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澄观的生平
澄观(738—839),俗姓夏侯,一说俗姓戴。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家时间有两说:一说十一岁,一说十三岁。澄观最初师从宝林寺霈禅师,主要学习《法华经》。从二十岁开始,澄观离开自己的受业恩师,开始独自“行走江湖”,四处求师访学。一开始,澄观主攻律学。他先从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习“相部律”;后依昙一律师,学习“南山律”。之后,他到了金陵,跟随玄璧法师学习“三论”。大历元年(766)后,澄观去了瓦官寺,学习《大乘起信论》和《涅槃经》。后又跟随淮南法藏,学习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最后,他到了杭州,师从法诜学习《华严经》。法诜(718—778)住在杭州天竺寺,这里是南方华严学研究的一个中心。
经历了这一阶段的学习,澄观已经熟知了《法华经》、相部律、南山律、三论、《大乘起信论》、《涅槃经》、《华严经》等多部经典。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大历七年(772),他离开了江南,远赴巴蜀,跟随慧量法师继续钻研“三论”。大历十年(775),他折返回江南,在苏州跟随天台宗湛然(711—782)学 习 天 台宗 典籍《摩诃止观》和《法华经》、《维摩经》等。湛然是天台宗的“九祖”,其代表学说是“无情有性”。他的学说给澄观很大影响。
华严四祖澄观
此后,澄观又曾师从牛头慧忠、径山道钦等,学习禅宗之南宗禅;师从慧云禅师,学习禅宗之北宗禅。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澄观已经通晓了多派学说,包括:律学、三论学、涅槃学、华严学;也受教于多派宗师,包括: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到这个时候,可能澄观想暂时安顿下来,整理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于是,大历十一年(776),他先后朝拜了五台山和峨眉山,之后返回五台山,居住于大华严寺,潜心著述和讲学。
澄观在五台山地区大约居住了二十年之久(776—795)。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开始,到贞元三年(787),他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共计六十卷。
五台山显通寺(大华严寺)。澄观曾居住于此从事著述。摄影:李春尧
贞元十一年(795),唐德宗生日之时,澄观奉诏入内殿讲经,并获赐号“清凉法师”。次年(796),他又奉诏到长安崇福寺,参与《四十华严》的翻译工作。贞元十四年(798),《四十华严》翻译完成,澄观奉诏,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共十卷。贞元十五年(799),澄观又被授予“镇国大师”的称号。唐宪宗元和五年(810),澄观又奉诏入内殿讲经,并得到唐宪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澄观在长安期间,得到了很多官员的支持,弟子也多达百人。在他的影响下,华严宗的发展趋于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