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的翻译
上文已经说过,《华严经》是由散本而逐渐汇编成一部“丛书”的。在集成本的《华严经》纂成之后,有过三次汉译。第一次在东晋,第二次和第三次都在唐代。我们顺次来介绍一下这三次汉译。先说第一次。
据经典记载,在于阗国东南有一个“遮拘槃国”,该国的国王信仰大乘佛教,国内藏有集成本的《华严经》。有一位叫作支法领的法师听说了这个消息,不惜生命,跋涉万里,到了这个国家,求得了《华严经》的梵文本,总共三万六千偈,携带回中原。不过支法领法师并没有立即着手翻译,主持翻译工作的是另一位法师,名叫佛陀跋陀罗。
佛陀跋陀罗(359—429),意译作“觉贤”。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祖国同胞,而且他也是释迦族人,是释迦牟尼佛叔父的后代。他五岁时父母双亡,十七岁时出家,非常聪明勤奋。某年,他和一位同学僧伽达罗去了罽宾国,在那里跟随佛大先禅师学习禅法。正巧在罽宾有一位来自中国的智严法师,他力邀佛陀跋陀罗去中国弘法,佛陀跋陀罗遂欣然应允。经过长途跋涉,千难万险,终于在三年之后,佛陀跋陀罗通过海路到达了中国青州东莱郡(今天山东省境内)。
晋义熙四年(408),佛陀跋陀罗去长安拜会了当时的佛学大师鸠摩罗什。一开始两人相处得很好,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两位大师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于是,佛陀跋陀罗就离开了长安,前往庐山拜会另一位佛学大师慧远。慧远很是欢迎他,但是佛陀跋陀罗的理想是四处弘法,所以并未在庐山长住。义熙八年(412),佛陀跋陀罗去了荆州,受到了刘裕的热情接待(也就是后来南朝“刘宋”的开国君主)。413年,他随同刘裕去了建康(今南京),住道场寺,传授禅法。
义熙十四年(418),佛陀跋陀罗受众居士的请求,开始翻译支法领从西域带回中原的梵文集成本《华严经》。翻译工作持续了三年。到了公元421年,翻译工作终于完成。但此时已经是改朝换代之后的南朝宋永初二年。这是《华严经》的第一个汉文译本,原为五十卷,后来被分为六十卷,所以世称《六十华严》,或称《晋译华严》《旧译华严》。八年后,刘宋元嘉六年(429),佛陀跋陀罗去世,世寿七十一岁。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文本的原因,翻译出的经文有一小部分缺损,这也影响了读者的理解。很多年之后,到了唐代高宗永隆初年(680),有位天竺高僧来华,名叫地婆诃罗(意译作“日照”)。此时,华严宗的法藏大师正在宣讲《六十华严》,受困于经文的缺损之处,便向地婆诃罗法师请教。因缘巧合,地婆诃罗法师正好带有《六十华严》所缺损的那部分梵文佛经,于是他经过对勘,补上了经文的缺损之处,后来又经过其他法师的合作努力,将补上的梵文经译成了汉文。如此一来,《六十华严》方才圆满完成。全经共计三十四品,始于《世间净眼品》,终于《入法界品》,含“七处八会(七个地方,八次集会)”的说法内容。
时间到了唐代。武则天是位信仰佛教的皇帝,她觉得晋代翻译的《六十华严》还不够完备,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底本来翻译。于是她派了使者,前往于阗,去求取一个更好的本子,另外也寻访一个好的译师。
于阗国有位高僧,名叫实叉难陀(652—710)。他获悉此事后,便带上了一部梵文本《华严经》前往中土大唐,这个版本比当年支法领取走的还要完备。他到了洛阳之后,便奉武则天之命,在菩提流志、义净等法师的协助下,开始了翻译工作。这次翻译持续了大约四年的时间,从证圣元年(695)开始,到圣历二年(699)完成。
这是《华严经》的第二次汉译,完成的汉译本共八十卷,所以世称《八十华严》,或称《唐译华严》《新译华严》。《八十华严》使用的梵文底本是四万五千偈。大家可能还记得,佛陀跋陀罗使用的梵文底本,也就是支法领取回中原的本子,是三万六千偈。所以可想而知,《八十华严》和《六十华严》相比,品目更加完备,内容更加丰富。不过大家也别忘了,传说中龙树所取的“龙宫下本”有多少偈(颂)呢?十万!所以说,流传汉地的《华严经》,即使是最完备的本子《八十华严》(梵文四万五千偈),其篇幅连“龙宫下本”的一半(梵文五万偈)还不到呢!
