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从江浙才子到海上报人

一、地域性:从江浙才子到海上报人

就个体研究而言,单个的投稿者照片意义并不明显,然而如果将这131位作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进行数据统计和社会学分析,那么这些照片则将成为一份珍贵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献史料。

1913年5月22日,王钝根再次刊出征求照片启事,这一次,王钝根将征集的对象具体化为特定的投稿人群体:“椒髡、醉红居士、红豆、相思馆主、天白、李生、佐彤、太痴、酒丐、棲梧、豁公、定夷、定耕、豫公、剑痴、一冰、署芸、懒渔、织簾、亡是公、侍仙、景骞、鹗士、荷僧、幻那、远香、蘧园、柚斧、蘅香、拜花、蜀西闲人、太宽、苏生、钝锥、小杜、觉道人、榴花轩主、蓬心室主、莽汉、虎痴、剑龛、剑秋诸先生,瘦红、碧梧、绿窗、倚桐、云珠、秋娘、兰贞、芝卿、庭珍、锦云、艺侠、漱馨、清芬、海珊、半梅、侍仙内史、庐善、珍魏、锄月、施畹芳、姜映清、张曼君诸女士鉴:《自由谈》出现以来,蒙诸文家不弃,时以瑶章见惠,为本报生色,深感盛情。爰拟征求照片铸板排印以代买丝之绣。君等惠稿尤多,祈即赐寄玉照为幸。”[54]王钝根所指出的这些作者是在《申报》中多次投稿的作者,因此这份索要照片的作者名单实际上呈现的是《自由谈》初创时期的作者群。

从1913年3月23日至1914年1月11日上,共刊登了131位作者的小影。这些作者按照《钝根启事》中的要求,除了提供本人照片之外,还附录了作者的姓名、年岁、籍贯和住址四项信息。若将这131位作者的姓名、年龄、籍贯和住址进行统计学分析,将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

表3 《自由谈》刊登投稿者照片之籍贯分布表

表4 《自由谈》刊登投稿者照片之居住地分布

表5 《自由谈》刊载投稿者照片之年龄分布

(表3—表5数据来源:《申报·自由谈》1913年3月23日至1914年1月11日)

按照表3所示,131名投稿者中,籍贯不详的人共有8人,其他123位作者中,江苏一省为53人,而浙江一省则为46人,江浙两省的总人数共计99人,占投稿者总人数的75.57%。

在表4中,呈现出投稿者的居住地分布情况。在131位作者中,居住地不详的为29人,其中上海一地为53人,江浙两地合计42人,江南地区也就是上海与江浙的居民人数共计95人,占总人数的72.52%。这两组数据说明,《自由谈》刊登照片的作者绝大多数为原籍江、浙两省而寓居沪上的文人。

表5显示的是投稿者的年龄分布。出乎笔者的意料,数据显示,那些在《自由谈》上积极投稿,往来唱和的作者主体并不是垂垂暮年的民初遗民,而是接受过新式教育启蒙的14—29周岁的青年人。年龄分层的多样性说明,在新文学运动发生之前,旧体诗具有广泛的作者和读者群体。

表3和表4所呈现出来的《自由谈》旧体诗人籍贯分布的特点,一方面与近代上海移民群体以江浙两省为主体的趋势相一致,另一方面则显示了近代上海与江南文化的深厚渊源关系。

近代上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非上海人而留居上海者,以国内各省而论,大概要算江苏、浙江两省为最多,江浙两省之中,大概以宁波和绍兴人为最多。如果将邹依仁“旧上海公共租界人口籍贯表”和罗志如《统计表中之上海》中《上海公共租界华人历年人口籍贯表(1885—1930)》数据做一个分类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885年至1935年,留居上海的移民人口绝大多数来自于江苏和浙江两省,其比例之高,远远超出其他省份的移民。

表6 《上海租界江浙两省籍贯人口比例统计表》(1885—1935)

续表

(数据来源: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罗志如:《统计表中之上海》,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2年版。)

江浙移民成为近代上海移民的主体,这一人口分布特征既是整个上海人口变迁的规律,又是不同团体、不同阶层的小范围人群的籍贯分布特点。例如,据1939年刊登的《美商申报馆同人录》资料显示,当年申报馆员工共476人,其中非江浙籍贯的仅仅29人,其中3名为美国人,也就是说江浙籍贯的员工在申报馆所占比例竟高达93.9%。[55]

