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报对旧体诗市场的争夺

三、上海小报对旧体诗市场的争夺

从1890年3月21日《申报》刊登《词坛雅鉴》停刊一切诗词及零星杂著到1911年8月24日王钝根创办《申报·自由谈》,在《申报》旧体诗沉寂的二十一年间,上海的其他报刊如《消闲报》、《游戏报》等小报则继承了近代报刊的诗词唱酬传统,并将此作为吸引文人、推销报刊的商业手段。19世纪末,上海小报对旧体诗的吸纳为麇集于海上的普通士人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和建构社交网络的平台。

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由于新闻材料的缺失,早期主笔“不得已,乃以论说充篇幅,间及诗词杂稿,呕尽心血,煞费经营”[153]。以诗词作品填充版面以缓解“新闻”不足的压力是早期《申报》编辑体例的一大特色,亦是《申报》战胜对手,迅速扩大销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时人曾戏拟《申报馆赋》称:“士子之诗文,草野之议论,中外之传闻,几叚几篇,采取于人,倚叠如山……竹枝歌咏,多于市人之言语……瀛寰举月辑一卷,半搜风土。”[154]

1872年12月31日,行销上海十年之久的《上海新报》在《申报》的强势竞争下,仅支撑了八个月便不得不宣布终刊。1882年4月2日,字林洋行又创办了一张中文报纸《字林沪报》。这一次,它吸纳了《上海新报》的失败教训,将文艺作为吸引读者的重点内容,每日在新闻后面刊载“诗词杂作”,并声明:“凡有诗词歌赋嘱登本报者,概不取值。”

蔡尔康曾于1874年至1881年间任职《申报》主笔,其主要任务在于汇辑“仿聚珍版丛书”以及辑录《瀛寰琐纪》和编选《尊闻阁同人诗选》。1882年,蔡尔康担任《字林沪报》的第一任主笔。在蔡尔康主笔《字林沪报》的八年时间里着力加强该报的诗词等副刊性文字而与《申报》争夺读者。1887年3月,蔡尔康开始为《字林沪报》编辑附张《花团锦簇楼诗集》,开启近现代报刊文艺副刊的先河。该专刊为不定期出版,前后出版了4年半,共计9卷。

十九世纪末,当《申报》版面中的旧体诗内容渐渐萎靡、消失之时,蔡尔康的《花团锦簇楼诗集》毫无疑问为广大士人提供了诗词唱和的传媒媒介,《字林沪报》的销量亦因此而迅速增加,孙玉声《报海前尘录》称:“惟缕馨仙史蔡紫黻先生,在《沪报》辑《花团锦簇楼诗集》,于报中特辟一栏,编排作书版式,可以装订成册,是为例外。而词章家所有稿件皆投《沪报》,当时吸引人才甚多,报纸亦骤增销数。凡投稿者无不人购一纸,是则因补白而推及出书,蔡先生诚可谓别开生面。”[155]

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以附张的形式出版了我国第一份文艺副刊——《消闲报》。所谓消闲者,即以消闲之心态寄情于诗词小说之中,正如《沪报附送消闲报启》中所宣称的:“要皆希奇开笑,艳冶娱情,殿以诗词小品。盖名曰消闲,真可以遣愁、排闷、醒睡,除烦也。”[156]

《字林沪报》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刊登不同内容的文艺作品,而诗词始终是争取士人关注的重要内容:“《沪报》知时下多风雅士也,除报上选刊古文词外,并附送《花团锦簇楼》、《通艺阁》、《霓裳同咏楼》、《漱芳斋》等各诗集。又知阅报诸君能诗者半,不能诗者亦半;好诗者半,不好诗者亦半,复选刊各小说之尤佳者,附送如《野叟曝言》、《七侠五义》,《异迹仙踪》、《老饕赘语》等,类合而计之,名目繁多,实他报所未有,而亦有目者所共赏。”[157]

十九世纪最后十年的上海小报,除了大量刊登文人群体的唱酬之作外,还经常以报刊为核心,组织系列文学社团活动。例如1898年,李伯元曾以《游戏报》为依托,在上海创办著名的海上文社,征集文人雅士的诗词联句并刊载于《游戏报》上。由于投稿者过于积极,报纸有限的篇幅无法容纳日益增多的稿件,于是李伯元专门开辟《海上文社日录》,日出一册刊登读者来稿。而每一课出,则应者云集,往往不下一二千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伯元组织的“海上文社”的诗词唱和可视为当时海上文坛的一大盛事:

