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变迁与旧体诗的停刊

二、人事变迁与旧体诗的停刊

1889年,美查将申报馆旗下所有企业包括工厂、报馆和三家书局,改组为美查股份有限公司,变卖了《申报》的股权,收回本利返回英国。黄协埙在《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中谈到:“阅岁,美查欣然曰:‘我之心力已瘁矣,我之名誉已扬矣,我以《申报》所获之利,添设点石斋石印书局、图书集成铅印书局、遂昌火柴厂、江苏药水厂,已次第告厥成功矣。急流勇退,正在此时。’乃将申报馆改为公司,己则航海返故国。公司诸务,委芬林及阿拍拿二君代之,二人皆英国籍,美查盖同乡也。”[145]

1889年美查变卖股权回国,不仅仅带来申报馆的股权和人事变更,更直接影响了《申报》的运营策略和编辑方针。美查回国之后,申报的股份分为四部分,董事会负责人由美查的英国同乡埃皮诺脱(即阿拍拿)担任,也就是华人主笔所说的洋大班。与此同时,申报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更迭:“公司大班为英人阿拍拿,翻译为葡萄牙人毕礼纳。华经理仍为席君子眉,主笔房为黄君式权、金君剑花、赵君梦遴。馆中办事权限:营业部分由席君主之,编撰部分由黄君主之,而全馆总权操诸英大班之首。惟大班不谙华语,遇馆事有所商酌,均由毕礼纳传译。盖毕君固沟通中外,联络上下之枢纽也。”[146]

美查时代的结束,直接导致了申报馆出版业务的停滞和《申报》中旧体诗词的停刊。所谓“文化亦赖有传之者耳”[147],在创办和经营《申报》的17年时间中,美查担任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杰出贡献者。而他的继任——洋大班阿拍拿完全不通中文,对申报馆的日常管理亦需借助葡萄牙翻译毕礼纳转达,由此可以想见其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必然是隔膜冷淡的,又何来中西文化交流之说。

美查时代的结束即意味着申报馆文化事业的停顿。自从1899年之后,申报专心报业而不再着意于出版业,申报经17年努力所积累的出版业成就逐渐为后起的商务印书馆等新兴出版印刷机构所取代。而从1890年3月21日刊登《词坛雅鉴》拒绝一切诗词杂著到1911年8月《自由谈》创刊,《申报》的旧体诗传播整整中断了二十一年。这二十年文化事业的停顿,除了有申报管理者不熟悉中国业务的原因外,亦与《申报》总主笔黄式权的保守政治态度密切相关。

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正是康梁大力提倡戊戌变法,新学说新政说杂然纷起,革命思潮震荡全社会的时期。然而时任《申报》主笔的黄式权却坚持保守妥协之态度,受到时人的不满与排斥,雷瑨与金剑花、赵梦遴苦于不能力争:“总主笔黄君尤兢兢于字句间,撰述之稍涉激烈者,记载之略触忌讳者,必于阅总时悉数删去。鄙人与金、赵诸君,心殊不以为然。第权限所在,力争不得,亦无如何也。”[148]黄式权的继任张默也认为:“黄君昧于时势,犹牢守其往昔成见,对于戊戌政变,则斥康、梁为叛徒,对于甲午战败、庚子拳乱,亦未敢直揭其责任所在。于是《申报》渐为阅者所不满。”[149]

1895年黄式权主笔《申报》之后,“本报际此仅能维持常状,碌碌无所表见”[150],在保守政治思想的禁锢下,《申报》俨然已成了“顽固”、“腐败”等名词的代言。与前期相比,“报纸之精神形式大致不外前节所述,惟诗词一门时已不甚登载,每日销数约在七八千份之谱”④。这一时期的《申报》既不能以刊登旧体诗词来吸引文人群体的关注,满足传统士人诗词唱和的需求;又在新闻稿件中固步自封,力排新学,成为保守与腐败的代名词,因而《申报》销量与影响力的大幅度下滑便不难想象了。

《申报》的销量从最盛时的近万份下跌至“每日销数约在七八千份之谱”,销量的大幅度下滑给美查股份公司的董事长阿拍拿带来了深切的危机感,最终促成了1905年《申报》的大改革。

1900年之后,《时报》、《中外日报》、《游戏报》、《采风报》等诸多报纸乘时而起,为吸引时人的关注,各报刊无论在思想还是形式上都力求创新,各树一帜。处在海上报刊媒体变更的时代风潮中,《申报》的固步自封显得颇不合时宜,“于是社会趋向渐不免舍此就彼,销数就衰,一落千丈。公司大班深恐营业失败,急谋改弦更张”[151]

1905年大改革后,《申报》开始零星出现一些诗词作品,但旧体诗的全面复兴,依然要等到1911年。延宕的这几年时间里,申报馆相继完成了人事与股权方面的一系列变更。

为控制报刊的舆论批评,1908年9月,清政府在上海推行《大清报律》,要求《申报》、《新闻报》等报馆辞退外国人股份,否则将禁止报刊在上海地区之外邮递发行。当时《申报》的总主笔金剑华和主笔雷瑨等乘机游说席子佩和洋人大班阿拍拿,最终促成了1909年5月阿拍拿以7.5万元的价格将《申报》股权出让给席子佩。

然席子佩经营《申报》不过半年,已感财力不济,恰逢上海道蔡乃煌提出向《申报》参股,于是席子佩遂将一半股份出让给蔡乃煌。1911年,蔡乃煌受到两江总督的弹劾并被革职查办,席子佩回收股权,《申报》最终退去官商合办的色彩,正式成为由国人主办的民营报纸。

1911年8月间,《申报》进行了1905年以来的又一次改革,声称:“本报素以详尽取胜者也,然近时人心每喜简便。夫就简便则不能详尽,就详尽则不能简便,两者不可兼得者也。今本报改革之本意,则欲并两者而兼之。”[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