子(肾炎因子):能活化补体替代途径。Ⅱ型膜增殖性肾炎的肾炎因子是Ig,能与C3b的双分子和活化的B因子反应,稳定C3b Bb(C3转化酶);Ⅰ型膜增殖性肾炎的次要因素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膜性肾炎及多发性动脉结节病均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4) 检测CIC:采用PEG沉淀或其他方法测定。
3.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1) 临床特征
1) 肾功能受损,指无肾小球病变时。
2) 肾小球炎症特征,当抗TBM或IC诱导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出现时,存在部分或完全的Fanconi综合征的肾小管功能异常表现。
3) 其他症状:药物诱导的间质性肾炎—急性发作、发热、皮疹、血尿、氮质血症或脓尿、蛋白尿、关节痛(伴Ig E升高、肾衰竭发生)。
(2) 免疫学诊断
1) 浸润细胞表型的鉴定:抗TBM抗体相关的肾小管间质肾炎, Ig和补体沿TBM呈线形沉积;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能鉴别出结合于TBM的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
2) 免疫荧光检查:Ig和补体沉积呈灶性分布,有明显广泛肾小管间质Ig沉积提示,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3) T细胞表型特异性单抗:查CD4+和CD8+T细胞的比例,CD8+T细胞在药物诱导的病例中是主要细胞,CD4+或CD8+T细胞是肾脏同种移植物排斥中的主要细胞。
4. 微小病变性肾病
(1) 临床表现:肾性水肿和选择性蛋白尿,无肾功能损害和高血压,镜下少见血尿,无低补体血症,低蛋白血症较明显,有自发缓解或复发现象(儿童期反复发作常伴成年后永久缓解)。
(2) 免疫学诊断: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的改变。
5. 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
(1)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特点伴随高血压,镜下血尿及肾功能进行性破坏,大多病例10年内达到晚期肾病阶段(AIDS患者等更快)。
(2) 免疫学诊断:监测Ig M、C3的水平变化。
6. 血管炎 诊断据肾活检、其他活检及血管造影和ANCA综合判断。
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1. 当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自身免疫性肾病的可能 ①水肿伴尿检异常,包括蛋白尿、管型尿等。②高血压合并尿检异常。③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极度贫血等合并尿检异常。④不明原因的血尿。⑤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常规尿检时发现原因不明的尿液异常。
2. 自身免疫性肾病一般需做下列检查以明确诊断 ①尿蛋白定量及选择性指数测定或尿蛋白免疫化学分析。②尿红细胞形态的鉴别,免疫性肾炎一般为多形性。③肾功能检查,了解有无肾功能损害。④测量血压,检查眼底,观察有无高血压及眼底变化。⑤血浆蛋白及血脂分析。⑥各项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补体、循环免疫复合物及ANCA等自身抗体)。⑦各项细胞免疫指标(尤其是T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