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教理论:五教十宗
什么叫“判教”?判教,全称“教相判释”,也叫作“教相”“教判”“教摄”。意思是:“判别或判定佛所说各类经典的意义和地位”。佛教教义一开始是口传心授,初成经典之时,也没有太多争议。可是,佛教经典数量增多之后,就有了麻烦。由于对某些问题的解答,各部经典说法不一,在文字上也有彼此矛盾之处,所以在此情况下,各个宗派为了树立本派的权威,强调本派的正统,就提出自己的经典分类理论。具体说,就是把佛教的全部经典按照“深浅”“权实”等标准排位,并把本派所尊重的经典置于最高的地位。这样一来,既可以调和不同说法的矛盾,又可以抬高自己宗派的地位。
“判教”的意识,在一些大乘佛教经典中已经产生。比如:《法华经》把佛教分为大、小二乘,《楞伽经》把佛教分为顿教、渐教,《涅槃经》把佛法分成“五味”,《解深密经》把佛法分为有、空、中三时,《十住毗婆沙论》把佛法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等等。
华严宗的判教理论是“五教十宗”。在解释“五教十宗”之前,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在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之中,究竟有多少宗派呢?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十大弟子,无数信徒。由于众信徒出身不同,偏好各异,所以,虽然大家都尊释迦牟尼佛为老师,但是在修行的时候,有的人独来独往,有的人结成团体。不过,由于佛陀的权威,僧团是一个整体,不分派别。佛陀入灭之后,“头陀第一”大迦叶继承了僧团领导权。可是,在戒律问题上,他和“多闻第一”阿难之间存在分歧,而且两人个性不同,这就给后来的僧团分裂埋下了种子。
从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的理解不同,佛教发生了分裂。首先,佛教一分为二,“上座部”与“大众部”对立。然后,两大部的内部又不断分裂,最后形成了若干小部派。一种记载说总共十八部,一种记载说总共二十部。这些教派总称作“部派佛教”。大约公元1世纪时,出现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出现之后,把部派佛教,以及坚持原有教义的所有派别都贬称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与此同时,“小乘佛教”仍然继续发展,其中的正量部、经部、说一切有部等派别,在某些地区还非常流行。公元7世纪之后,“大乘佛教”内部的一些派别与婆罗门教合流,形成了“密教”。“密教”就是印度佛教的最后形态。
佛教在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一开始是大、小乘经典同时传入的。重点弘扬某部经典的群体就结成了松散的学派,称为“师说”,这就是宗派的前身和雏形。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有人提出判教的理论。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判教理论,可以追溯到晋、宋之际的慧观,他提出了“五时”的判教学说。之后,判教理论越来越受重视,成为每个学派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学派开门立户的理论依据。在南北朝时期,比较著名的师说有:(南朝)成实师、涅槃师、毗昙师、俱舍师、摄论师、三论师、十诵律师,(北朝)地论师、四论师、四分律师、成实师、涅槃师、楞伽师,等等。这些师说,基本都是以某一(几)部经典(或经、或律、或论)作为研习重点,通过师承的联系,结成的较为松散的学术、修行团体。
隋朝的建立终结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从此,佛教的发展有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各家师说或是自我发展,或是重新组合,逐渐形成了若干个佛教宗派。按照学术界的通行看法,隋唐时期,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另外,还有一个“异端”,叫作“三阶教”,也有过短暂的辉煌。这个时期,可谓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从五代十国开始,大多数的佛教宗派开始衰微,只有禅宗、净土宗还保持着较强的生命力,最终这两个宗派实现了“合流”,这个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以上就是印度佛教、汉传佛教的宗派概况。如此多的学派和宗派,要想获得自身发展,免不了要“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么说显得有些“毒舌”,不过,从佛教整体的发展来看,这不是一件坏事。要知道,佛学能获得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多种观点的互相碰撞。总之,各个学派、宗派都从维护本派经典、理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观点,把各个派别和各部经典给予高低、上下的排位。
