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第四节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74岁,主因“尿频、夜尿增多20余天,纳差、乏力1周”就诊我科门诊。患者20余天前因摔伤致“右侧股骨转子间骨折”,于我院骨科急诊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住院期间出现尿频、夜尿增多(具体不详)。当时查急诊生化示血肌酐68 μmol/L,尿素氮8.1 mmol/L,尿酸366 μmol/L,血钾4.9 mmol/L,血钠143 mmol/L,白蛋白34 g/L;三次尿常规示尿蛋白(—),尿隐血(—),尿白细胞(—);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10 g/L。未予重视,手术切口愈合出院,住院期间曾查骨密度示重度骨质疏松,间断服用碳酸钙补钙治疗(具体不详)。2周后出现纳差、乏力,伴口渴,多饮、多尿伴夜尿增多明显(1 000 ml左右),遂复查急诊生化示血肌酐249 μmol/L,尿素氮16.4 mmol/L,尿酸669 mmol/L,白蛋白38.4 g/L,hs—CRP 1.57 mg/dl。

体格检查:T 36.2℃,R 16次/分,P 76次/分,BP 130/80 mm Hg, BMI 23 kg/m2。神志清,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右甲状腺背侧可触及4.0 cm×2.0 cm包块,双下肢不肿,余无阳性体征。发病以来,无尿痛,无雷诺症、关节痛、光过敏,无眼干、猖獗性龋齿等。

辅助检查:立即查甲状腺功能(—),血生化+离子系列示血肌酐254 μmol/L,尿素氮16.5 mmol/L,尿酸636 mmol/L,白蛋白38.2 g/L,血钾4.0 mmol/L,血钠141 mmol/L,血钙4.05 mmol/L,血磷1.72 mmol/L;尿常规示尿蛋白(—),尿隐血(—),尿比重1.010;24小时尿蛋白定量1.19 g;24小时尿钠168.75 mmol(参考值130 ~ 260),24小时尿钙8.53 mmol(参考值0 ~ 6.24),24小时尿酸3.31 mmol(参考值1.5 ~ 4.4);全段甲状旁腺素(PTH)测定为1 752 pg/ml(正常范围0 ~ 70);双肾B超示左肾10.8 cm×5.4 cm,右肾11.3 cm×5.2 cm,皮质厚0.6 cm,回声增强。提示:双肾弥漫性病变。

诊断解析

本案例是一例典型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漏诊案例,该患者以夜尿增多症状为主,首次住院是因为外伤骨折,且曾行骨密度检查提示重度骨质疏松。因未引起足够重视,未检查血钙等检查,亦未重视全身查体。再次就诊是伴有恶心、纳差之后出现急性肾损伤才引起高度重视。患者重度骨质疏松,想当然地认为骨质疏松是因为缺钙及维生素D3导致,未考虑到如果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也会导致重度骨质疏松,还可致纤维性骨炎,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夜尿增多,查肾功能及尿常规未见异常,则认为患者夜尿增多可能与患者动脉硬化相关,未考虑到高钙血症亦会导致患者夜尿增多。对高钙血症认识不足、主观臆断,限制了诊断基本过程的方向性和全面性,忽视了高钙血症可能引起的多系统表现,未对夜尿增多及骨质疏松的原因进一步探讨,以致延误诊断。由此提示临床医师应克服自身专业局限,增强对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意识。只有细致观察、全面分析,合理选择医技检查,才能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该例患者高钙血症原因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其后续的血钙、血磷及PTH等的结果均支持该诊断,且查体结构和影像学资料也有明确提示。

