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播的变迁

(二)传播的变迁

传播方式的变迁是近现代文学区别于古典文学的重要特征。近代报刊自其诞生之日起即与文学、文学主体发生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文学借助近代报刊这一新兴媒介,突破人际传播的局限,在最广阔的范围内实现其传播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方式的近代化是传统文学近代化的重要媒介基础和前提条件。正如栾梅健所言:“如果没有近代传播媒介的变革,就根本不可能有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兴盛,也就无从形成20世纪中国文学如此庞大的体系与格局。”[5]

大众传媒对文学生产与传播的重要意义在现代文学史的进程中尤为凸显,事实上,报纸期刊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也是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土壤。正因为现代文学刊物的不断涌现,才有众多不同流派的文学社团和纷繁的文学活动的此起彼伏,并由此而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界。然而,从传播媒介改变文学生产方式的意义上来说,现代文学必须从近代文学那里追根溯源。

以《申报》为例,旧体诗在近现代报刊上经历了一个从勃兴到繁盛直至边缘化的过程,把这个带有共性的旧体诗流变过程放置在传播视野下观察将使之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旧体诗是最早与传播媒介发生联系的文学体裁,其原因正在于早期新闻业不发达,而由传统文人转化而来的第一批新闻从业人员又最擅长旧体诗词,因此,诗词往往成为早期报刊版面中重要的“补白”内容。在近代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能够最快、最自由地对时局进行回应,同时,诗歌也是传统文人最为驾轻就熟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晚清近代,许多报刊从最初创刊之时起就已经纷纷设立专栏,刊登旧体诗,近代大众传媒兴起背景下的旧体诗词的创作一时蔚为大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是1917年之前,旧体诗在近代报刊中几乎是无刊不登的内容。1910—1915年间,近代报刊上的旧体诗蔚然成风,海上文人依靠各类报刊传媒,唱酬往来,建立了广泛的文人交际网络。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和白话诗兴起,旧体诗的创作局面日益逼仄。在五四学人对旧体诗的猛烈抨击下,旧体诗本身不断显露出各种弊病使一些报刊媒体逐渐改变编辑策略,传播环境变化,大量的旧体诗在文白论战的过程中不断被排挤出主流媒体,旧体诗发表空间日益缩小乃至丧失,旧体诗遂成为现代文学压迫下丧失话语权的边缘文体。

总之,传播视野中的旧体诗研究,从纵向来看,可考鉴不同时期《申报》旧体诗的流变形态及其社会文化因素;从横向来看,可体现新旧文学论争与并存的文学场域下诗歌这一经典文学体裁走向边缘的必然性。

然而,在近代文学研究中,小说与戏曲是学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近代诗文在报刊杂志上的传播却鲜有人关注。事实上,在近代文学诸文体中,首先发生变革,并比较清晰地透露出近代化色彩的是诗歌和散文,其次才是小说和戏剧。这种情况的出现,从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近代报刊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个必然出现和必然经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