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年表
大事年表
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诞生。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涅槃。据说释迦牟尼涅槃后不久,大迦叶主持了“第一次结集”。
公元前386年(约):第二次结集。从此时开始,佛教内部发生分裂。产生“上座部”和“大众部”。
公元前273年:孔雀王朝阿育王即位。
公元前253年:阿育王以“护法王”的身份,组织了“第三次结集”。结集之后,阿育王派僧侣四处宣教。
公元前165年:大月氏人开始从中国西迁。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初传中原。
公元1世纪(约):大乘经典出现。“华严十祖”之“三祖马鸣”生活。
公元1世纪初:贵霜帝国建立。
公元78年—公元102年:迦腻色迦王在位。“第四次结集”。
公元178年—公元189年(东汉时期):支谶译出《兜沙经》。
公元222年—公元253年(三国时期):吴国支谦从事译经活动,代表作有《本业经》。
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西晋时期):竺法护从事译经活动,代表作有:《如来兴显经》《度世品经》《渐备一切智德经》,等等。
公元3世纪(约):“华严十祖”之“四祖龙树”生活。
公元4世纪、5世纪(约):“华严十祖”之“五祖世亲”生活。
公元418年(东晋义熙十四年):佛陀跋陀罗开始翻译《六十华严》。
公元421年(南北朝刘宋永初二年):《六十华严》翻译完毕。
公元511年(南北朝北魏永平四年):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伏陀扇多等译出《十地经论》。之后形成“地论学派”(“地论师”)。
公元548年—公元588年(约)(南北朝梁、陈时期):《大乘起信论》问世。
公元592年(隋开皇十二年):净影慧远逝世。他是“地论学派”的集大成者。
公元640年(唐贞观十四年):华严宗初祖法顺(杜顺)逝世。
公元668年(唐总章元年):华严宗二祖智俨逝世。
公元699年(唐圣历二年):《八十华严》翻译完毕。
公元712年(唐太极元年):华严宗三祖法藏逝世。按主流观点,法藏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
公元713年(唐先天二年):禅宗六祖慧能逝世。慧能是南宗禅的创始人。
公元730年(唐开元十八年):李通玄逝世。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
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禅宗菏泽神会逝世。他为南宗禅争取到了正统地位,他的四传弟子圭峰宗密同时也是华严宗五祖。
公元790年(唐贞元六年):石头希迁逝世。希迁著有《参同契》,这部著作是禅宗吸收华严思想的代表作。
公元839年(唐开成四年):华严宗四祖澄观逝世。
公元841年(唐会昌元年):华严宗五祖宗密逝世。
公元842年(唐会昌二年):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开始。
公元1088年(宋元祐三年):净源逝世。他被誉为宋代华严宗的“中兴教主”。
公元1125年(辽保大五年、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二年):辽国为金国所灭。华严宗在辽代颇为流行,并与密宗相融通。“贤密融通”是辽代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公元1166年(宋乾道二年):“宋代华严四大家”之师会逝世。
公元1271年(宋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代的华严宗呈现出区域化的特点。华严学的中心在元大都、五台山、江浙一带。
公元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明代四大高僧”之紫柏真可逝世。
公元1728年(清雍正六年):续法逝世。他的著作有《贤首五教仪》《贤首五教仪开蒙》等。
公元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通理逝世。他被誉为“清代中兴贤首一人”。
公元1796年(清嘉庆元年):彭绍升逝世。他的著作有《华严念佛三昧论》《一乘决疑论》。
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阶段。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杨文会逝世。他是近代中国佛学研究的开创者。
公元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月霞逝世。他是民国时期振兴华严宗的代表人物,曾创办华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