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的感染性疾病

第四节 肠道病毒的感染性疾病

病史摘要

患儿,男,5岁,以“手、足、肛周皮疹及口腔疱疹伴发热3天,呼吸困难半小时”入院。3天前手足心及肛周起红色皮疹,体温38.3 ~ 38.5℃,轻咳、无气促。入院当日出现抽泣样呼吸,同时发现单侧下肢不自主抬起,双上肢惊吓样抖动。神志清,精神不振,口周略发绀。T 36.9℃,P 118次/分,R 32次/分,BP 124/75 mm Hg。手足心、肛门周围散在红色斑丘疹,部分结痂,舌面可见数个粟粒样斑丘疹,咽赤。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肌力和肌张力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病理反射未引出。另据了解,该患儿所就读的幼儿园也有类似症状的患儿5人。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14.4×109/L,中性粒细胞57%,红细胞4.56×1012/L,血红蛋白122 g/L,血细胞比容0.35,血小板425×109/L。c Tn I 1.361 μg/L(正常值0 ~ 0.04 μg/L),CK562 U/L(正常值25.0 ~ 200 U/L),CK—MB 39.34 U/L(正常值0 ~ 16 U/L)。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门诊X线胸片:右肺下野可见模糊斑片影,肺门影增浓,左下肺透过度增高。血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CRP、降钙素原、血沉、肝肾功能及DIC筛查实验正常。

诊断解析

从该患儿的临床资料来看,手足心、肛门周围散在红色斑丘疹,部分结痂,舌面可见数个粟粒样斑丘疹,咽赤的临床体征是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此外,从掌握的流行病史来看也有手足口病传播流行的症状。从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来看,白细胞增高,而细菌培养结果阴性,也不支持细菌性感染的可能性。

下一步可对患者进行肠道病毒的全套检查,尤其要注意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的结果。同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患儿的心肌损伤指标升高、肺部出现模糊斑片影,故在后续的治疗中要密切注意相关指标的变化(心肌梗死三项、血气分析、电解质等),以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

知识拓展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enterocytopathic human orphan virus, ECHO,简称艾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共71个血清型,本属病毒感染分布广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肠道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轻者只有倦怠、乏力、低热等,重者可全身感染,脑、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损,预后较差,并可遗留后遗症或造成死亡。本类疾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热带和亚热带全年都有,在温带夏季多见,在温暖、潮湿、卫生条件差、人群拥挤的地区发病率高。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儿童较多见。有些病毒的感染常发生流行,不同年份的流行可由不同种、型的病毒引起,有些病毒感染的流行有周期性。

肠道病毒颗粒小,呈20面体,直径24 ~ 30 nm,不含类脂体,核心有单链核糖核酸,耐乙醚和其他脂溶剂,耐酸,对各种抗生素、抗病毒药、去污剂有抵抗作用。多数病毒在细胞培养中产生细胞病变。肠道病毒通常寄生于肠道,仅于少数情况下进入血流或神经组织。正常的病毒携带者不多见,隐性感染甚为普遍,人受染后出现临床症状的也是少数。

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自然寄主,病毒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通过手指、餐具和食物)传播扩散。感染者的咽部和肠中有病毒存在,从粪中排病毒的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周。粪—口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偶然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病毒在污水中存活的时间甚长。

人食入病毒后,经过7 ~ 14日,存在于咽部和肠道淋巴样组织的病毒,经血流进入单核巨噬细胞中增殖,最后达到靶器官(如脊髓、脑、脑膜、心、肝、皮肤等),在不同的器官中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70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多突然发病,有严重的眼痛、畏光、视力模糊、结膜下出血,出血程度从小的出血点到大块出血,10日内完全恢复。可以伴发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腰脊髓脊神经根病,该病多见于成年男性,在眼病几周后发生。主要症状类似脊髓灰质炎,可导致瘫痪和肌萎缩等后遗症。另外一种并发症是面神经瘫痪。71型肠道病毒主要引起手足口病及无菌性脑膜炎,72型肠道病毒可引起甲型肝炎。

诊断思路

肠道病毒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过程中,主要依靠流行病史、临床特殊体征、病原体培养鉴定并辅以部分免疫学血清标志物的检查做出准确判断。

1. 临床表现 复杂多变,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候群,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