曩者同人谋开文社于海上,属仆董其事,仆虽不敏,亦乐得与社中诸君子相周旋,故毅然以社事自任。初例:月三课,益以加课乃至四五课、六七课不等。每课所征诗词、联语,以次杂出。数月以来,承海内通人雅士不我遐弃,其以珠玉相投者日夥、月夥。每课不下一二千卷。仆恐其久而散佚,负诸君之苦心盛意也,乃有《同声集》之刻——取每课所取佳作付诸梨枣,志一时之盛事,留千古之美谈,且畀后之来者亦得有所考见焉。……

今“海上文社”竭力提倡,扢扬风雅,诚可以使海内君子藉以联络声气,发越神智,互相切磋,获相得益彰之益。一线风流,于兹未坠。然社中所征仅仅此诗词联句,犹未足以尽文章之能事,盍进而务夫其大者?使海内君子不懈而及于古,以复我中国古者周、秦、汉、魏、六朝、唐、宋之盛。因思泰西有词章报一种,爰仿其制,订为此编。日出一册,名曰《文社日录》。除文社中所得诗联选择刊刻外,凡海内通人、雅士之所著述,若骈散奇耦、诗词、歌赋、小说、原本不懈而及于古,与周、秦、汉、魏、六朝、唐、宋之作者相媲美,且有勇猛精进为有益行远之文而因之以见道者,则本社振兴之初心,庶几其可以少慰也夫。[158]

无论是蔡尔康编辑《花团锦簇楼诗集》对文人读者的争取还是李伯元海上文社的蔚为壮观都说明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报纸期刊为媒介,进行旧体诗词的往来唱和是满足广大士人阶层日常交际行为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在文言文为白话文所取代之前,旧体诗仍然是报刊媒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依然在读者群体中拥有广泛的市场号召力。这一点从当时各大著名报刊的销售量上亦可以窥见。

1899年9月,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旅行期间曾记录当时上海报纸的日发行量为:《申报》在七千份内外,《新闻报》、《中外日报》二至三千份,《沪报》一千份左右,《苏报》更少,惟有《游戏报》的发行量在万余份以上。[159]

内藤湖南所谓《游戏报》发行量在万余份以上未为确定,但《游戏报》在当时受到读者的普遍追捧却是事实,“日售七八千纸,黎明出报,未午即罄。而人竞相赐阅者,犹复纷至沓来”[160]。当时《消闲报》创刊不久亦自云:“本《沪报》自附送《消闲报》以来,销路日广。盖购阅者既可洞知时事,又可藉以消闲,故文人墨客多喜观之。”[161]而有的读者来信称:“消闲报馆主笔先生大人,织锦才高,名驰海上;生花管妙,誉遍骚坛。固知一纸风行,掷蚨争购。尤羡万言日试,倚马立成。”[162]

概而言之,从1890年《申报》刊登《词坛雅鉴》宣布不再刊登诗词杂著到1911年《申报·自由谈》创刊的二十一年可称为《申报》旧体诗的沉潜期。由于申报馆内部的一系列人事变迁和股权更替,《申报》中的旧体诗内容几乎绝迹。然而,这一时期的旧体诗在广大士人阶层中还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泛的商业市场,因此,以《消闲报》、《游戏报》为代表的一批小报吸纳了被《申报》排斥的旧体诗创作群体,形成了此一时期上海小报中诗词唱酬的热潮。

直到1911年《申报》完成几次大改革后,《申报》的总经理席子佩才正式选定自己的同乡青浦王钝根为主编,创立《自由谈》专刊。于是,在沉潜期后,《申报》的旧体诗才以更加繁复的面貌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注释】

[1]忏情生:《和沪北竹枝词》,《申报》,1875年1月4日。笔者注:此处所言“壬申三月十二日”实为“壬申四月十二日”之误。

[2]黄协埙:《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第489页。

[3]《遐尔贯珍》1853年8月,转引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卷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7页。

[4]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转引自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5]秦理斋:《中国报纸进化小史》,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第450页。

[6]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106页。

[7]李嵩生:《本报之沿革》,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第455页。

[8]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9]《本馆告白》,《申报》,1874年3月19日。

[10]《申报》,1872年11月6日。

[11]海上漱石生:《新闻报三十年来之回顾》,沈恩孚:《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上海:上海新闻报馆1922年版,第90页。

