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第一,对近现代报刊文献资料的整理。文献资料和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坐标,而其中文献整理又是最基本的工作。正如徐晋如所说:“在(文献)工作尚未取得阶段性的进展之前,任何通论性质的、文学史性质的专著、论文都是靠不住的。”[10]就本书而言,文献资料的整理关乎着文本的可靠性,20世纪80年代,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400册影印本《申报》,但目前为止,还未有人全面搜集过《申报》上的旧体诗。然而,25600期的《申报》上共登载了多少旧体诗?不同时期的旧体诗刊登数量,态势与社会文化思潮有着何种关联性?这个复杂的文本在何种因素的制约下呈现出怎样的多样性?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申报》文献资料的完全掌握,也唯有凭借这些准确的数据才能够澄清现代文学研究中对旧体文学的一些盲点和误区。过往学界研究《申报·自由谈》往往只看重1932年12月黎烈文改革之后的新文学传播,而对于旧体诗等旧派文学的传播却乏人问津,以至于长期造成一种《自由谈》改革后便不再刊登旧体诗的错觉。实际上,1932年《申报·自由谈》改版之后,旧体诗的创作不是消亡了,而是转移阵地了。其中有一些被刊载于周瘦鹃主编的《春秋》,1932年前后,还有大量的旧体诗被刊载于《申报·本埠增刊》这个临时性的栏目中,笔者在其间曾发现大量钱仲联的旧体诗,而这些发表于《申报》副刊的旧体诗几乎为所有钱仲联诗文集失收。因此,在本书的研究过程中,文献资料的整理既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二,《申报》旧体诗数量多、周期长,由于文本本身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因此本书还将采用传统的“诗史互证”的方法以及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申报》的旧体诗作者多是一些科场失意的旧式文人,他们的诗词作品大量是唱和应酬之作,往往被认为缺少文学史价值与意义。然而,假若抛开单纯的文学作品价值论,从史料意义上说,那些在文学史上评价很低的唱和应酬之作,因为保留了非常细致真实的原生态的历史场景,而具有了特殊的史料考证价值。

此外,大众传播学与文学理论的结合也是本书的重要研究方法。传播学在此既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也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学传播媒介的变化与文学发生论、文学传播意识的建立与普及、文学观念的转变与专业作家群体的确立、文学作品与受众以及作家的关系、文学文化事件的传播与影响等等都是本书将要运用的重要的方法与理论。

第三,重要个案的深度研究。本书拟打破传统古代文学作家、作品、意义的三段论研究方法,在梳理《申报》旧体诗整体流变的过程中注重重要个案的深度研究。就《申报·自由谈》的编辑群体而言就涵盖多个侧面,如以个人论,可以研究蒋芷湘、葛其龙、王钝根、陈栩、周瘦鹃、姚鹓雏等传统文人个案;就群体而言,可以研究不同主编背后所对应的文人群体,如蒋芷湘与早期《申报》文人群体、王钝根与“星期六”派、陈栩、周瘦鹃与鸳鸯蝴蝶派、姚鹓雏与南社等等;就文学现象和事件而言,可以探讨不同主编时期的一系列传播事件,如王钝根与“了青追悼会”栏目的设立、陈栩与《玉田恨史》的现代传播方式等等。几乎每一个个案都能够形成一个大小不等的研究子课题,而这些子课题又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多个侧面反复言说旧体诗这一经典文体在近现代传媒中遭遇的新变与困境。

第四,以问题意识为核心,以《申报》刊载旧体诗为主体,带动对近现代旧体诗与大众传媒互动关系的重点与难点的深入研究,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文献资料的辑录与理论框架的提炼完善并重,既使近代旧体诗在报刊媒体中的生存状态与传播形态得以完整呈现,又依据《申报》不同发展时期研究刊登旧体诗的历史流变,进而探讨近代传媒背景下旧体诗消长与晚清民国社会思想、文化思潮、文学体制嬗变之互动关系。

【注释】

[1]微知:《从〈春秋〉与〈自由谈〉说起》,《社会新闻》,1933年第2卷第13期。

[2]缪凤林:《文德篇》,《学衡》,1922年3月第3期。

[3]朱希祖:《非“折中派的文学”》,赵家璧主编,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9页。

[4]徐一士:《一士类稿·瞿序》,《一士类稿》,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5]栾梅健:《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6]王尔敏:《中国近代文运之升降》,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11页。

[7]胡道静:《报坛逸话》,上海:世界书局1940年版,第82页。

[8]梵彤:《申报纸》,《申报》,1927年9月8日。

[9]王晋光、涂小马等:《1919—1949旧体诗文集叙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10]徐晋如:《20世纪诗词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