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华严宗与华严学

四、元代的华严宗与华严学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诸部,建立了蒙古汗国。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克大都,元朝灭亡。

元朝帝室的信仰是藏传佛教。汉地的佛教则延续了金、宋以来的传统。元代佛教有大规模的发展。根据元宣政院至元二十八年(1291)的统计,全国寺院共有二万四千多所,僧尼合计约有二万一千三百人。如果算上“私度”的人数,在元代中叶时,僧尼的总人数可能超过百万。

在汉传佛教诸宗派之中,最兴盛的还是禅宗。万松行秀在金代即享有盛名,入元之后,他的弟子雪庭福裕把曹洞宗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临济宗方面,北方有海云印简及其弟子,南方则有云峰妙高、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元叟行端等禅师。至于禅宗以外的宗派:天台宗主要在浙江一带发展;唯识宗的代表有普觉英辩、云岩志德等;律宗的代表有光教法闻。

从元朝的宗教管理方针来看,其管理策略是“崇教抑禅”。即:打压禅宗势力的发展,抬举禅宗以外的汉传佛教宗派,与禅宗对抗,保持汉传佛教内部的平衡,以利于统治。具体来说,元朝廷把官方承认且隶属于宣政院的寺庙分为三类:禅、教、律。“禅”指的是禅宗。“律”指的是律宗,但由于律宗是各派共尊,所以并没有完全的独立地位。“教”则是禅宗、律宗以外的各个宗派,具体指华严、天台、唯识三派。

元代佛教的潮流是“禅教一致”。禅宗的僧人也讲包括华严在内的经典;其他派别的僧人虽主要传播本宗理论,但也不排斥禅宗的方法。所以,禅宗僧人如万松行秀、高峰原妙等,在宣传禅宗教义时,也会援引华严宗的观点,尤其是澄观、宗密以来的论述。教僧在弘扬华严学说时,则呈现出区域化的特点。

在北方,有两个华严学中心,一个是元大都,一个是五台山。

五台山——元代华严学中心之一(摄影:李春尧)

元大都弘扬华严学的代表有:达益巴、妙文、德谦、万安拣坛主。

达益巴(1246—1318),出身不详。曾跟随元帝师八思巴学习十余年,后住大都庆寿寺。佛教史籍记载,他虽然是藏传佛教僧人,但是“兼通”华严学说。不过,他的华严学师承不详。

妙文(1237—1319),俗姓孙,九岁出家,十八岁受具足戒,二十一岁到元大都,跟随明和尚学习华严学十一年,三十二岁开始讲经。忽必烈称他为“福德僧”,安排他住在宝集寺。

德谦(1267—1317),俗姓杨,号福元。幼年出家,博学多才。在元大都就学于万安拣坛主,专攻华严。先奉诏住万宁寺,后迁至崇恩寺。

五台山也是华严学的一个中心,且受到政府重视。五台山地区,弘扬华严学的代表有善柔、定演、文才等。

文才(1241—1302),俗姓杨,号仲华。元世祖曾诏令他住持白马寺,号“释源宗主”。元成宗在五台山建万圣祐国寺,文才被任命为第一任住持,受赐金印“真觉国师”。文才的著作有:《华严悬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惠灯集》二卷。文才的弟子有:大林了性、幻堂宝严。

在南方,华严学的中心在江浙一带。

大同(1289—1370),字一云,号别峰,华严学僧。早年出家于会稽崇胜寺,跟随春谷学习华严教义,跟随古怀肇学习“四法界观”。后又跟随钱塘晦机元熙、中峰明本修习禅学。学成之后,又返回春谷门下,受命宣讲华严。

浦尚(1290—1362),字希古。跟随景岩福学习华严。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之后,受官方任命,住持多家寺院,并受称号“慈峰妙辩大师”。晚年又自号“杂华道人”,以弘扬华严为己任。

善学(1307—1370),号古亭。跟随宝觉简学习华严学。重视禅定,倡导天台、华严的融合。

另外,在云南,还有一位弘扬华严的僧人普瑞。普瑞,字雪庭,号妙观。曾住苍山再光寺,宣讲华严。他的著作有:《楞严纂要》《金刚方语》《华严心镜》《玄谈辅翼》。另外,他还著有《华严玄谈会玄记》四十卷,这是他华严学的代表作,主要是对澄观思想的阐释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