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华严宗与华严学

一、明代的华严宗与华严学

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到明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共延续了270多年,共计十六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曾出家为僧,参加过白莲教组织的农民起义,所以他对佛教及其异端组织有深刻的认识。这段经历影响了他制定明代的宗教政策。总的来说,明代的宗教政策,对佛教“既利用又限制”:利用佛教思想来稳定社会秩序;但限制佛教发展,防止其势力过于膨胀。相应地,明代佛教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发展,但理论并没有显著的创新。就宗派而言,明代佛教的主流是禅宗与净土,其他的宗派只是勉力维持。对华严宗而言,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禅宗僧人的“兼弘”。

和元朝类似,明太祖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也把寺院和僧众分为三类。寺院分为禅寺、讲寺、教寺。禅寺即弘扬禅宗的寺院。讲寺是弘扬各类经典的寺院,类似于元代的“教”。不过,“讲”的范围更广,不仅仅局限于华严、天台、唯识三宗,也包含了弘扬其他经典的群体。明代的“教寺”,则是指从事各种法事活动的寺庙,如祈福、超度,等等。“教寺”中从事法事活动的僧人叫作“瑜伽僧”或“赴应僧”。在这种分类管理的格局之下,禅宗可以获得一定的发展,华严宗的发展空间则相当有限。在明代,专弘或兼弘华严学说的僧人和居士有如下几位。

无极(1333—1406),俗姓杨,号法天,大理人。十六岁时,随禅僧海印出家,修习禅宗。之后,致力于禅宗与华严宗的融通。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在金陵会见了无极,嘱咐他返回云南地区,用心教化边民。无极返回云南之后,在大理地区很有影响。

慧进(1355—1436),字栖岩,号止翁,山西人。洪武年间出家,专研华严,精通《楞严经》。他曾受明太祖诏请,住南京天界寺。之后,又住北京海印寺。他是当时的佛教领袖,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

素庵真节(1519—1593),曾在京城跟随秀法师学习华严学。后返回金陵,住摄山栖霞寺,讲《华严经》等经论,历时三十余年。他的讲解主要参考澄观的注疏。据说,他在讲解《华严经》至《入法界品》时,曾出现神异现象。

祖住(1522—1587),俗姓杨,字幻依,号麓亭。十三岁时,跟随朝阳和尚学习《华严经》,十七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后跟随大章和尚、高安和尚学习禅学。后又至京城,跟随松、秀二位法师继续学习华严学。

李贽(1527—1602),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晚年受迫害,自杀于狱中。在华严学方面,他推崇李通玄的思想,试图通过诠释李通玄的著作,沟通华严学与禅学。

明德(1531—1588),早年学禅,后因李通玄的著作,转向华严。常住嘉兴东禅寺,主要在江浙一带活动。他主要继承了李通玄、澄观、宗密的学说。曾在天台山讲述华严与天台的关系。

雪浪洪恩(1545—1608),金陵人。少年出家,师从无极明信,精通多部经典。他善于讲经说法,颇能吸引听众,其风格类似于魏晋名士之清谈。讲经时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前辈注解,时常大胆发挥。

月川镇澄(1547—1617),早年游学各地,就教于各派僧人。后常住五台山竹林寺。据说他一生“三演华严”。其思想以澄观学说为主,强调华严与禅的融合。

圆澄(1561—1626),会稽人。幼年出家。万历十九年(1591),求学于曹洞宗大觉方念。主要在江浙一带活动。倡导禅教融合,多借华严宗理论诠释禅宗。

博山元来(1575—1630),师从无明慧经。二十六岁起,独立住持寺院,影响力远至江西、福建、江苏。主张禅教融合。经常为僧人和士大夫讲解《华严经》。

永觉元贤(1578—1657),师从无明慧经。出家前曾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其思想和博山元来颇有类似。在华严学方面,他既推崇澄观一系的主流,也重视李通玄一系的旁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