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刊载旧体诗研究 : 1872-1949》简介
《《申报》刊载旧体诗研究 : 1872-1949》这本书是由花宏艳著创作的,《《申报》刊载旧体诗研究 : 1872-1949》共有60章节
1
目录
目 录 绪 论 一、研究缘起 (一)经典的衰微 (二)传播的变迁 (三)研究的支点 二、研究现状与学术史回顾 (一)近现代旧体诗研究 (二)近现代报刊与旧体诗研...
2
绪 论
一个特别有用的文学研究工作,就是考证从公元1500年到现在,那些古代经典作家的地位的变迁,尤其看他们是如何逐渐地被遗忘的。……它的衰微正可用来作为我们考虑所有经...
3
一、研究缘起
...
4
(一)经典的衰微
前引美国学者孙康宜就文学经典研究所作的论证,同样的文学文化史的意义也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学经典——诗歌的研究。诗歌长期以来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正统,然而,五四之后,随着...
5
(二)传播的变迁
传播方式的变迁是近现代文学区别于古典文学的重要特征。近代报刊自其诞生之日起即与文学、文学主体发生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文学借助近代报刊这一新兴媒介,突破人际传播...
6
(三)研究的支点
近代传播方式的变迁不仅仅带来传统文学生产、传播、流通等方式的更替,甚至可视为近代学术文化风气变迁中的一个关节点。正如王尔敏所说:“中国人启步走上报学领域,乃近代...
7
二、研究现状与学术史回顾
《〈申报〉刊载旧体诗研究(1872—1949)》试图以传播学的视野探讨旧体诗的近现代际遇,因此,相关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近现代旧体诗研究,二为近现代...
8
(一)近现代旧体诗研究
二十世纪旧体诗研究横跨了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个二级学科,但是相对于现代文学领域内围绕旧体诗的“现代性”问题和“入史”问题展开的激烈论争,古代文学领域内对二十世纪...
9
(二)近现代报刊与旧体诗研究
近年来,一些学者就报刊与近代文学的互动关系做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小说和戏曲两种文体的报刊传播研究是受到关注最多,也是开展得最为充分的领域,而旧体诗与近现代报刊的传...
10
三、写作架构与研究方法
...
11
(一)写作架构
本书研究1872至1949年间《申报》刊载的旧体诗,拟在这个横跨晚清、民国的77年历史中,完整而清晰地勾勒出《申报》刊载旧体诗的历史流变。同时本书亦不局限于文本...
12
(二)研究方法
第一,对近现代报刊文献资料的整理。文献资料和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坐标,而其中文献整理又是最基本的工作。正如徐晋如所说:“在(文献)工作尚未取得阶段性的进...
13
第一章 市民社会兴起与口岸文风变迁
仆生于小邑之中,居于穷乡之内,生平足迹不出五十里之外,且耕且读,意亦自得。暇时阅《申报》,每见其述洋场之胜景,不禁神为之往,意为之移,然其所谓电灯如月,可以不夜...
14
第一节 近代上海崛起与报刊业的繁荣
上海北枕吴淞,南瞰黄浦,依托富庶丰饶的苏南地区,具有一个现代都市崛起的天然地理优势。然而在1843年上海开埠之前,这些地理优势都还不足以使得这个蕞尔之地成为中西...
15
一、十里洋场之繁荣与市民社会兴起
19世纪以前,中国并无严格的市民观念。人们对市民群体的界定也颇为单一,所谓市民即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而现代意义上的市民意识则更加无从依附。《说文解字》一书释“民”...
16
二、出版中心之形成与《申报》创刊
经济的盛衰并不直接作用于文化学术之消长,然而经济却可以通过对教育、印刷、藏书等相关文化事业的影响而间接作用于地域文化学术之流变。吴晗曾在《江浙藏书家史略》中分析...
17
第二节 口岸流风与市民消费空间的肇兴
19世纪末,中国开放口岸,引来万国通商,直接促成洋商来华牟利,间接酝酿了口岸社会文化的变迁,在时人的眼里,开埠后上海的繁华奢靡几乎是个奇迹:“上海一邑,自通商以...
18
一、经济繁荣与口岸流风之变迁
近代上海是个移民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是上海尤其是租界迅速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1843年上海开埠时,人口约为52万余,开埠后,上海很快成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人口数...
19
二、消费空间与通俗文学的语境
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为上海租界繁荣提供了劳动力基础,反之,人口和财富的激增又日益促进了租界的经济文化繁荣。脱离了土地关系的束缚,市民群体比传统农民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
20
第三节 早期报人社会生活与文化心态之变迁
近代小说创作的蔚然成风,就市场而言,应对了广大市民阶层的需求;就传播手段而言,借助了近代报刊媒体的兴盛。然而,在小说这种边缘文体的主流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还在...
21
一、科举废止:士人边缘化的制度开始
19世纪中叶,传统士人对于上海尤其是租界这个在夷狄掌控之下深受西风浸染的繁华之地,始终抱有排斥与警戒的态度。 传统士人甫一接触洋场繁华,在强烈的震惊之余,亦对西...
22
二、浪迹沪滨:早期报人群体的麇集
19世纪中叶,晚清中国还不具备严格的新闻概念,许多报纸稿件少,信息量少,因此不少报刊主笔以“有闻必录”为借口,不惜收录那些不经证实的讹传。再加上中国早期报人都是...
23
第二章 早期《申报》旧体诗研究
沪北风光尽足夸,门开新北更繁华。出城便判华夷界,一抹平沙大道斜。 丹桂园兼金桂轩,笙歌从不问朝昏。灯红酒绿花枝艳,任是无情也断魂。 传神端不藉丹青,有术能教镜照...
24
第一节 上海洋场竹枝词之兴盛
《申报》上刊登的第一首竹枝词是1872年5月18日的《沪北竹枝词》,作者署名海上逐臭夫。此后,《申报》以平均三天一首的频率,大量地刊发竹枝词,吸引着文人士子往来...
25
一、“以诗词为补白”:旧体诗结缘报刊
在《申报》刊载旧体诗的77年历史中,竹枝词尤其是上海洋场竹枝词的兴盛是第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事实上,竹枝词在早期《申报》上所形成的蔚然风气除了文学自身发展的...
26
二、洋场竹枝词与上海市民社会景观
《申报》于1872年5月18日第15号上刊登了两组共48首竹枝词:海上逐臭夫的《沪北竹枝词》和忏情生的《续沪北竹枝词》,占据了整整一个版面的位置。创办之初,《申...
27
第二节 海上唱酬与文学交际网络的建立
历史学家王尔敏认为过渡时代的文学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十年间,中国之思想动向与文学风气,自成一重要段落。并不同于前代,虽为后期渊源,...
28
一、以《申报》主笔为核心的文人唱酬
《申报》与此前的中文报刊最大的不同在于,创办者美查兄弟尤其是弟弟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深谙中国文化,他们将报刊的编辑业务全权委托给华人主笔,...
29
二、以洋场才子为核心的文人聚合
早期《申报》周围凝聚的读者和作者群体有一个特点,他们大多是江浙旧籍而寄居上海,鲁迅先生曾说:“上海过去的文艺,开始的是《申报》。要讲《申报》,是必须追溯到六十年...
30
第三节 1890—1911:《申报》旧体诗的沉寂期
1890年3月21日《申报》上刊登了一则《词坛雅鉴》,断然终结了《申报》18年以来绵延不绝的旧体诗唱和传统:“本馆创始迄今持承诸词坛惠示佳章美玉,明珠动盈简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