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藏的生平
法藏(643—712),祖籍康居(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一带),所以又被称为“康法藏”,或“康藏法师”。由于法藏的祖父辈就迁居到了长安(今陕西西安),所以法藏本人出生于长安,时间是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
据经典记载,显庆三年(658),法藏来到岐州(今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在阿育王舍利塔前,点燃一根手指供佛,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信仰。第二年,他游学至太白山中,学习包括《华严经》在内的佛教经论。后又游学至云华寺,当时智俨正在那里讲授《华严经》,于是法藏便从学于智俨。由于表现优异,智俨对他极为欣赏。公元668年,智俨去世,当时法藏还是一名居士,智俨临终时便将他托付给自己的弟子道成、薄尘。
华严三祖法藏
咸亨元年(670),武则天为了给去世的母亲荣国夫人“积攒阴德”,施舍了住宅,建成太原寺,并且下令度僧。法藏便于此时在太原寺出家,并且受了沙弥戒。据传说,在上元元年(674),武则天安排京城十位高僧大德为法藏受了具足戒,并且把《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予他为号,因此后世也尊称法藏为“贤首国师”。此后,法藏主要从事译经著述、讲经授徒的工作。他通过教相判释和经义诠释,逐渐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赢得了大批信众。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意译“日照”)来到长安。法藏前去拜访,并和他讨论了判教理论的问题。地婆诃罗向法藏谈起那烂陀寺的两位法师戒贤和智光。其中,戒贤远承弥勒、无著,近继护法、难陀,根据《解深密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将佛教分判为有、空、中三时。智光则远承文殊、龙树,近继提婆、清辨,根据《般若经》《中论》等,将佛教分判为:心境俱有、境空心有、心境俱空。法藏听说之后,深受启发。此后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华严五教”的判教学说。
法藏在以前宣讲《晋译华严》的时候,曾发现《入法界品》有经文残缺。于是,他又就此问题向地婆诃罗请教。地婆诃罗正好带有梵文本的《华严经》,两人经过一番梵、汉对照,找出了缺损的经文,地婆诃罗又将之译为汉语,这样一来,《晋译华严》就增补完整了。法藏还与地婆诃罗合作,翻译了《密严经》等经典。
证圣元年(695),实叉难陀开始翻译《八十华严》。法藏也参与了这项工作,在其中担任“笔受”一职。圣历二年(699),《八十华严》翻译完成。同年十月,武则天邀请法藏,为其讲解《华严经》。法藏讲到深奥之处时,武则天茫然不解。法藏见状,便以殿前的金狮子作为譬喻,为武则天讲解了“法界缘起”之义。武则天听后,“豁然领解”。这一段讲经记录,后来被整理成书,名曰《华严金狮子章》。华严宗的理论体系繁复,但是《金狮子章》一书简明扼要,堪为华严学的入门经典。
除了与地婆诃罗、实叉难陀合作翻译之外,法藏还参与过另外几个译场的翻译工作:公元691年,他协助提云般若,翻译了《法界无差别论》;公元700年,他参与了义净的译场;公元705年,他与吐火罗僧人弥陀山合作,翻译了《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从公元706年起,他又参与了菩提流志主持的《大宝积经》的翻译工作。
翻译佛经是法藏的一大贡献,另一贡献则是讲经授徒。法藏一生共讲《华严经》三十余次,既有《晋译华严》,也有《唐译华严》。他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最杰出的有六人: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
法藏和唐王室的关系密切,这给华严宗的创立提供了物质保证。武则天之后,唐中宗、唐睿宗都曾邀请法藏,作为他们的菩萨戒师。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法藏在长安大荐福寺圆寂。
总之,翻译佛经、著书立说、讲经授徒,是法藏一生的三大事业。在他的努力下,华严宗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正式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