(1) 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瘫痪性疾病

1) 无菌性脑膜炎:柯萨奇病毒中以A7、A9及B2 ~ B5型所引起者为常见。艾柯病毒中4、6、9、30型及肠道病毒71型常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暴发流行,而艾柯2、3、5型则多引起散发病例。约有90%系由柯萨奇B和艾柯病毒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暴发流行时,地区散布广,传染性强,多发生在夏秋季,发病以14岁以下小儿为多,流行时成人也可发病。

肠道病毒无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引起者差异不大,婴儿大多无神经系统症状,而较大儿童则有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咽痛、畏光等症状,常伴发皮疹。有时可呈双峰热。艾柯9型脑膜炎可有皮疹,大多为斑丘疹,有时有瘀点。约1/3患者于起病1 ~ 2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一般病程为5 ~ 10天,大多不发生瘫痪,有时可见暂时性肌力衰退,但体力恢复较慢,成人患者脑膜刺激征有时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2) 瘫痪性疾病:柯萨奇A7、A9、A10、B1 ~ B5型,艾柯4、6、9、11、14、30型均可引起。但肠道病毒71型为主要能引起流行性瘫痪的非脊髓灰质炎病毒。一般症状轻,很快恢复,极少留下后遗症,但大流行中也可遇到重症引起延髓麻痹者。有报道柯萨奇A2、A5、A6、A9型及艾柯6、22型引起多发性神经根炎。

3) 脑炎:从夏季脑炎病例中也曾分离出柯萨奇病毒,甚至有人认为夏季脑炎中有15%为柯萨奇病毒引起。柯萨奇A2、A5、A7、A9及B2、B3、B4型均可引起脑炎,艾柯4、6、9、11、30型也可引起,尤以艾柯9型为多见。肠道病毒引起的脑炎临床表现与乙脑相似,可有发热、神志障碍、惊厥、昏迷、平衡失调等,可伴脑电图异常。柯萨奇B组病毒可在新生儿及婴儿中引起广泛性脑炎,常伴心肌炎和肝炎,病情多重危,起病急,频发惊厥,易发生呼吸衰竭,严重病例可致死。

(2) 心脏疾患:主要由柯萨奇B2、B3、B4型病毒引起,1/3 ~ 1/2心脏病变由其引起,A4、A16型和艾柯6、8、9、22、30型病毒也可引发。有人认为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流行时,33%的患者有心脏病变。大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幼婴,偶见于年长儿童,近年来成人发病也不少,以青春期和年轻者为多,大多为散发,男多于女。一般常先有短暂的发热、感冒症状,持续7 ~ 10天,继而出现心脏表现,有乏力、胸痛、脉速、气促等。心脏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各类型。

1) 急性心功能衰竭:多见于新生儿,成人也可发生。起病突然,有阵咳、面色苍白、发绀及呼吸困难,也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可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肝脏急剧增大,伴肺水肿,心电图呈低电压、心动过速、T波倒置和ST段低平等。急性心包炎可伴随心肌炎而发生或单独存在。急性心肌炎时血清心肌酶常增高。

2) 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以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或各类传导阻滞为主。心电图检查有助确诊。轻者恢复快,但也可持续数月不愈,甚至反复发作达数年之久。此型最为多见。

3) 猝死:常在夜间发生,尸检证实为心肌缺血梗死或广泛心肌坏死,可在心肌细胞内找到肠道病毒抗原。

4) 慢性心肌病:近年来各国报道不少由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心脏病变,涉及心脏传导系统、心内膜、心瓣膜或心包膜,造成弹力纤维增生症、慢性心肌病、狭窄性心包炎等。胎儿期感染可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如先天性钙化性全心炎等。

约1/3患者,尤其新生儿和婴儿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呕吐、惊厥、反应迟钝等。脑脊液可有单核细胞增多,也可完全正常。可称其为脑—心肌炎。

(3) 流行性肌痛(或称流行性胸痛):大多为柯萨奇病毒B组1 ~ 6型所引起,但A组1、4、6、9、10型及艾柯病毒1、2、6、9型也可引起。常发生局部地区暴发流行。多见于年长儿童和青壮年。潜伏期为2 ~ 5天,可延长至2周,主要表现为发热(可达39 ~ 40℃)和阵发性肌痛,可累及全身各肌肉,而以腹部最多见,尤以膈肌最易受累。肌痛轻重不一,重者甚至可引起休克。儿童较轻,肌肉活动时肌痛加剧。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肌痛多在4 ~ 6天(12小时至3周)后自行消失。(4)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引起,其中以A2、A4、A6、A9(1 ~ 10)、A16、A22型为多见,B组1 ~ 5型病毒也可致病,艾柯病毒引起者较少。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传染性很强。潜伏期平均约4天,表现为发热、咽痛(吞咽时痛突出)、咽部充血,咽部有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 ~ 2 mm,四周绕以红晕,疱疹溃破形成黄色溃疡。