[12]《观西人斗驰马歌》,《申报》,1872年5月2日。

[13]《本馆告白》,《申报》,1872年4月30日。

[14]严独鹤:《十年中之感想》,沈恩孚:《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上海:上海新闻报馆1922年版,第101页。

[15]《英国教士请作圣大卫诗篇诗词启》,《万国公报》影印本第6896页,转引自张天星:《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页。

[16]许奏云:《上海竹枝词·序》,刘豁公:《上海竹枝词》,上海:雕龙出版部1925年版,第1页。

[17]唐圭璋:《唐序》,丘良任:《竹枝纪事诗》,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18]嘉门晚红山人:《续沪江竹枝词二十首》,《申报》,1872年9月28日。

[19]嘉门晚红山人:《续沪江竹枝词二十首》,《申报》,1872年9月28日。

[20]沪上闲鸥:《洋泾竹枝词》,《申报》,1872年7月19日。

[21]珠联璧合山房未定草:《春申浦竹枝词》,《申报》,1874年10月10日。

[22]《广沪上竹枝词序》,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495页。

[23]《沪游纪略》,《申报》,1888年8月3日。

[24]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页。

[25]海上逐臭夫:《沪北竹枝词》,《申报》,1872年5月18日。

[26]《沪北西人竹枝词》,《申报》,1872年5月29日。

[27]沪上闲鸥:《洋泾竹枝词》,《申报》,1872年7月19日。

[28]《续沪江竹枝词二十首》,《申报》,1872年9月28日。

[29]《沪北西人竹枝词》,《申报》,1872年5月29日。

[30]《沪北西人竹枝词》,《申报》,1872年5月29日。

[31]留月主人:《沪城口占竹枝词》,《申报》,1874年11月26日。

[32]邗江词客:《沪游竹枝词》,《申报》,1874年6月11日。

[33]慈湖小隐:《续沪北竹枝词》,《申报》,1872年8月12日。

[34]鸳湖隐名氏:《洋场竹枝词》,《申报》,1872年7月12日。

[35]珠联璧合山房:《春申浦竹枝词》,1874年10月10日。

[36]海上逐臭夫:《沪北竹枝词》,《申报》,1872年5月18日。

[37]海上逐臭夫:《沪北竹枝词》,《申报》,1872年5月18日。

[38]《沪北西人竹枝词》,《申报》,1872年5月29日。

[39]《续沪北西人竹枝词》,《申报》,1872年5月30日。

[40]《续沪北西人竹枝词》,《申报》,1872年5月30日。

[41]浙西惜红生:《沪上竹枝词并叙》,《申报》,1885年1月28日。

[42]周作人:《关于竹枝词》,吴平等编:《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43]晟溪养浩主人稿:《戏园竹枝词》,《申报》,1872年7月9日。

[44]慈湖小隐:《续沪北竹枝词》,《申报》,1872年8月12日。

[45]珠联璧合山房:《春申浦竹枝词》,《申报》,1874年10月10日。

[46]珠联璧合山房:《春申浦竹枝词》,《申报》,1874年10月10日。

[47]苕东客未定稿:《烟馆竹枝词》,《申报》,1872年7月4日。

[48]晟溪养浩主人稿:《戏园竹枝词》,《申报》,1872年7月9日。

[49]四十九峰樵子:《沪北八景》,《申报》,1886年10年14日。

[50]四十九峰樵子:《沪北八景》,《申报》,1886年10年14日。

[51]古月山房新翘氏:《沪北十景》,《申报》,1873年2月7日。

[52]洗耳狂人阳湖杨少坪未定草:《别琴竹枝词》,《申报》,1873年3月3日。

[53]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464页。

[54]洗耳狂人阳湖杨少坪未定草:《别琴竹枝词》,《申报》,1873年3月3日。

[55]邗江以湘甫草于沪寓之留耕砚室:《沪游竹枝词》,《申报》,1874年6月11日。

[56]邹弢:《三借庐笔谈》,《笔记小说大观》(第26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402页。

[57]忏情生:《续沪北竹枝词》,《申报》,1872年5月18日。

[58]晟溪养浩主人稿:《戏园竹枝词》,《申报》,1872年7月9日。

[59]黄式权:《锄墨书舍零墨》卷三,《扬州竹枝词》,申报馆1878年版,转引自方迎九:《文学性与新闻性的消长》,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版,第95页。