知识拓展

甲状旁腺主要由大量的主细胞、少量的嗜酸性细胞和基质所构成。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素。嗜酸性细胞可能是老化的主细胞,正常情况下无分泌功能。主细胞内有脂肪颗粒,基质中有脂肪细胞。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主细胞中消失,所以功能亢进的腺体(增生或生腺瘤)比重比正常的腺体要高,用比重法可以鉴别正常与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甲状旁腺分泌甲状腺素(PTH),有以下的作用:①促进近侧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钙减少,血钙增加。②抑制近侧肾小管对磷的吸收,使尿磷增加,血磷减少。③促进破骨细胞的脱钙作用,磷酸钙自骨基质释放,提高血钙和血磷的浓度。④促使维生素D的羟化作用,生成具有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后者促进肠道对食物中钙的吸收。

甲状旁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受血清钙离子浓度的控制,二者间呈负反馈性关系。血钙过低刺激甲状旁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使血钙上升,血钙过高抑制甲状旁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使血钙向骨骼转移,降低血钙,上述作用使正常人的血钙维持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血钙与血磷间呈相反的关系,血钙高则血磷低,血钙与血磷的乘积恒定,维持在35 ~ 40。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三发性和假性甲旁亢4种。原发性甲旁亢是由于甲状旁腺本身病变(肿瘤或增生)引起的甲状旁腺素(PTH)分泌过多,通过对骨和肾的作用,导致高钙血症和低磷血症。继发性甲旁亢由于甲状腺以外的各种其他原因导致的低血钙,继发引起甲状旁腺增生,分泌过多PTH。三发性甲旁亢在继发性甲旁亢的基础上,由于甲状旁腺受到持久性刺激,过度甲状旁腺增生转变成能自主分泌PTH的腺瘤。假性甲旁亢又称异位性甲旁亢,主要由肺、肾、肝、卵巢和胰腺等恶性肿瘤引起,肿瘤分泌甲状旁腺素样多肽物质、溶骨性因子或前列腺素E等,刺激破骨细胞,引起高钙血症,常伴有骨吸收。

1. 病因 多为甲状旁腺腺瘤,甲状旁腺增生和甲状旁腺癌较少见。部分患者为家族性甲旁亢,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儿童及新生儿均可发病。主要是甲状旁腺主细胞增生。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见于婴儿,生后即可发病,可因严重高钙血症而死亡。此型为甲状旁腺清亮细胞增生。如母亲长期甲旁亢或持续低钙血症,可致新生儿暂时性甲旁亢。有报道颈部放射治疗后,良性或恶性甲状旁腺和甲状腺瘤发生率为11%~ 25%。有的家族中父女、母子、兄妹均患此病。故本病的发生与放射性照射和遗传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2. 病理 有腺瘤、增生和腺癌3种。腺瘤最多见,占78%~ 90%。大多为单个腺瘤,少数有2个或2个以上腺瘤;增生占10%~ 20%,多数4个甲状旁腺腺体都增生肥大。至今尚无明确区分腺瘤和增生的形态标准;腺癌约占3%,瘤体比腺瘤大,往往在颈部可以摸到。发展缓慢,切除后可再生长,可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可侵及肺、肝和骨等脏器。约3%的患者患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其中合并垂体瘤和胰腺肿瘤者称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Ⅰ型;合并甲状腺髓样癌和嗜铬细胞瘤者称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

3. 病理生理 PTH不适当分泌增多使得骨转换增加、皮质骨骨密度降低,骨膜下骨吸收甚至髓质的纤维化和囊性变(棕色瘤、纤维囊性骨炎)促使骨钙溶解释放入血,继而肾小管、肠道吸收钙的能力加强,出现高钙血症继发迁移性钙化、胰腺炎,以及多发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此外尿钙增多易致肾石病(肾钙化、肾结石、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另一方面PTH不适当分泌增多也使得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磷降低,出现尿磷排出增多伴低磷血症,也可引发肾石病的发生。

诊断思路

甲旁亢的诊断过程中,必须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性检查的资料做出准确判断。

1. 临床表现 高钙血症时血钙增高所引起的症状可影响多个系统。

(1) 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轻度个性改变、抑郁、嗜睡,有时由于症状无特异性,患者可被误诊为神经症。