(5) 出疹性疾病:在肠道病毒感染过程中常出现皮疹,柯萨奇病毒A组中2、4、9、16型及B组中1、3、5型与皮疹的关系相当密切,艾柯病毒4、9、16型感染发生皮疹尤多。婴儿及儿童常伴发皮疹,而成人较少见。潜伏期大多3 ~ 6天,起病时常有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如轻咳、咽痛等,而后出疹。皮疹呈多形性,有斑疹、斑丘疹、风疹样皮疹、疱疹或麻疹样皮疹等。也有热退时出疹,大多为艾柯病毒16型引起,易误为幼儿急疹。柯萨奇A9常引起瘀点、瘀斑。除皮疹外,有时伴发全身或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6) 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常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21、A24及B2 ~ B5型都曾引起轻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A21大多在军营流行,咽拭阳性率高。艾柯病毒4、7、11、20、25、30等型可引起某些流感样疾病或咽炎;柯萨奇B1、B4型可以引起支气管炎;柯萨奇A9、A16和B4、B5型,以及艾柯9、19型病毒则可引起婴儿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可呈持续性呼吸困难、发绀、缺氧等,甚至因窒息而死亡。肠道病毒68型曾被证实为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

(7)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5、A9、A10、A16及B2、B5型引起,尤以A16型为多见,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有报道从皮疹处分离到致病病毒。此病传染性强,常见全家发病,并可造成局部暴发,潜伏期2 ~ 5天。初起症状为低热、流涕、厌食、口痛、呕吐、腹泻等。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在齿龈、扁桃体及咽部见到,不久疱疹溃破即成溃疡。在口腔炎同时可出现皮肤斑丘疹,以手足为多,位于手背、指间,偶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较水痘皮疹为小,而质稍硬,自几个至数十个,2 ~ 3日内自行吸收,不留痂。预后一般良好,多自愈,但可复发,有时伴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

(8) 婴儿腹泻:艾柯病毒与婴儿腹泻关系甚为密切,从患儿粪便中常分离到6、7、11、14、18型病毒,18型病毒曾引起产婴室腹泻流行。临床症状与一般婴儿腹泻相似,大多为轻症。由于健康儿童粪便中肠道病毒培养阳性率较高,故确诊其为腹泻致病原,需有其他流行病学及血清学证据。

(9) 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眼结膜炎:潜伏期1天左右。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眼结膜炎,突起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流泪,可有脓性分泌物及结膜下出血,但极少累及巩膜和虹膜。腮腺可肿大,全身症状极少,大多在1 ~ 2周内自愈。

(10) 新生儿柯萨奇病毒及艾柯病毒感染:新生儿时期肠道病毒感染除与大婴幼儿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以外,也有不少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最多见是由柯萨奇B2 ~ B5型及艾柯11型所引起,少数由柯萨奇A3、A9及A16型所致。大多从母亲处传到这些病毒,但也可从医院工作人员处获得,胎内感染发病早,而大多为产时感染,发病稍晚。一般从出生后3 ~ 7天开始发病,早期一般症状较轻,无特殊性,如不安、纳差,暂发性呼吸困难,发热可有可无,有时在前驱症状和严重症状之间可有1 ~ 7天的症状好转间歇。全身性严重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心肌炎或广泛性肝炎、心肌炎,常由B组柯萨奇病毒引起,常伴脑炎。新生儿可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增快常超过每分钟200次,心脏扩大,闻到收缩期杂音及心电图改变,最后死于心力衰竭和休克,常伴全身多脏器受损表现如脑、肝、胰、肾上腺都有病变,病死率一般在50%以下,存活者心肌功能可在短期内恢复,少数可拖延几周。

新生儿严重肝炎大多由艾柯11型病毒引起,也有报道由艾柯病毒4、6、7、9、12、14、19、21和31型引起的。初起症状有拒食嗜睡,黄疸加深,1 ~ 2天内病情进展并出现出血倾向,皮肤瘀斑、酸中毒,出血症状加重,出现肝衰竭、肾衰竭、抽搐等。并有肝功能异常,转氨酶上升,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

