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的支点
近代传播方式的变迁不仅仅带来传统文学生产、传播、流通等方式的更替,甚至可视为近代学术文化风气变迁中的一个关节点。正如王尔敏所说:“中国人启步走上报学领域,乃近代学术文化一个十分可贵的转折,为期即在同治十一年至十三年(1871—1872)。”[6]
在晚清中国,传统的旧体诗是在何种契机之下与新兴媒体遇合的?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面对传播方式的改变,旧体诗及其作家群体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新际遇做出了怎样的调试与创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后,新文学家渐次亮相,不断占领旧文学传播的阵地,旧文学处在现代文学场域之下,是怎样一步步丧失掉主流传播阵地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在新旧文学分野的视野下,旧体诗人与新文学作家是怎样在各自的传播阵地中对立与共存的?……在本书中,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落实在对《申报》刊载旧体诗的研究中。
《申报》又名《申江新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1872年4月30日,终刊于1949年5月27日,历时77年,共出版25600期,是近代中国发行最久,发行体系最完备,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报纸。就宏观地位而言,《申报》“屹然为中国报坛耆宿,一报之迁革,殆即中国近世报业进展之雏形也”[7]。而对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申报》即是新闻纸的代称:“乡间闭塞之区,至今犹惟知有申报,而不知申报外尚有他报也。乡人见有携新闻纸者,辄曰‘申报纸’。而此三字,乃为中国新闻纸之代名词矣。”[8]在近代中国,无论是从《申报》在民众中的深刻影响力还是从《申报》文献资料的丰富性与完整性等方面来考虑,《申报》都是一个具有充分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研究个案。
从1872年创刊至1949年终刊,《申报》旧体诗的历史伴随着整个《申报》与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旧体诗成为《申报》中刊登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文学体裁,据笔者初步统计,《申报》上刊登的旧体诗数量接近2万首。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号上即刊登有广征诗词作品的《本馆条例》:“如有骚人韵士有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概不取值。”隔天,在《申报》第2号第四版上,即刊登了南湖蘅梦庵主的《观西人斗驰马歌》。漫长的77年历史中,《申报》旧体诗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流变过程,而不同时期,旧体诗刊登数量、版面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出主编的意向与经营者的策略,更与晚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近代文运的变迁、政治文化思潮的转变等历史变局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申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旧体诗作品的消长变迁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而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所关联的文学观念与文化制度的嬗变,近代社会思潮的更迭,市民社会景观与文人心态的转变,新旧文学传播阵地的消长,等等,都关乎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意义。
因此,本书将以《申报》刊载旧体诗为对象,一方面研究大众传播环境下旧体诗的生存状态,考察旧体诗及其创作者所经历的文本、作家与受众的新变和分化,以及创作心态、文学观念、艺术风格的现代化体验。另一方面则研究相同的传播背景下,新旧诗学如何竞争与共存,最终借由近现代旧体诗在大众传播环境下的独特际遇与尴尬处境,凸显传统中国的旧体诗在多种合力的作用下出现的消长态势及其背后所关联的各种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