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祖智俨及其思想

三、二祖智俨及其思想

在本章的第一节,我们曾经谈到“地论学派”,该学派的南道在华严宗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先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作为本节主角“二祖智俨”登场前的预热。

北魏时期,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伏陀扇多等在洛阳译出了《十地经论》,之后形成了地论学派。北道的代表人物是道宠,这一系与华严宗关系不大。南道的传承(之一)是:勒那摩提—慧光—道凭—灵裕。灵裕(518—605)在隋代开皇年间,入住长安大兴善寺。虽然他在长安的时间不长,但是影响很大。他的弟子则分为两支,一支在河南活动,一支在长安活动。灵裕在长安的最重要弟子是静渊(544—611),他在灵裕的支持下,在终南山建立了至相寺。很快,这座寺庙成为华严学的研究基地。到了唐代初年,也就是法顺活动的时代,至相寺成为全国华严学的研究中心。当时,寺内既有地论派的僧人,也有法顺系的僧人,虽然大家背景不同,但是都重视《华严经》的研究。本节的主人公“二祖智俨”就是在这里出家的,成名之后,他被誉为“至相大师”。

智俨(602—668),俗姓赵,天水(今属甘肃)人。据说在他十二岁时,法顺把他带到了至相寺,让他跟随自己的弟子“达法师”学习。不久之后,有两位梵僧来到至相寺,智俨便跟随他们学习梵文。十四岁时,智俨又跟随法常学习《摄大乘论》。二十岁,智俨受具足戒,开始学习各种经论。据说,他感到经典太多,根本不可能学完,于是就在经藏前发誓,决心今后一门深入。发誓之后,他随手摸取了一卷经典,正是《华严经》。此后,智俨就以《华严经》作为自己的主要修行方向,并师从至相寺的智正法师。不过,智俨也并没有拘泥于智正所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又接触到了慧光的《华严经疏》,对其中“别教一乘,无尽缘起”的理论非常欣赏,遂用心领会。之后,传说他又遇见一位“异僧”,这位“异僧”告诉他,如果要深入华严,必须努力钻研《十地》中的“六相”之义。智俨便专心探究了“六相”,之后写作了《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十卷,简称作《搜玄记》。是年,智俨二十七岁。此时他的学术思想体系已经基本完成了。

华严二祖智俨 

智俨常住于至相寺,故世称“至相大师”;又因为他也曾住于云华寺,故亦称“云华尊者”。智俨一生,可谓学无常师。对他影响较大的有:(华严宗)法顺、达法师,(摄论宗)法常,(地论宗)慧光、智正。可见,智俨一人承袭了华严宗、摄论宗、地论宗三家学说,不过他本人则以法顺的继承人自居。智俨的主要弟子有:慧晓、元晓、怀齐、薄尘、义湘、道成、慧祐、法藏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法藏和义湘。法藏是后来的“华严宗三祖”。义湘则是新罗人,学成回国之后,大力弘扬《华严经》,被尊为“海东华严初祖”。

在智俨的现存著作中,与华严学相关的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一乘十玄门》。

我们依次作一个简单介绍。

第一,《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共十卷,简称作《搜玄记》。这部书是对《晋译华严》的逐句注解,包含了智俨华严学说的基本内容,同时,也反映了智俨华严学说的形成脉络和主要特点。这部著作完成于智俨二十七岁之时。

第二,《华严一乘十玄门》,共一卷,简称作《华严十玄门》。这本书系统论述了智俨的华严观,也是智俨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华严经五十要问答》,共二卷,简称作《五十要问答》。这本书从《华严经》中提取了五十三个概念和命题,并对之一一加以诠释。通常认为,这部书完成于智俨五十八岁之后。

第四,《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共四卷,简称作《华严孔目章》。这是一部普及性质的作品。书中分列了一百四十四个题目,对《华严经》中的名词、概念加以解释,同时介绍了经文大意。通常认为,它在智俨的四部著作中,成书最晚。

