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架构
本书研究1872至1949年间《申报》刊载的旧体诗,拟在这个横跨晚清、民国的77年历史中,完整而清晰地勾勒出《申报》刊载旧体诗的历史流变。同时本书亦不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希望将期刊内部的生存状态与外部文化环境的变迁作连接思考,并以《申报》旧体诗为交接点,力求在近现代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中言说古典文学现代转换的过程。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本书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与文献探讨,写作架构与研究方法,在研究史的回顾中阐述选题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第一章为市民社会兴起与口岸文风变迁。分为三个小节:一为近代上海崛起与报刊业的繁荣。论述近代上海在开埠之后,随着租界的建设逐渐成为最早最充分接受欧风美雨浸润的现代都市,西风东渐,技术的革新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上海成为当时国内的出版印刷中心,《申报》正是诞生于此一背景下的近代上海。二为口岸流风与市民消费空间的肇兴,论述市民阶层作为一个具有消费能力和休闲时间的社会群体为上海娱乐业的兴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开埠之后的上海在趋利之风的熏染下,世风日渐浇漓,文风亦随之趋向于浅俗,再加上报刊等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古典诗文的正统地位受到动摇。三为早期报人社会生活与文化心态之变迁。论述了科举制度的废止与士人群体的边缘化,一大批由仕途而入报馆的传统文人纷纷离开乡土,向沪上汇集,完成早期报人身份与地位的嬗变。同时,阐释近代传播技术的创新和趋利之风的推动下,普通士人由“寿世”到“售世”的文学传播观念之嬗变。
第二章为早期《申报》旧体诗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为什么最初在《申报》上蔚然成风的旧体诗是竹枝词。其关键的原因主要有雅俗文学风气的消长、《申报》创刊时期发行经营情况的制约,以及《申报》旧体诗新闻性与文学性之消长。第二部分探讨传统文人心态之变迁。研究《申报》从创刊时期到1911年《申报·自由谈》创立五十年间,传统文人从对近代报纸期刊的抗拒与蔑视到“斗方名士,咸以名缀报尾为荣”的心态变迁史。
第三章为前期《自由谈》旧体诗研究。《申报》这一段时间刊载的旧体诗成就最大、数量最多,但却往往为学界所忽略。首先,分析《自由谈》的定位与编辑群体的承继。1911年王钝根首创《自由谈》栏目,虽然他只主持了4年《自由谈》,但在主笔期间,他对《自由谈》栏目方向的定位,他本身的文学旨趣与追求,他对读者群体的培养等都对此后《自由谈》的编辑方针、文学立场和主编群体的承继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其次,旧体诗诗人群体的聚合。王钝根主编期间,曾经在《自由谈》上连续三年刊登了131位作者的铜版小像,本书将对这个作家群体作统计学分析,并根据其地域特征,分析近代上海与江南文化的特殊关系。第三,在传统文人担任《自由谈》主流作家群期间,发生了一些与旧体诗相关的传播现象和事件。包括了青追悼会、《玉田恨史》和酒丐、栩园酬唱等等,本书将以传播学和文学文化学的方法揭示这些现象和事件的传播学意义及其诗学价值。
第四章为《自由谈》改革与旧体诗传播阵地的消退。这一阶段是《申报》旧体诗的重要转折阶段,共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重点探讨1921年前后新旧文学的传播环境。1921年,是新文化运动已然兴起,但传统文学、传统思想由于惯性的原因依然在缓慢前行的阶段,是“风起于青之末”的变革前兆。然而,这一年的标志性文化事件是商务印书馆的老牌期刊《东方杂志》和《小说月报》纷纷于这一年进行“弃旧从新”的改革,旧体诗词从此失去了这两家主流媒体阵地。通过对大量报刊材料的辑录,笔者初步论证了在此文化环境的变迁中,《申报·自由谈》本身也在累积着旧体诗变革的因素。第二部分为1932年黎烈文改革《自由谈》后直到1949年《申报》停刊。这一阶段重点探讨《申报·自由谈》改版与《春秋》创刊。1932年黎烈文主编《自由谈》,以决绝的态度与旧文学断裂,锐意将《自由谈》改版为传播新文学的阵地,与此同时,在政治上持中立态度的《申报》并没有完全抛弃旧式文人读者群,而是重新开辟了《春秋》副刊,由周瘦鹃主编。第三部分为改革后,《申报》自由谈的旧体诗流变。《自由谈》一变为新文学阵地之后,《申报》上的旧体诗除了转向《春秋》之外,还有一部分流向了《本埠增刊》,而在淞沪会战前后,旧体诗甚至重新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时期。但旧体文学的媒介生存状态日益狭隘,越来越多的报纸期刊纷纷摈弃旧体诗,从近现代传播视野的角度考察,《申报》旧体诗正逐渐走向式微。
结语部分,是对于此次研究的总结和收束,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基于文献数据的结论,探讨《自由谈》旧体诗流变及其与鸳鸯蝴蝶派的渊源关系,概而言之,《申报》旧体诗流变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至1890年3月21日宣布停刊旧体诗的初步繁盛期;1890年3月21日至1911年8月24日《自由谈》创刊的短暂沉寂期;1911年8月24日至1932年12月1日《自由谈》改版的全面兴盛期;1932年12月1日至1949年5月27日《申报》终刊的传播消退期。而在《申报》旧体诗的各个发展时期,无论从海派文学的起源还是作者队伍的构成以及海上唱酬之风的流行等多个侧面都可见出鸳鸯蝴蝶派与《申报》的深厚渊源关系。
二为从传播视野来探讨新旧文学论战与旧体诗边缘地位之形成。1921年前后,在新文学的持续攻击之下,旧体诗人群体是如何应对的?在白话运动与国语运动合流的大趋势下,旧体诗是怎样一步步退出主流传播平台的?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论证在1921年后的现代传播空间中,旧体诗逐渐走向边缘化的必然性和历史性。收束全书和总结不足,为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并对笔者今后关于传播视野下旧体诗的衰退提供新的期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