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的地位与题解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所有佛教典籍的汇总,称为“藏经”,“藏”是包容收纳的意思。“藏经”也叫作“众经”“群经”“大藏经”“一切经”,这几个名称都是形容收纳的经典量多、量全。另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名字叫作“三藏经”,因为所有的佛教典籍,可以被划分为三类:经、律、论。
其中,“经”是佛陀亲口所说的典籍(《六祖坛经》也被奉为“经”,这是个特例)。“律”是戒律的意思,是对佛教徒行为细节、日常生活、宗教修行等各个方面的规定与解释。“论”则是在理论上解释“经”的著作。精通经、律、论三藏的
法师可以获得一个荣誉称号“三藏法师”,比如妇孺皆知的唐代翻译家、旅行家玄奘。
大藏经
“经藏”汇集了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大家耳熟能详的有《金刚经》《法华经》《楞伽经》等,其中有些经典还有多个译本。所以一部“经藏”卷帙浩繁,蔚为壮观。但是,在“经藏”群经之中,有一部地位最为尊贵,被誉为“经中之王”。这就是《华严经》。为什么《华严经》受到如此推崇?它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呢?
佛陀成道之后,四处弘法,宣说了无数经典。由于听众的喜好个性不同,文化水平不一,所以佛陀所说的佛经内容也有深有浅。某些通俗易懂,某些晦涩难解;有的需要费心思量,有的让人豁然开朗。总之,虽同属“经藏”,如《阿含经》《般若经》《胜鬘经》《维摩经》《涅槃经》等,但内涵有深浅,地位分高低。《华严经》的地位无上,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最为深广。
为了说明《华严经》与其他佛经的不同,华严宗人提出了“华严十异”这个命题,也就是说,《华严经》在十个方面是区别于其他佛经的。
时异:本经的宣讲时间与众不同;
处异:本经的宣讲地点与众不同;
主异:本经的宣讲者之身份与众不同;
众异:本经的参与听众之身份与众不同;
所依异:佛陀宣讲本经时,所依据的智慧与众不同;
说异:佛陀宣讲本经时,产生的影响与众不同;
位异:本经中,所论之修行阶位的特点与众不同;
行异:本经中,所论之修行路径的通遍性与众不同;
法门异:本经中,法门数量与众不同;
事异:本经对“法性”的诠释与众不同。
《华严经》是一部圆满的经典。在数字上,《华严经》把“十”视为圆满的代表,所以经文中说理论事,通常都会归纳为“十”点。华严宗人在阐发本宗的教理教义时,也喜欢把观点、命题归纳成“十”点,加以展开论述。以上所说的“华严十异”,内容繁复,有的还涉及华严宗的教理教义,所以我们不拟展开解释。在此仅强调第一个“异”:说法时间的不同。
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之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就是《华严经》。经中使用了一个比喻:太阳升起之后,先照到的是最高的山,然后是低一些的山,最后才照到大地。佛陀成道就好像是太阳升起,大菩萨们就好像是那些最高的山峰,佛陀最先为他们说法,讲述的内容就是这部《华严经》了。佛教中还有一个比喻说:奶牛最先挤出的牛乳(初乳),含藏的营养最为丰富;佛陀最先宣讲的经典,含藏的智慧也最为高深,最为圆满。
由此可见,《华严经》是佛陀智慧的和盘托出,它被称为“经中之王”,乃实至而名归。
说完了《华严经》的地位,我们再来看看经题。《华严经》的全称叫作《大方广佛华严经》。另外还有几个不常用的别称:《大方广佛会经》《杂华经》《不思议解脱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共七个字,但每个字都不简单,按照佛教的传统讲经方法,每个字都可以敷衍出一篇长文。由于本书主要是介绍华严宗的历史,所以,对经名仅作简单的解释说明。
大,有容之义,即所谓“有容乃大”。形容本经内容丰富。华严宗人强调,“大”字有十个含义,分别是:境大、心大、行大、位大、因大、果大、体大、用大、教大、义大。
方,轨范之义,形容本经堪为法则、典范。广,周遍之义,形容本经妙用无穷,涵盖宇宙。按照华严宗人的说法,“方广”二字也有十个含义:周遍之义、普说之义、深说之义、备摄之义、广益之义、荡除之义、具德之义、超胜之义、含摄之义、广出之义。
总的来说,“大方广”这三个字,是形容本经所要说的佛理“体大、相方、用广”。
“佛”“经”二字做何理解,想必读者可以明了,在此不做详述。我们最后来看“华严”二字。
“华”,通“花”。“严”,庄严(做动词用,使……庄严的意思)。“华严”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像花一样庄严(某物)。”
佛教强调因果,在“因”位上努力修行,在“果”位上就可以成就功德。对应到自然界,“因”位上是“开出花朵”,“果”位上是“产出果实”。所以,“华严”之“华”,就是用来比喻菩萨在“因”位上修行,好像植物开花,花开之后,又庄严了“果”位上产生出的功德。按照华严宗人的说法,“华”又有十个意思:微妙义、开敷义、端正义、芬馥义、适悦义、巧成义、光净义、庄饰义、因果义、不染义。简单说的话,可以归结为三个意思:微妙、感果(能够感应结果)、庄饰。
经过这一番解释,读者大概能了解《大方广佛华严经》题目的意思了。我再斗胆用粗浅的白话做一个赘解:《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说的一部经典,这部经典诠释的佛理内涵丰富、妙用无穷,可作为修行的法则典范;这部经典告诉读者,菩萨在“因”位上如何善巧修行,才能在“果”位上成就庄严圆满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