(2) 神经肌肉系统:可出现倦怠、四肢无力,以近端肌肉为甚,可出现肌萎缩,常伴有肌电图异常,临床上可误诊为原发性神经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与高钙血症的程度有关。当血清钙超过3 mmol/L时,容易出现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明显精神症状如幻觉、狂躁,甚至昏迷。

(3) 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消化不良、便秘、恶心、呕吐;可引起急性胰腺炎;也可引起顽固性消化性溃疡。除十二指肠球部外,还可发生胃窦、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甚至十二指肠降段、横段或空肠上段等处溃疡。软组织钙化影响肌腱、软骨等处可引起非特异性关节痛。皮肤钙盐沉积可引起皮肤瘙痒。

(4) 骨骼系统:患者早期可出现骨痛,主要位于腰背部、髋部、肋骨与四肢,局部有压痛。后期主要表现为纤维囊性骨炎,可出现骨骼畸形与病理性骨折,身材变矮,行走困难,甚至卧床不起。部分患者可出现骨囊肿,表现为局部骨质隆起。X线发现除弥漫性脱钙外,可有指骨内侧骨膜下皮质吸收与颅骨斑点状脱钙,对本病有诊断价值。此外,尚可有多发性骨折、牙槽骨吸收等改变。早期患者可仅表现为骨转换率增加,骨的吸收超过骨的形成,骨的矿物质日渐减少,可通过CT扫描或骨密度计监测骨密度改变,以发现有无进行性骨质减少。

(5) 泌尿系统:长期高钙血症可影响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出现多尿、夜尿、口渴等,还可出现肾实质钙化。肾结石主要由草酸钙与磷酸钙组成。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肾绞痛与血尿、结石,可为双侧性,可在短期内增多或增大。尿路结石可诱发尿路感染或引起尿路梗阻,如不及时治疗,可演变成慢性肾盂肾炎,进一步影响肾功能。肾钙质沉着症可导致肾功能逐渐减损,最后可引起肾功能不全。

(6) 其他:甲旁亢患者可有家族史,常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的一部分。可与垂体瘤及胰岛素细胞瘤同时存在,即MENⅠ型;也可与嗜铬细胞瘤及甲状腺髓样癌同时存在,即MENⅡ型。有时,有家族史的甲旁亢患者可不伴有其他内分泌腺疾病,常为甲状旁腺增生所致。

2.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 血液检查

1) 血钙:早期血钙大多增高,对诊断最有意义。血钙如反复多次超过2.7 mmol/L(10.8 mg/dl),应视为疑似病例,超过2.8 mmol/L (11.0 mg/dl)意义更大。早期病例的血钙增高程度较轻,且可呈波动性,故应多次反复测定。血钙经常维持于正常水平,在本病中是极罕见的。但肾功能不全时血磷上升后血钙常降低,血钙浓度与血清PTH浓度和甲状旁腺肿瘤重量之间存在平行关系。

2) 血磷:多数低于1.0 mmol/L(3.0 mg/dl),但诊断意义不如钙增高,特别在晚期病例肾功能减退时,磷排泄困难,血磷可被提高。

3) PTH:测定血清PTH以及血钙可将患者分为:①原发性甲旁亢需手术治疗。②高钙原因需进一步检查。

在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甲旁亢中,90%患者的血清PTH和钙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如仅有血钙增高而PTH基本不增高,则应考虑癌症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钙增高,继发性甲旁亢时血PTH也可明显增高,但血钙多数正常或偏低。

4) 血浆1,25—(OH)2D:本病中过多PTH可兴奋肾1α—羟化酶活性而使血浆1,25—(OH)2D含量增高。国内一组血清正常值:冬季13.2±3.8 ng/ml,夏季18.9±6.5 ng/ml。

5) 血清碱性磷酸酶:在单纯表现为尿结石者,早期可正常,但有骨病表现者,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超过88.8 U/L,有时可达518 U/L以上。

