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派的对立:“南能北秀”

二、两派的对立:“南能北秀”

神秀(?—706),俗姓李,陈留尉氏县(在今河南省)人。十三岁出家。后四处访学,对老庄道家、儒家经史、佛教戒律、大小乘经论都有研究。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四十八岁时,听说弘忍在东山传法,便去投奔。神秀在弘忍的寺庙中,一边从事各种杂务,一边跟从弘忍学习。经过六年的时间,神秀因为精于修行、善于理解,得到了弘忍的赞扬。弘忍感叹:“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唐久视元年(700),武则天派使者把神秀迎请到了东都洛阳。据说,神秀见到武则天可以不用起立,可以乘坐轿舆上殿,并接受皇帝的礼拜。当时,神秀被奉为“东西两京法祖”,武则天、中宗、睿宗的“三帝国师”。唐中宗即位之后,对神秀的崇信不减。神龙二年(706),神秀去世。由于他从不透露自己的年纪,所以去世时的年岁不详。很多经典猜测,他已经年过百岁。神秀的弟子中,著名者有:普寂、义福、景贤。神秀之后,唐中宗命普寂(651—739)继承神秀“统领徒众”。普寂则自认为自己是禅宗正统,其法统为: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普寂。由于普寂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所以在北方,这一套传法谱系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禅宗北宗在普寂时,势力发展到了顶点,之后由于受到南宗弟子的挑战,所以才迅速衰弱。圭峰宗密把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法概括为“拂尘看净”:众生皆有佛性,就好像镜子都有“明性”;由于烦恼遮蔽,所以佛性不能显现,就好像“明镜蒙尘”;如果能“息灭妄念”,那么佛性就可以显现,就好像擦亮镜子一样。总之,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北宗,重视坐禅,主张在坐禅中观心,通过息灭妄想来认识佛性,从而实现解脱。

六祖慧能(638—713)。唐贞观十二年,慧能出生于新州(今广东新兴)。慧能俗姓卢,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养育成人。有一天,慧能上街卖柴,偶然听见有人在读诵《金刚经》。慧能心有所悟,不愿离开。后来,他打听到弘忍禅师在黄梅县传法,很想前去受教,不过由于老母年迈,不能远游。

唐咸亨元年(670),慧能三十三岁。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他便打算北上拜师。在韶州曹溪(今广东韶关),慧能认识了一个小伙伴,名叫刘志略。刘志略的姑母是位出家的比丘尼,名叫无尽藏。于是,慧能白天就和小刘一起劳动,一处玩耍,晚上就听无尽藏读诵《大般涅槃经》。慧能不识字,但却能领会经文的意思,还能向无尽藏讲解。无尽藏非常惊奇,慧能却说:“为什么一定要识字呢?关于佛性的理论,和文字并没有必然联系啊!”话说,当地有座寺院,唤作宝林寺。因为慧能已经成了小明星,所以就有人劝请慧能入住这座寺庙。慧能便入宝林寺修学,一晃就是三年。

咸亨五年(674),慧能离开广东,北上黄梅,拜入弘忍门下,时年三十七岁。弘忍见了慧能,问:“哪里人?来干嘛?”慧能说:“岭南人。学佛法。”弘忍说:“岭南的野蛮人,佛法是高大上的东西,你也能学?”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野蛮人就算是矮矬穷,佛性也和他人一样。”弘忍听后,非常惊异,便安排他暂时在厨房里打杂。

有一天,弘忍要求弟子们根据自己的心得,每人作一首偈子,以此确定接班人。当时最优秀的弟子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觉得虽然不够圆满,但是也很不错,就让众弟子按照此偈修行。这个时候,慧能虽然还是个杂役,但是也经常思考人生,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听说了神秀的偈子之后,心说:“这玩意儿,哥也会作。”便也作了两首,请人写在墙上。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在后来的传说中,这两首偈子被浓缩为一首)。

弘忍很欣赏慧能的偈子,不过他当面没有表示,只是说:“一般般,凑合看。”某天晚上,弘忍把慧能叫到了自己的房间,为他单独讲解了《金刚经》。慧能听后大悟。弘忍又送给了慧能一领袈裟,作为传法的信物,并对他说:“你还是跑路吧,回你的老家广东比较安全。”慧能听从了师父的建议,返回了广东。由于慧能在弘忍处没有正式出家受戒,所以在离开之后,他一直没有公开活动,而是过着隐居的生活,历时三年。

唐上元三年(676),慧能来到一座寺庙,叫法性寺。当时,有位印宗法师,正在讲授《涅槃经》。那天正好有风,风吹幡动,有几个僧人便开始争论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恰好听见,脱口而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印宗法师听后,大为吃惊:“此人一定来头不小。”便问明了慧能身份,又为他剃发受戒,完成了正式出家的仪式。此后,慧能回到了曹溪宝林寺,在曹溪一带说法。

慧能的名头越来越响,也引起了朝廷的关注。武则天、唐中宗都曾邀请慧能进京,但是,慧能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始终谢绝前往。唐先天二年(713),慧能去世,世寿七十六岁。他著名的弟子有:神会、行思、怀让、慧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