当然对我们读者来说,八十卷的篇幅已经相当可观了。《八十华严》全经分“七处九会”,比《六十华严》的“七处八会”多了“一会”——《三重会普光法堂》一会。《八十华严》共计三十九品,九会三十九品分别是:
寂灭道场会,下分六品,始于《世主妙严品》,终于《毗卢遮那品》。
普光法堂会,下分六品,始于《如来名号品》,终于《贤首品》。
忉利天宫会,下分六品,始于《升须弥山顶品》,终于《明法品》。
夜摩天宫会,下分四品,始于《升夜摩天宫品》,终于《十无尽藏品》。
兜率天宫会,下分三品,始于《升兜率天宫品》,终于《十回向品》。
他化天宫会,《十地品》一品。
重会普光法堂,下分十一品,始于《十定品》,终于《如来出现品》。
三重会普光法堂,《离世间品》一品。
逝多园林会,《入法界品》一品。
因为《八十华严》的品目比《六十华严》更加完备,所以它译成之后,就成为汉地最流行的《华严经》译本。实叉难陀完成译经之后,于长安四年(704)回到于阗。后经迎请,又在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回到中土大唐。但仅仅两年之后,实叉难陀就因病去世,世寿五十九岁。法师去世之后,舌头火烧不坏,他的学生便把他的舌头和舍利带回于阗,建塔供养。
我们再来说说最后一次汉译。
据考证,在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南天竺乌秦国的国王把他手书的一份《华严经》进贡给了唐朝皇帝。唐德宗得到之后非常珍惜,把这份手书《华严经》当作法宝供养。到了第二年,唐德宗诏请法师翻译此经,主持翻译的法师名叫般若。
般若(734—?),北印度人。他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三岁到那烂陀寺学习,之后出游各国。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般若抵达广州,之后到了长安。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般若受命开始翻译《华严经》,到贞元十四年(798),翻译完成。
因为翻译出的文本共四十卷,所以世称《四十华严》,也称《贞元经》。不过和《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不同的是,《四十华严》全称作《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从这个题目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四十华严》并不是集成本《华严经》的完整翻译。事实上,它的内容相当于《华严经·入法界品》,但是增加了很多内容,新增的内容并未改变《华严经》的主要思想,但是讨论了“怎样树立修行的信仰”这一重大问题。
以上所介绍的,就是集成本《华严经》的三次汉译经过。
前文我们已经讲过,《华严经》在纂成“丛书”之前,“华严类”的经典是以散本的形式流通的,那么,有读者可能要问了,这些散本的汉译情况又如何呢?
我们再把时间倒回到佛陀跋陀罗的时代。佛陀跋陀罗第一个翻译了集成本的《华严经》,但是,在佛陀跋陀罗之前,“华严类”的经典被翻译成汉文的,共有四十一部,九十四卷。有一些在岁月的流逝中已经失去了踪迹,但还有很多流传了下来。
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是《兜沙经》,它相当于后来《华严经》中的《如来名号品》。《兜沙经》在东汉时期,由支娄迦谶翻译成汉语。之后出现的汉译“华严类”经典,还有《菩萨本业经》《菩萨十住经》《渐备一切智法经》《等目菩萨经》,等等。这些散本佛经,基本上是集成本《华严经》中《名号品》《净行品》《十住品》《十地品》《十定品》等品目的“同经异译”。
所以,在集成本《华严经》被翻译为汉语之前,中国“华严学”实际上就已经产生了。而“华严宗”的产生则是很长时间之后的事情。
以上说的是《华严经》及“华严类”经典的汉译情况。当然除了被翻译成汉语之外,《华严经》还曾被翻译成其他语言。
根据现有资料,《华严经》及“华严类”经典的最初文本是用梵文写成的。这些经典除了被翻译成汉语之外,还曾经被翻译成藏语。根据藏文文献记载,印度的胜友、天王菩提曾和西藏的智军合作,将梵本《华严经》翻译为藏文。
另据说,《入法界品》和《十地品》的梵本保存在尼泊尔,其余各品的梵本皆已亡佚。上述两品的梵本,在19世纪曾流传到印度、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后有校勘本的问世。比如,梵文《十地品》有近藤晃曜的校勘本(东京,1936),《入法界品》则有铃木大拙、泉芳璟的校勘本(京都,1934—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