[60]王尔敏:《中国近代知识普及运动与通俗文学之兴起》,王尔敏:《中国近代文运之升降》,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页。

[61]张默:《六十年来之申报》,申报馆:《申报概况》,上海:申报馆1935年版。

[62]《本馆条例》,《申报》,1872年4月30日。

[63]参见邬国义:《第一部翻译小说〈昕夕闲谈〉译事考论》,《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邬国义:《〈申报〉第一任主笔蒋其章卒年及其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64][美]韩南(Patrick Hanan)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65]顾敬修:《篆香老人赠小吉庵主人序本馆附启》,《申报》,1873年12月25日。

[66]平之氏:《附录来书》,《申报》,1872年11月4日。

[67]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68]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69]蘅梦庵主:《岁暮感怀》,《申报》,1873年4月17日。

[70]《刊行〈瀛寰琐纪〉自叙》,《申报》,1872年10月11日,第557页。

[71]顾敬修:《篆香老人赠小吉庵主人序本馆附启》,《申报》,1873年12月25日。

[72]蘅梦庵主原倡:《消寒雅集唱和诗》,《申报》,1872年12月25日。

[73]龙湫旧隐次韵:《消寒雅集唱和诗》,《申报》,1872年12月25日。

[74]云来阁主:《消寒雅集唱和诗》,《申报》,1872年12月25日。

[75]云来阁主:《消寒雅集唱和诗》,《申报》,1872年12月25日。

[76]小罗吉庵主初稿:《归舟感怀沪上故人即用龙湫旧隐赠别原韵成诗二章录请云来阁主和正即乞诸吟坛同和》,《申报》,1873年2月13日。

[77]鹤槎山农:《喜蘅梦庵主见过即以话别》,《申报》,1873年4月2日。

[78]龙湫旧隐:《前题次鹤槎山农韵》,《申报》,1873年4月2日。

[79]昆池钓徒初草:《寄怀蘅梦庵主即次鹤槎山农原韵》,《申报》,1873年4月8日。

[80]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81]杨逸:《海上墨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82]胡详翰:《上海小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83]参见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1850—1949)》,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页。

[84]袁祖志:《海外怀人诗》,《申报》,1883年11月15日。

[85]高太痴:《何桂笙先生五十寿序》,《申报》,1890年5月8日。

[86]吴兴雾里看花客求是草:《题黄子慎太守〈归诗图〉》,《申报》,1881年10月1日。

[87]高太痴:《何桂笙先生五十寿序》,《申报》,1890年5月8日。

[88]杨春田:《奉赠缕馨仙史大词宗》,《申报》,1880年3月8日。

[89]尊闻阁主:《敕授文林郎截取知县八旗官学教习兼袭云骑尉岁贡生沈君哀诔》,《申报》,1885年10月18日。

[90]孙玉声:《退醒庐笔记》,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91]海上梦畹生黄协埙呈草:《述怀》,《申报》,1880年7月2日。

[92]南州逸史:《怀梦畹生》,《申报》,1884年12月11日。

[93]孙玉声:《退醒庐笔记》,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94]孙玉声:《退醒庐笔记》,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95]孙玉声:《退醒庐笔记》,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96]云来阁主:《消寒雅集唱和诗》,《申报》,1872年12月25日。

[97]黄式权:《淞南梦影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页。

[98]袁祖志:《谈瀛阁诗稿》(卷三),《清代诗文集汇编》(70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55页。

[99]邹弢:《登杨柳楼台呈仓山诗老》,《申报》,1881年11月10日。

[100]李伯元:《南亭笔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197页。

[101]管士骏:《喜晤二爱仙人》,《申报》,1882年6月11日。

[102]邹弢:《三借庐笔谈》,《笔记小说大观》(第26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332页。

[103]袁祖志:《海外怀人诗》,《申报》,1883年11月15日。

[104]邱炜煖:《五百石洞天挥廛》,《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105]沪上闲鸥:《洋泾竹枝词》,《申报》,1872年7月19日。

[106]鸳湖居士:《沪城感事诗》,《申报》,1872年7月23日。

[107]嘉门晚红山人:《续沪江竹枝词二十首》,《申报》,1872年9月28日。

[108]衣玉文人草:《补和白桃花诗四律次用原韵》,《申报》,1872年11月19日。

[109]龙湫旧隐:《附来书并洋场咏物诗四律》,《申报》,1872年8月12日。

[110]邹弢:《三借庐笔谈》,《笔记小说大观》(第26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313页。

