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的衰微

(一)经典的衰微

前引美国学者孙康宜就文学经典研究所作的论证,同样的文学文化史的意义也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学经典——诗歌的研究。诗歌长期以来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正统,然而,五四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白话文学和国语运动的合流,旧体诗逐渐从主流地位走向边缘地带。

所谓“旧体诗”的称谓,本身已经蕴含了新旧文学分野的现代文学史观。微知在1933年发表的《从〈春秋〉与〈自由谈〉说起》一文中谈到:“中国文坛,本无新旧之分,但到了五四运动那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一声号炮,别树一帜,提倡文学革命,胡适之、钱玄同、刘半农等,在后摇旗呐喊。这时中国青年外感外侮的压迫,内受政治的刺激,失望与烦闷,为了要求光明的出路,各种新思潮,遂受青年热烈的拥护,使文学革命建了伟大的成功。从此之后,中国文坛新旧的界限,判若鸿沟。”[1]

中国古典文学以“雅”、“俗”区分正统与非正统的地位,而没有新旧之分,传统文人尤其强调这一点:“自新文化运动以来,顺应世界潮流之声浪,喧盈耳鼓,因有旧文学皆死文学等谬论,岂知文学之可贵,端在其永久性,本无新旧之可分。”[2]但新文化运动者却始终强调新旧文学的差异,借以宣布旧文学的不合法性和新文学的建设性:“真正的文学家,必明文学进化的理。严格讲起来,文学并无中外的国界,只有新旧的时代,新的时代总比旧的时代进化许多。”[3]

“自来成功者之纪载必流于文饰,而失败者之纪载又每至于湮没无传。”[4]在二十世纪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缺失,即对前五四文学的简单化。长期以来,人们把五四作为文学史的制高点,那些非五四主流的作家、文体与文学现象被自然屏蔽掉。受此文学史观影响,近现代旧体诗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事实上,一种文学体裁的消长变迁远远比社会变革来得复杂与绵延,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的是一种文学经典的时代际遇,更能够看清楚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格局、文化制度、传播媒介、文学观念对一种文学体裁走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