就具体的判教理论而言,南北朝时期有“南三北七”。也就是说,南朝有三种判教理论,而北朝有七种。至于“八大宗派”的判教理论,天台宗有“五时八教”,三论宗有“二藏三法轮”,唯识宗有“三教”,华严宗有“五教十宗”,净土宗有“二门”,等等。
华严宗的判教理论是“五教十宗”。我们先说“五教”。
“五教”指的是:按照理论的深浅,把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法分成五类。分别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五教”的理论,是三祖法藏在二祖智俨的思想基础之上,借鉴了天台宗的判教观点而提出的主张。下面我们依次来看“五教”。
第一,小乘教。这是指:佛陀对理解不了大乘佛教的信徒所说的教法。其中包括的经典有:(经)《四阿含》,(律)《僧祇律》《四分律》《大诵律》,(论)《发智论》《婆沙论》《俱舍论》《成实论》,等等。就教派而言,包括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
第二,大乘始教。这是指:对刚刚脱离小乘,转入大乘的修行者所说的教法。又分为空始教、相始教。空始教对应大乘空宗,相始教对应大乘有宗。空始教的经典有:(经)《般若经》,(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等。相始教的经典有:(经)《解深密经》,(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等。
第三,大乘终教。大乘佛教的终极教门,也叫大乘实教。经典有:(经)《楞伽经》《如来藏经》《胜鬘经》《密严经》,(论)《大乘起信论》《法界无差别论》,等等。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都主张逐步修行,然后成佛,所以,二者同属于渐教。
第四,顿教。相对于渐教而言,顿教主张顿悟成佛。明心而见性,见性而成佛。就宗派而言,指的是禅宗;就经典而言,包括了《维摩诘经》《思议经》,等等。
第五,圆教。圆融无碍的法门。经典有:《法华经》《华严经》。其中,《法华经》混同诸教,是为“同教一乘”;《华严经》超越诸教,是为“别教一乘”。
华严宗通过“五教”的理论,将《华严经》置于最崇高的地位。下面,我们再来看“十宗”。
“十宗”“五教”是华严宗对佛教教义的两种分类方法。相对而言,“五教”是从“教”的角度出发,把佛教所有的教义和流派分判为五类;“十宗”是从“理”的角度出发,把佛教所有的教义和流派分判为十类。如果这个说法难以理解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认为:“五教”是相对粗略的分类法;“十宗”是相对细致的分类法。根据三祖法藏的《华严五教章》,“十宗”分别是:
第一,我法俱有宗。主张“我”“法”实有的宗派。包括了:人天乘,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等等。其中,“人天乘”指的是对六道中的人道、天道讲说“善恶报应”的教义。其他的各部,则是部派佛教中的宗派。
第二,法有我无宗。包括了:说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等等。这些也都是部派佛教的宗派。它们主张:人我虽空,但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所以叫“法有我无宗”。
第三,法无去来宗。包括了:大众部、鸡胤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饮光部,等等。这些派别主张:诸法仅仅是现在有实体,过去、未来都无实体。所以叫“法无去来宗”。
第四,现通假实宗。主要包括了:说假部,《成实论》等论典的教义。其观点认为:诸法过去、未来无实体,现在只有五蕴有实体,十二处、十八界无实体。
第五,俗妄真实宗。主要包括说出世部。其观点认为:只有出世间法是真实的,而世间法是虚妄的。
第六,诸法但名宗。主要包括一说部。其观点认为:诸法只有假名,没有实体。故名“诸法但名宗”。
以上的六宗,对应于“五教”中的“小乘教”。这“六宗”的分类,是由唯识宗的窥基法师原创,后来为华严宗所借鉴。
第七,一切皆空宗。就经典而言,主要指《般若经》的教义;就教派而言,主要指三论宗的教义。此宗相当于“五教”中的“大乘始教”,尤指“大乘始教”中的“空始教”。
第八,真德不空宗。相当于“五教”中的“大乘终教”。
第九,相想俱绝宗。相当于“五教”中的“顿教”。
第十,圆明俱德宗。相当于“五教”中的“圆教”。
以上所述,是三祖法藏判定的“十宗”。四祖澄观的主张却略有不同。主要区别是七、八、九、十这四者的名称和内容。我们再看看四祖澄观的版本。
前六宗的名称与内容,澄观的主张与法藏相同。但在澄观的版本中:
第七,三性空有宗。相当于“五教”中“大乘始教”的“相始教”。
第八,真空绝相宗。相当于“五教”中“大乘始教”的“空始教”,以及“顿教”。
第九,空有无碍宗。相当于“五教”中的“大乘终教”。
第十,圆融具德宗。相当于“五教”中的“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