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诞生:从“祖师西来”到“东山法门”
宗密,既是华严宗的祖师,又是禅宗的祖师。为了更好地说明宗密的思想,我们暂时转移一下话题,先来看看禅宗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
禅宗,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故名。禅宗又名“佛心宗”,自称是“教外别传”“传佛心印”的宗派。学术界认为,禅宗在唐代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初祖菩提达摩,到慧可、僧璨,此为“酝酿期”。第二阶段,从四祖道信,到五祖弘忍,禅宗正式成立。第三阶段,弘忍的弟子慧能在南方弘传“顿教”,弘忍另一弟子神秀在北方弘传“渐教”,南北二宗对立。第四阶段,慧能弟子神会北上,与北宗争夺法统,终获成功。此后,北宗凋零而南宗独盛。
禅宗初祖是菩提达摩。相传,菩提达摩是南印度人,婆罗门种姓。在南北朝的刘宋时期,他来到中国,后在北方的北魏弘法。达摩重视禅观,经常面壁而坐,所以被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他推崇(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翻译的四卷本《楞伽经》,在修行禅法上,主张“二入四行”。
继承达摩衣钵的,是二祖慧可。相传,慧可为了表示诚意,让达摩收他为徒,不惜自断一臂(也有记载说:慧可的手臂是被人砍断的。此说较为可信)。慧可同样重视《楞伽经》。他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修行者可以通过坐禅,使佛性显现出来。但是,不能太执着于经典和文字。
二祖慧可传法给三祖僧璨。关于僧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僧璨很少公开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修行。他只有一名弟子,就是后来的四祖道信。
四祖道信(580—651)。道信七岁出家。其师戒行不纯,道信劝诫无果,遂私下斋戒五年。后来,他听说三祖僧璨在舒州皖公山修禅(地点在今天的安徽省潜县以西),便前去投奔。道信跟从僧璨学法,历时近十年之久。唐代初年,道信到湖北一带传法,将黄梅县西的双峰山作为自己的弘法根据地,在此居住了三十多年。晚年时,道信的弟子中发生了争夺法嗣的风波。有人问道信,谁能继承他的法脉。道信指定了弘忍,之后安详离世,世寿七十二岁。弘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五祖。
五祖弘忍(601—674),俗姓周,黄梅人。弘忍也是七岁出家,十二岁时师从道信。弘忍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他白天勤于劳动,晚上静坐修禅。道信临终之时,将他指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弘忍接班之后,影响日增,门徒众多。他主张在山中修行,以远离世俗纷扰。唐高宗咸亨五年(674),弘忍去世,世寿七十四岁。据禅宗史书记载,弘忍有十大弟子:神秀、智诜、刘主簿、惠藏、玄约、老安(惠安或道安)、法如、惠能(慧能)、智德、义方。弘忍认为:神秀对《楞伽经》的理解最深刻;智诜、刘主簿文才出众;老安道行高深;法如、慧能、智德均可以为人师表,教化一方;义方则善于讲经说法。弘忍常住于黄梅县东北的“东山”(冯茂山),所以,他的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弘忍禅法的关键是“守心”。他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如果通过禅定做到“守心”,就能破除妄念,实现解脱。“守心”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同“磨镜”一样。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