6) 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ce acid phosphatase, TRAP):在骨吸收和骨转换增高时,血清TRAP浓度增高。在本病中血清TRAP常成倍增高,手术治疗如成功,可于术后1 ~ 2周内明显下降,甚至达正常。

(2) 尿液检查:尿钙、磷排泄量增加,主要因为血钙过高后肾小管滤过增加,尿钙也增多。患者低钙饮食3日后(每日摄钙低于150 mg),24小时尿钙排泄仍可在200 mg以上,而正常人则在150 mg以下。如在普通饮食下进行,则本病尿钙常超过250 mg。但尿钙排泄量可受维生素D和日光照射强弱以及有无尿结石等许多因素影响,故评估尿钙意义时应做具体分析。收集尿时应予酸化,以免钙盐沉淀影响结果。如有尿路感染,尚有蛋白尿、脓尿、血尿等发现。此外,尚可发现尿中c AMP及羟脯氨酸排泄增多,后者增多为骨质吸收较灵敏指标。

(3) 皮质醇抑制试验:大量糖类皮质激素具有抗维生素D的作用(抑制肠道吸收钙等),可降低由结节病、维生素D中毒、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或甲亢引起的血钙过高,而对本病所致的血钙过高则无作用。方法为口服氢化可的松50 mg,一日3次,共10天。

(4) X线检查

1) 骨骼系统:①周身性骨质疏松(骨小梁稀疏、皮质变薄、髓腔扩大):常兼有大的或小的囊形透亮区,形成纤维囊性骨炎。②颅骨改变:有人统计约2/3的患者可由颅骨改变做出诊断,表现为内外板不清、颅穹窿板障增厚、骨质稀疏,呈毛玻璃样或颗粒状。牙槽骨吸收。③指骨骨膜下吸收:是本病常见的特征性改变,以中节指骨最显著(多见桡侧),皮质外缘不清,花边状改变,皮质内缘凸凹不平,其次尺骨远端、桡骨近端也可有骨膜下骨吸收。④软骨下骨吸收:锁骨远端、耻骨联合等处骨质吸收密度减低。⑤形成巨细胞瘤样或髓腔囊肿性改变,即棕色瘤变,以长骨、肋骨、骨盆及颌骨多见,常有病理性骨折。

2) 泌尿系统:好发结石并尿路感染。

3) 转移性钙化:关节软骨、滑膜、关节囊及血管壁等可见钙化灶。

3. 定位检查

(1) 无创伤性检查:①超声断层、99mTc—201Tl双重同位素减影扫描,二者与手术符合率分别为70%和90%左右,均可检出直径1 cm以上的病变。② CT扫描有助于除外纵隔病变。

(2) 创伤性检查:①选择性甲状腺静脉取血测PTH虽为创伤性检查,但特异性较强,诊断符合率达70%~ 90%。②甲状腺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率不高,且有一定危险性,应慎用。

4. 诊断 ①常见于25 ~ 65岁,起病缓慢,病程长,患有尿路结石和(或)广泛的骨骼脱钙病变,骨病变处疼痛,有或没有发生过病理骨折。②血钙>3.0 mmol/L,血磷<0.65 ~ 0.97 mmol/L,限钙饮食后尿钙排出量>5 mmol/24 h。③血碱性磷酸酶增高。④甲状旁腺素增高。⑤甲状旁腺彩色超声或CT检查,或甲状旁腺99mTc扫描,可见甲状旁腺肿瘤征象。⑥诊断不明确时,可进行肾小管回收磷(TRP)试验、快速静脉输钙试验、骨活检等。

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甲旁亢的患者症状多表现为高钙血症和骨破坏,在诊疗实践中易与其他疾病造成的高钙血症和骨破坏相混淆。所以在临床实践中要充分重视血钙、血磷、血PTH、血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联合运用,并结合影像学资料做出综合判断。当初筛检查结果出现阳性时,再行定位性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