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华严宗与华严学(1840年以前)

三、清代的华严宗与华严学(1840年以前)

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大约200年之后,公元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节拟介绍这一段时期的华严宗与华严学概况。

清代基本沿袭了明代的佛教政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雍正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度牒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乾隆十九年(1753),佛教的度牒制度被正式废除。清代佛教的主要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唯识宗。其中,禅宗最为兴盛,净土则是诸宗共尊,华严宗的势力相对较弱,主要依靠个别法师和居士弘传,其代表人物是续法、通理、彭绍升。

续法(1641—1728),俗姓沈,字柏亭,号灌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九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受学于明源,专弘华严教义。曾住杭州慈云、崇寿、上天竺等寺。著作有:《贤首五教仪》六卷、《贤首五教仪开蒙》一卷、《贤首五教仪科注》四十八卷、《华严别行经圆谈疏钞记》十二卷、《贤首五教断正三觉拣滥图》一卷、《法界颂释》一卷、《法界观镜纂注》二卷、《法界宗莲花章》一卷、《法界镜灯章》一卷、《法界宗五祖略记》一卷、《贤首十要》二卷、《华严宗佛祖传》十四卷,等等。共计二十余种,六百余卷。

其中,《法界宗五祖略记》《华严宗佛祖传》是关于华严宗历史的著作。《贤首五教仪》《贤首五教仪科注》是关于华严宗教理的著作。续法继承明源的思想,主要通过论述“五教”,来概括华严宗的教理。康熙八年(1669),续法著《贤首五教仪开蒙》,这是《贤首五教仪》的略本。康熙十四年(1675),续法第一次讲《贤首五教仪》,听众不解。康熙二十年(1681),续法又一次讲《贤首五教仪》,听众仍然不解。为了向信众普及教义,他只得改讲《贤首五教仪开蒙》。

通理(1701—1782),俗姓赵,字达天。幼年出家,后入京城,就学于有章元焕,专习华严教义,被誉为“清代中兴贤首一人”。雍正十一年(1733),通理奉旨入圆明园,校对《宗镜录》及其他佛教典籍。乾隆十八年(1753),奉命管理僧录司印务。乾隆四十五年(1780),与六世班禅畅谈佛教,受到赞赏,并获称号“阐教禅师”。通理在华严方面的著作有:《五教仪开蒙增注》五卷。

彭绍升(1740—1796),字允初,号尺木、二林、知归子,法名际清,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居士,学者。早年习儒,初不信佛,喜好陆王心学。曾习道家修炼之法,三年无效。后受明代四大高僧的著作的影响,皈依佛教。在华严学方面,彭绍升的著作有:《华严念佛三昧论》一卷、《一乘决疑论》一卷。

《华严念佛三昧论》作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该部著作旨在融合华严学说和净土信仰,但主要倾向是净土而非华严。在这部著作中,彭绍升把“念佛”分为五类:念佛法身;念佛功德;念佛名字;念毗卢遮那佛,从而顿入华严法界;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一乘决疑论》作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一乘”指的是华严教理。该部著作旨在融合儒佛。他试图借用《华严经》的理想境界和华严宗的“理事无碍”,来说明儒佛关系是圆融无碍的,由此来反驳理学家对佛教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