[111]黄式权:《淞南梦影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页。

[112]蘅梦庵主甫草:《诸同人约于十四日作消寒第四集兼为公饯鄙人之举,因雨未赴,偶成小诗附柬龙湫旧隐并祈遍示诸吟坛赐和为荷》,《申报》,1873年1月16日。

[113]龙湫旧隐呈稿:《消寒雅集已举三次矣,适蘅梦庵主将返西泠,同人拟于十四日举行四集,预作江干之饯,以天雨不果,蒙柬句索和,依韵奉酬录请削正》,《申报》,1873年1月16日。

[114]蘅梦庵主初稿:《消寒第四集为诸同人公践鄙人之举,龙湫旧隐口占二律依韵斟酌,希吟坛玉和》,《申报》,1873年1月21日。

[115]龙湫旧隐:《地震书感》,《申报》,1872年9月24日。

[116]《地震书感和龙湫旧隐韵》:《申报》,1872年10月11日。

[117]泉唐歗岑氏草:《地震书感和龙湫旧隐韵》,《申报》,1872年9月30日。

[118]东江散人漫草:《地震书感和龙湫旧隐韵》,《申报》,1872年10月11日。

[119]胡适:《海上花列传·序》,胡适著,郑大华整理:《胡适全集》(第3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07页。

[120]大一山人稿:《论交答问》,《申报》,1889年11月20日。

[121]滇南香海词人:《洋场咏物词四阙调寄沁园春并附来书》,《申报》,1872年9月4日。

[122]钱徵:《屑玉丛谈·序》,钱徵、蔡尔康:《屑玉丛谈初集》,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年版。

[123]寓沪淑娟女史:《感怀绝句十六首》,《申报》,1872年12月12日。

[124]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第490页。

[125]蔡尔康:《创兴新闻报记》,上海档案馆馆藏卷宗Q430—1—173号,转引自樊亚平、王小平:《早期寄身外报者的职业认同——以蔡尔康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6期。

[126]程仲承:《寄赠缕馨词长即请郢政》,《申报》,1880年7月7日。

[127]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128]鲁湘元:《〈申报〉与中国近现代报刊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2期。

[129]《申报馆书目》,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130]《密探石室》,《申报》,1887年2月5日。

[131]《征刻时艺启》,《申报》,1883年4月18日。

[132]《文苑菁华刷齐出售》,《申报》,1883年8月23日。

[133]笔者自注:1883年(癸酉)为闰六月。

[134]尊闻阁主:《申报馆书目续集序》,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135]《申报馆内通讯》一卷十期,转引自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324页。

[136]尊闻阁主:《申报馆书目续集序》,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137]王韬:《艳史丛钞序》,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138]钱徵:《遁窟谰言·跋》,王韬:《遁窟谰言》,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年版,第193页。

[139]王韬:《遁窟谰言·自序》,王韬:《遁窟谰言》,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年版,第7页。

[140]王韬:《淞隐漫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141]《本馆告白》,《申报》,1875年5月19日。

[142]《申报馆书目》,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143]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320页。

[144]蔡尔康:《申报馆书目序》,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145]黄协埙:《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第489页。

[146]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第491页。

[147]美查:《申报馆书目续集序》,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148]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第491页。

[149]张默:《六十年来之申报》,《申报概况》,上海:申报馆1935年版,第29页。

[150]伍特公:《墨衢实录》,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第433页。

[151]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第492页。

[152]《本报改革要言》,《申报》,1911年8月24日。

[153]海上漱石生:《新闻报三十年来之回顾》,沈恩孚:《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上海:上海新闻报馆1922年版,第90页。

[154]海上双鸳鸯砚斋戏仿阿房宫赋:《申报馆赋》,《申报》,1873年2月15日。

[155]孙玉声:《报海前尘录》,《新夜报》,1934年4月19日。

[156]《沪报附送〈消闲报〉启》,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7页。

[157]《沪报附送〈消闲报〉说》,《消闲报》,1897年11月24日,转引自何宏玲:《晚清上海小报与近代小说关系初探》,《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

[158]李伯元:《海上文社日录序》,《游戏报》,1899年12月30日。

[159][日]《清末小说研究》年刊第5号,1981年12月,转引自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页。

[160]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161]《消消闲》,《消闲报》,1897年12月16日。

[162]《惠函照录》,《消闲报》,1898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