智俨认为,一部《华严经》,其目的就是为了阐明“法界缘起”。智俨的所有思想,也致力于诠释这个命题。智俨用以诠释“法界缘起”的理论,主要是“十玄门”。所谓“十玄门”,就是从十个方面来阐释《华严经》的“玄理”。也就是说,从十个角度来解说“法界缘起”。分而言之,“十”既是一个确定的数目,也表示“无尽”“圆满”;“玄”指“宗旨奥妙”;“十玄门”,就是从十个方面说明“事事无碍法界”的相状:现象与现象之间彼此依存,彼此含摄,互不妨碍。

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时间上没有先后。具足,没有欠缺。相应,彼此联系。这一门的大意是说:佛法是一个整体,虽然有很多法门,但是它们在形成时间上没有先后,都没有欠缺,是彼此联系的。推而广之,世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其中的事物千差万别,但是它们在形成时间上没有先后,都没有欠缺,而且彼此联系。这一门可以视为是“十玄门”的总说,其他的九门都是分说。

第二,因陀罗网境界门。这是从比喻的角度说。因陀罗网的比喻,法顺已经使用过,智俨把它继承到“十玄门”中。本门意在说明:佛教的各种法门,互相映现,重重无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间的一切现象也是如此。一切现象绝对平等,任一事物都可以含摄其他一切事物。

第三,秘密隐现俱成门。这是从“缘”(条件)的角度说。智俨举了个例子:好比月亮,有时候是个半圆,有时候是个整圆,但是月亮还是月亮,本身一点也没有变。这个比喻是说:因为条件不一样,所以观察到的现象也不一样,有的时候“隐”,有的时候“显”。但不论是隐是显,本质还是一样。一样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现象,这可以被称为“秘密”。

第四,微细相容安立门。这是从“相”(相状)的角度说。大意是说:大的东西和小的东西,可以互相包容。大能容小,小能容大。

第五,十世隔法异成门。这是从“世”(时间)的角度说。时间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一世又有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总共就有九世(三乘以三)。另一方面,“一念”可以含摄九世,“一念”加上“九世”,就是“十世”。十世是有时间间隔的,但是凭借“一念”,又可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异成”的意思是,有差别的统一。这一门意在强调:时间是可以圆融的,极短的时间和极长的时间是可以互相含摄的。“一念”有双关之意,既可以指很短的时间,也可以指一个求解脱的念头。

第六,诸藏纯杂具德门。这是从“行”(修行)的角度来说。此门的大意是:修行某一个法门之时,其他的所有法门都从属于这一法门,这叫作“纯”;然而,在修行这一法门时,又同时具备了其他所有法门的功德,这叫作“杂”。“纯”“杂”不相妨碍,所以叫作“具德”。这一门强调的是:佛教的各种修行法门,本质上是统一的。修行一个法门,也就等于修行了所有法门。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门。这是从“理”的角度来说。“一”可以入“多”,“多”可以入“一”,这叫作“一多相容”。这里所谓的“一”“多”关系,也就是本质与现象、本体与作用之间的关系。一入多,说的是本体产生作用;多入一,说的是现象反映本质。由于本质不同于现象,本体不同于作用,所以称为“不同”。本门意在强调:本体与作用、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这是从“用”的角度来说。本门大意是说:在一个整体之中,某个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即”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含摄其他所有的部分。对于修行来说,一地的功德,可以含摄一切地的功德;初一发心,便成正觉。

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这是从“心”的角度来说。本门意在阐述一切佛法的由来及其转化。一切由心所生,所以称作“唯心”。为善还是为恶,生死或者涅槃,都是由心决定的,所以称作“回转善成”。

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是从“智”(佛智)的角度来说。所谓“托事显法”,意思是说,为了说明佛法,必须以“事”为例;通过对“事”的叙述和描绘,就能显示出佛法的含义。“事”显出“法”之后,修行者就可以产生正确的见解。

总而言之,“十玄门”是从十个不同的角度来阐释“法界缘起”的思想。“一心”生出了世间万有,它们同时产生,圆满无缺;相互依存,相互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