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法难之后的华严宗与禅宗
所谓“法难”,就是历史上,政府发起的“毁灭佛法”的运动,也被称作“灭佛”。中国古代史上,大的灭佛事件有四次,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它们合称为“三武一宗”。“会昌法难”,即唐武宗灭佛。
会昌二年(842),唐武宗命令:僧尼中的犯罪者、违戒者还俗,没收财产。会昌四年,唐武宗敕令:不达要求的佛教活动场所一律拆除,其中的僧尼全部还俗;不守规矩的僧尼亦强制还俗。会昌五年,灭佛运动进入高潮。唐武宗敕令:不许寺院建造庄园;勘检寺庙人员、财产等。灭佛的结果是:大批寺庙被拆毁,大批僧尼被勒令还俗;寺庙土地被回收,寺庙奴婢被解放。
会昌法难对佛教的打击非常大。短期的影响是:从会昌年间开始,一直到唐朝末年,以及之后的五代十国,佛教一直没有恢复盛唐气象。长期的影响是:由于寺庙的经济基础被摧毁,各类经典文献散失,所以,禅宗之外的佛教宗派大都日渐衰弱,有的甚至法脉断绝。
对华严宗而言,五祖宗密之后,华严宗再也没有出现过祖师级别的人物。会昌法难之后的华严宗史,既不是法脉传承清晰的宗派史,也不是教理创新发展的思想史,而仅仅是华严学的传播史。华严宗不再像盛唐时期那样,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会昌法难后,华严宗在很多时候都依附于禅宗而生存,华严学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禅僧以传播。
会昌法难是中国佛教的危机。对华严宗等宗派来说,会昌法难是“危”;而对禅宗来说,会昌法难却是“机”。由于禅宗不重经典,自己又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基础,所以在法难之后,禅宗迅速恢复了元气,在佛教诸宗凋零的情况下,反成一枝独秀。随着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禅宗内部也生出了五个小派系,史称“禅门五家”: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其中,和华严宗关系较大的,是曹洞宗和法眼宗。
临济宗。在禅门五家中,临济宗出现得最早,也是唯一创立于北方的宗派。临济宗的创始人是临济义玄。他的师承是:六祖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临济宗的宗风是:机锋凌厉、棒喝峻烈。
沩仰宗。沩仰宗的创始人是灵祐、慧寂。他们的师承是:六祖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沩山灵祐—仰山慧寂。
曹洞宗。曹洞宗的创始人是洞山良价、曹山本寂。他们的师承是:六祖慧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洞山良价—曹山本寂。
曹洞宗的禅法,上承石头希迁的“即事而真”,意即,个别事物(事)显现世界本体(真)。不难看出,曹洞宗对“理事”关系尤为关注,因此,他们对华严宗理论的运用也格外明显。
前文已述,禅宗对华严宗理论的系统借鉴,就是从石头希迁开始的。石头禅下传到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形成了曹洞宗。曹洞宗接引学人的主要方法是“曹洞五位”,其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华严学的痕迹。
所谓“曹洞五位”,也叫“五位君臣”。即用“正”(体、空、真、理净)、“偏”(用、有、俗、事染)、“兼”(非正非偏,亦即中道)这三个概念,配上君、臣之位,用来分析理事关系。根据《人天眼目》,“五位君臣”分别是:
(1)正位,即君位。真如本体界。空界,本来无物。
(2)偏位,即臣位。现象界。色界,万有形象。
(3)偏中正,即臣向君。唯见真如,不见事相,舍事入理。
(4)正中偏,即君视臣。唯见事相,不见真如,背理就事。
(5)兼带,即君臣合道。将体用、真俗、理事、染净等统一起来,不偏于一边。
同书中,还列了“五位功勋图”,其意大同。
(1)正中偏,即君位。
(2)偏中正,即臣位。
(3)正中来,即君视臣。
(4)兼中至,即臣向君。
(5)兼中到,即君臣合。
总的来说,这一套术语,旨在引导学人认识真如本体(理)与万有现象(事)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认为,这就是“曹洞版”的“四法界”。它们与“华严版”的对应关系如下:
正位——君位——理法界
偏位——臣位——事法界
偏中正(臣向君)+正中偏(君视臣)——理事无碍法界
兼带——君臣合道——事事无碍法界
云门宗。云门宗的创始人是云门文偃。他的师承是:六祖慧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云门文偃。
法眼宗。法眼宗是禅门五家中成立最晚的一个。它的创始人是法眼文益。他的师承是:六祖慧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玄沙师备—罗汉桂琛—法眼文益。
和曹洞宗一样,法眼宗对华严学也颇多借鉴。法眼宗的禅法,强调“法界缘起”、“理事圆融”。世间万有与内在心性根本一体,世间法与佛法无分别,佛与众生亦无分别。法眼文益对华严三祖法藏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经义海白门》、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均非常熟悉。在他的著作与说法中,他曾多次强调“理事圆融”的思想。法眼文益认为,传授禅法,要抓住理、事两个方面。理是主导,是事的依据。两者的关系则是“贵在圆融”。由于“三界唯心”,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与众生没有分别。从“理事圆融无碍”出发,则可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在生活日用中。
法眼文益也很重视“六相圆融”的观点。有一天,文益看见弟子道潜在读《华严经》,便问:“六相是总、别、同、异、成、坏,出处是哪里啊?”道潜回答:“在《十地品》中。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有六相。”文益问:“那么,空,也有六相吗?”道潜答不上来。文益说:“答不出来的话,就你来问,我回答你。”于是,道潜照样发问:“空,也有六相吗?”文益回答了一个字:“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