当时规模最大的民营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内部人员构成亦体现了以江浙为主的地缘和亲缘关系结构,当时曾在商务编译所工作过的包天笑回忆:“这个编译所,以江苏人为最多,江苏人中,尤以常州人最多。即以我们编辑教科书方面,如蒋竹庄、庄百俞、严练如诸位,全是常州人。那时候,商务印书馆编辑《辞源》已在发起了,而主其事的陆伟士先生(尔奎)也是常州人;还有孟纯孙先生(森,又号心史)也在商务编译所任事,我不知道他是担任哪一科。其他还有我所不相熟的常州人也不少。次之乃是无锡人,我所熟悉的如蔡松如(文森,后来成为亲戚)、王西神(蕴章)诸君,而我本乡苏州,则寂无一人。其时王云五尚未进商务印书馆,而沈雁冰、郑振铎则是后起之秀。”[56]包天笑的印象也印证了近代著名出版家、商务元老庄俞的统计:“有关职工的籍贯分布调查亦值得注意:员工以江苏、浙江为主,两者总和已约占总体的92%,其次分别是安徽和福建。若将四省员工的人数相加,总数接近95%。”[57]

洪煜在《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中将104位小报文人籍贯进行分类统计,得出结论:“按地域分类,其中江苏、浙江籍89人,占所列总人数的比例85%以上,居绝对优势。”[58]孙琴在对《瀛寰琐纪》作者群进行考察之后指出,《瀛寰琐纪》作者群有着鲜明的地域性,主要以江、浙、沪一带文人为主,他们以《申报》和《瀛寰琐纪》为两大中心,发表了大量唱酬诗词。[59]

王韬在《瀛壖杂志》上有这样一段话:“上海,居南吴尽境。古为《舜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后属越,名不甚著。”[60]晚清报人群体多出自江浙两省,除了特殊的地缘关系之外,亦反映了近代上海与江南文化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关系。在沪北租界崛起之前,近代上海只是江南文化辐射下的一个附属区域。随着上海经济文化地位的崛起,一批批失去科举台阶的传统文人纷纷汇聚上海,形成近代第一批报刊作家群体。可以说,尚文重教、学术荟萃的江南文化为近代报刊文人群体在上海的汇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就《自由谈》1913年至1914年间刊登照片的投稿者来说,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科场失意的江南士子,亦是近代海上报坛的知名人士。他们在上海的汇集,离不开《申报》的传播平台,亦离不开主编王钝根的凝聚作用。例如,丁悚,字慕琴,浙江嘉善人,近代上海著名报人,现代著名画家丁聪之父。《海派作家人物志》记载他:“幼即聪颖,十龄失怙,家本清贫,只身来沪作贾……民初《申报》辟《自由谈》附刊,主编王钝根重其艺,委为该刊治插花。迨《小说周刊》、《礼拜六》及《游戏杂志》等相继出版,封面插图,大率皆出其手,一时名闻遐迩,所至有声。”[61]

徐哲身,名宦海,浙江剡溪人,著有《养花轩诗集》,颇为士林传诵。其诗词小说散见各报章杂志者甚伙。他在上海文坛的立足离不开王钝根的发掘,王钝根回忆二人交往为:“余为《申报》创编《自由谈》时,君亦投稿健将之一也。”[62]而天虚我生可以说是王钝根在《自由谈》时期发掘的影响最大的江浙籍作者,王氏自言:“辛亥夏,余为《申报》创编《自由谈》,广征文艺,君方在绍兴幕,以诗八律见投,余读之,大为倾倒。旋后得其短篇小说,益叹赏不已,飞书报谢,君答函尤殷拳可感,自是邮筒往来无虚日。”[63]

因此,有学者总结近代江南才子的社会特征为:“吴中最后一批旧学才子,踩着科举的尾巴,又摸到现代报业文化的龙头,同气相求,很自然地形成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形成和扩大的过程中,地域因素和人气因素起到极大作用,通过同乡关系和投稿关系构成人际网络,通过结社方式得到固定。”[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