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形成的传说与历史

二、《华严经》形成的传说与历史

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大乘佛教的经典基本由文殊师利(简称“文殊”)菩萨结集,《华严经》也不例外。

据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就向文殊、普贤等大菩萨宣讲了这一部《华严经》,会后由文殊菩萨结集。但是,由于这部经太过渊博,除了那些大菩萨们,世间的芸芸众生中,无人能够理解接受。

要教好学生,就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于是,释迦牟尼佛开始对世人讲述其他经典,而这部“经中之王”《华严经》,就一直流传于大菩萨们的“朋友圈”。这种情况一直到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仍然没有改变。因为《华严经》属于“高级教材”,只有像文殊、普贤菩萨那样的“高材生”才有学力去研读实践,其他弟子们是不敢问津,或者根本是不敢相信的。

《华严经》就这样与世隔绝了六七百年,直到有一位菩萨的出现,《华严经》才得以显现人间。这位菩萨叫作龙树。龙树菩萨是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仅是印度佛教史上的擎天之柱,而且其影响力远及华夏。在中国佛教史上,他被奉为“八宗共祖”,也就是说,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家学渊源,都要追溯到龙树菩萨那里去。这位菩萨的名号事迹我们在下文中还会提及,这里先说他和《华严经》的故事。

龙树菩萨天资聪颖,一开始学习的是小乘佛教,后来转而学习大乘。由于过人的才智,龙树菩萨很快就通读了当时所有的大乘经典。这位菩萨的求道之心旺盛,并不因此而满足,于是他开始游学,一边寻找新的大乘经典研习,一边和各地学者切磋学问,其中有佛教内部不同派别的学者,也有不信佛教的学者(佛教谓之“外道”)。游学中,龙树菩萨的傲人才学再次得到展现,他走遍四方,力挫辩敌,没有发现能难倒他的经典,没有遇见能胜过他的论敌。这时的龙树菩萨,有点“独孤求败”的感觉了,就渐渐有了傲慢之心,心里觉得:“释迦牟尼佛的理论也不过如此,既然他可以开宗立教,那么我龙树一样可以。”

就在这个时候,龙树菩萨遇到了一位“大龙”。这位“大龙”,可能是“天龙八部”中龙族的成员,也可能只是个凭空杜撰的神话人物。总之,典籍中有很多说法,但真实情况无从查考。这位“大龙”爱惜龙树菩萨的才华,又惋惜他的傲慢,于是把他带去了“龙宫”。这个“龙宫”也就是“大龙”居住的地方,可能是人间之外的某个未知世界。

有些不愿意相信神话传说的人则认为,“大龙”是某个“龙图腾”部落的成员,而“龙宫”就是“龙图腾”部落的聚居地,地点在今天的北印度。

不管“龙宫”在哪里,有一点没有疑问:“龙宫”确实有宝。龙树菩萨在龙宫里看到了很多佛经,比他以前所读佛经总量的十倍还要多,而且每一部都深奥难懂。这一下龙树菩萨深深折服了,再也不敢生出傲慢之心。当然说到这里,读者应该已经猜到,“龙宫”之中,就珍藏着这部“经中之王”《华严经》。

龙树菩萨在“龙宫”中看到了三个版本的《华严经》。

版本一:也被称为“上本”。据说篇幅巨大,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颂,四天下微尘数品”,说白了就是“多得数不清”。

版本二:也被称作“中本”。篇幅比“上本”小很多,但是也很惊人。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对于凡人来说,穷其一生之力,也是学不完的。

版本三:也被称作“下本”。这是篇幅最小的版本,有“十万颂,四十八品”。虽然在凡人眼中,这也是“巨无霸”级别,但这个版本的确是最接近我们能力范围的一个了。

龙树菩萨知道,“上本”和“中本”是凡人无力接受的,所以,他只能选择下本,带回人间。今天我们所能读到的所有版本的《华严经》,都渊源自这个“龙宫下本”,而“上本”和“中本”,则一直被秘藏于“龙宫”之中。后文中我们会提到汉译《六十华严》,这个汉译本的梵文原本就是“龙宫下本”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华严经》降临人间的传说。

传说,是讲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也一定不是唯一的方式。我们可能都不愿意轻信传说的真实,而更愿意接受考证的结果。那么我们就换一种眼光,从历史学、文献学的角度来看看《华严经》形成的历史。

《华严经》固然是一部佛经,但也可以被视为一部“丛书”。近现代学者研究认为:

《华严经》是在《十地经》《入法界品》等一些大乘佛经的基础上,汇集了一些内容相通的佛经,然后按照一定的线索组织起来的佛经总集。汇成《华严经》的散本佛经,原先大都单独流传,它们并非于同一时间写成,也并非在同一地区流传。

如此看来,《华严经》虽然符合佛旨,但却不是佛陀一次性亲口宣说的。龙树菩萨在“龙宫”看到三种版本的《华严经》,这个故事就更加没有史学依据了。

如果传说不可信的话,那么,《华严经》究竟是在何时、何地被编纂而成的呢?

研究者们提供的结论是:《华严经》编纂成集的时间大约是公元300年,地点是在西域,具体地点可能是于阗。当然,由于文献材料的原因,研究者们无法取得进一步的认识。

如果《华严经》的纂成是相对较晚的事情,那么,汇成《华严经》的散本佛经,又是在何时、在何地形成的呢?

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形成的“华严类”经典,叫作《兜沙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具体年代难以确定。而产生地点,大约在今天的北印度,以及我国的新疆地区。这部经典在我国东汉时期就由支娄迦谶翻译成汉语,也是现存的最早的汉译“华严类”经典。

《兜沙经》之后,大约在我国新疆地区,又形成了《本业经》。《本业经》和《兜沙经》同属于“文殊类”经典。“文殊类”经典的流行,是“华严类”经典形成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普贤类”经典的流行,其代表有《兴显经》、《度世品经》、《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等。它们的形成时间应不迟于公元200年左右。

“文殊类”“普贤类”经典的主体部分完成之后,就是《入法界品》的纂成。《入法界品》的形成时间应不早于公元250年,形成地点可能在我国新疆地区。《入法界品》的纂成,标志着“华严类”经典的形成进入到第三个阶段。

之后有记载表明,在我国新疆地区出现了集成本的《华严经》,时间大约是公元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