(11)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的慢性脑膜脑炎:在先天性或继发性B淋巴细胞缺损者,大多为X—伴性丙种球蛋白缺乏,患儿患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慢性、持续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大多由艾柯病毒引起,也有个别报道由柯萨奇A4、A11、A15型或B组2、3型引起,开始可无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感头痛,轻度颈僵直、嗜睡、运动乏力。后有肢体震颤,眼底水肿、抽惊、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这些症状、体征可轻可重,病程中有波动。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较一般无菌性脑膜炎为高,可从脑脊液中反复检出病毒数月到数年之久,但粪便中阳性率较低,脑、肺、肝、脾、肾、心肌、骨骼肌及骨髓有时也可检出病毒。故认为此病系病毒直接侵犯组织脏器所致。

(12)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人(90%~ 95%)呈隐性感染,而显性感染者也多为轻症感染(4%~ 8%),只有少数患者(1%~ 2%)发生神经系统感染,引起严重的症状和后果。根据显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①轻型:病症似流感,有发热、乏力、头痛、肌痛,有时伴有咽炎、扁桃腺炎及胃肠炎症状。症状持续4 ~ 5天后即退去。②非麻痹型(又称无菌性脑膜炎型):患者具有典型的无菌性脑膜炎症状,下肢疼痛,颈或背痛,可查出有轻度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③麻痹型:病毒从血液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当累及脊髓腰膨大部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时,造成肌群松弛、萎缩,最终发展为松弛性麻痹。

(13) 其他:肠道病毒尚可侵犯腮腺、肝脏、胰腺、睾丸等器官,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近年来认为肠道病毒感染与风湿病、肾炎、溶血尿毒症、糖尿病等也有一定关系。

2. 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在某些肠道病毒感染时可增高,中性粒细胞也可增多。

(2) 病毒分离:一般都采取咽拭及粪便做病毒分离和检定,尚可从患者的脑脊液、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血液、疱浆以及活检或尸检取得的组织中分离到病毒。标本取得后,应立即送检。可接种于猴肾、人胚肾、人羊膜、人二倍体或Hela细胞、KB传代细胞中进行组织培养,观察细胞病变。同时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进行分离可提高阳性率。阳性标本再以特异型的免疫血清做中和试验进行型别鉴定。疑有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者,应将标本经皮下、腹腔内或脑内途径接种乳鼠进行病毒分离,因其组织培养阳性率不高。柯萨奇B组病毒亦可使乳鼠致病。

(3) 血清免疫学试验:采取双份血清,测定型特异抗体水平。一般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标法)、放射免疫等法进行测定,其中以中和试验最为可靠,中和抗体消失最慢,型特异性也较强。如恢复期抗体水平比早期有≥4倍上升,则有极大的诊断意义。

(4) 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法:以荧光染色的免疫抗体来鉴定抗原可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但目前除在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时应用外,在肠道病毒感染时采用不多,因需备各种型特异的免疫血清,手续繁多。最近采用许多血清型共有的VP3—ZC抗原和一种与多血清型的VP1衣壳蛋白交叉反应的单克隆抗体,改进了免疫诊断方法,但目前仍停留于研究阶段。

(5) 核酸杂交法:由于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基因组间存在同源性,特别是5′端非编码区部分区域高度保守,故可供核酸杂交,使近年来对肠道病毒的鉴定有了新的飞跃。近年采用PCR法将单一基因或短DNA序列放大,再与探针杂交,此法已应用于临床。在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流行时,从脑脊液中检测肠道病毒RNA,阳性率高,可在24小时内得结果,比病毒培养平均需6 ~ 8天快得多。临床标本用PCR扩增后,再与非同位素标记肠道病毒探针杂交,数小时即有结果,大大有助于临床确诊。

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加以健康人群粪便带病毒者不少,因此诊断必需十分慎重,一般要符合以下几点才能确诊。

(1) 从患者体液(胸腔积液、心包液、脑脊液、血液、疱浆液等)或活检(或尸检)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有诊断价值,但单从咽拭或粪便中分离到病毒不能确诊。

(2) 疾病恢复期(起病后3 ~ 4周)血液中抗体效价较疾病早期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则有新近感染的可能。以中和抗体测定最为可靠。

(3) 临床上出现流行性肌痛、疱疹性咽峡炎、婴儿急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流行性眼结膜炎等症候群。从咽拭子或粪便中重复分离到同一型病毒,且从周围同样疾病者中也检出相同的病毒,而病毒分离率远高于未接触患者的对照组,则有诊断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