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2018年初春,终于辗转拿到《〈申报〉刊载旧体诗研究(1872—1949)》的书稿清样,这个时候,距离我决定并开始着手研究《申报》,不知不觉,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

2011年博士毕业之后,我希望暂时放一放女性文学的研究,所以选择了近代报刊研究作为自己新的研究领域。

《申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终刊,77年间共出版了25600期,仅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影印本就足足有400册之多。为了研究《申报》中的旧体诗及小说等文学体裁,八年来,我先后做了三次《申报》文献的搜集工作。

第一次是博士后开题之后,我在暨大图书馆里一页一页地翻阅400册《申报》影印本,把所有相关的文献史料一一拍照、存档,并录入到电脑。这是最原始也是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第一次文献收集工作。但收获也是巨大的。因为亲手翻阅近代报刊,不仅能搜集到研究文本,还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非严格意义的副文本。比如,内容各异的征稿启事、作者小照、稿费清单、铜板费收支情况等等。这些与《申报》经营策略息息相关的史料都是一般的报刊索隐不予收录的。而日复一日,坐在古籍室一页一页翻阅报刊的过程也让我对《申报》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包括她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副刊的风格、作家群体的流变、《自由谈》中不同栏目之间的对话等等。

第二次是在2015年前后,我决定继续将《申报》研究深入下去,并弥补第一次文献搜集的缺漏。这个时候我手头已经有了《申报》影印本的电子版。于是,我又一次在电脑上全面浏览《申报》。这一次,我将发现的材料记录下来,并请研究生李志惠等帮我将需要的内容输入电脑。不知不觉,一年不到,我们这个小小的团队搜集的文献史料已经有50万字之多,打印出来放在桌上,竟已裒然盈尺。而在此期间,我的课题也先后获批了暨南大学“宁静致远工程”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

第三次是在2017年,我在加拿大约克大学访学期间。因为查访国内文献资料不便,我购买了爱如生的申报馆数据库。虽然爱如生的数据库仍存在很多缺漏,可是结合我自己前两次积累的《申报》文献史料,一方面可以弥补数据库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同时进行许多横向和纵向的基于数据统计的比较研究。正是在大数据和个人文献相结合的情况下,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一阶段的研究已经和本书的内容关系不大了。但我很庆幸的是,自己接触《申报》文献史料的顺序是从最笨拙到最便捷的。

这一本书是在我2013年完成的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八年前,我希望借助《申报》旧体诗研究作为自己学术生涯的一个转变,目前来看,这个转变的过程是顺利的,也是颇有收获的。因此,我首先需要感谢那些在此过程中帮助和关心过我的所有的师长、前辈和朋友。

感谢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陈少华教授。正是在陈老师的严格要求下,使得这个我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课题,成为了一份计划表上必须按时完成的工作报告。感谢谢飘云教授,他曾经对这个课题给予非常热情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戴伟华教授,他将收藏的一份非常珍贵的《申报》送给了我,并对这份出站报告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感谢左鹏军教授,他那句鼓励的话——“抓紧时间,拿下《申报》”,我一直言犹在耳。

感谢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教授,是学院提供的高水平大学资助让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自我工作以来,学院对年轻人的学术研究一直给予最大力度的帮助与支持,而我们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魏中林教授,学术和人生的道路,若没有您的指引,我将蒙昧前行。感谢饶芃子教授在学术事务繁忙的时候,依然时时关注我的学术发展,给予我鼓励和帮助。感谢山东大学的郭延礼教授,我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总是让他感到非常欣慰。

感谢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语言文学系的诸位同事。感谢外导徐学清教授,在多伦多访学这一年,既有学术上的互相切磋与讨论,也有生活中无数美好时刻的共同分享。感谢PietroGiordan教授和马佳教授,为我提供许多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暨南学报》、《北方论丛》、《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兰州学刊》等学术期刊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编辑老师,使得这本书的前期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在期刊上发表。感谢师弟王清溪作为责任编辑在此书出版工作中所付出的辛勤的劳动。

后记完成之时,窗外雪花漱漱而落。这一个冬天据说是多伦多自1899年以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此时新年临近,而我很快将要结束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活。在加国,最爱的是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看云,常常想起的是那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诗句。因此,仅以此书作为这一段充实而丰盈的域外生涯的一个句点。最后,感谢先生傅勇的支持和小儿知非这一年的陪伴。

2018年2月8日大雪

于多伦多北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