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藏的思想

三、法藏的思想

法藏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性起缘起、六相圆融、新十玄门、五教十宗。其中,五教十宗是华严宗的判教理论,我们在第二章中已经做了介绍;新十玄门则是对智俨“十玄门”的微调与改良,两者其实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在本节中将重点介绍法藏的“性起缘起”和“六相圆融”。

华严宗的核心理论是“法界缘起”。所谓“法界缘起”,就是说,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或者说,都是由“真如”“法性”生起。如果要强调“法性生起”,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法界缘起”也叫“性起缘起”。

“法界缘起”的思想来源于《华严经》,但同时也是《大乘起信论》影响的结果。《大乘起信论》强调:森罗万象的世间诸法,均统一于“一心”。可以认为,华严宗的所有理论都围绕着一个中心论题:“一心是如何生出诸法的?”法藏主张要从“性起”的角度入手,所以他以“性起缘起”为核心,组织起了自己的学说。

“性起”一词出自《晋译华严》之《宝王如来性起品》,《唐译华严》将此品改名为《如来出现品》。事实上,在梵文原本中,并没有“性起”二字的对应词,也就是说,“性起”并非直译,而是根据文义添加进译本的。

对“性起”概念的使用,始于二祖智俨。他在解释“性起”的时候指出:“性”就是“体”的意思;“起”就是“现在心地”的意思。智俨认为:“佛性”存在于一切众生的心中,但是它的显现,有“始、终”的不同,“广、狭”的不同。佛性虽然一直都在,但是只有“发心”,才会显现(起),一直到涅槃为止,这是佛性的“始”和“终”。佛性虽然众生都有,但是只会显示于“修菩萨行”的人心中。这就是佛性的“广”与“狭”。智俨提出“性起”,是为了说明:众生本有的佛性(性)如何在众生的心中显现出来(起),也就是说,如何修行成佛。这是从“心性”的角度所作的探讨。

法藏在智俨的基础上,对“性起”又做了完善。他认为,“性起”就是“依体起用”。法藏的“性起说”,强调的不是修行,而是本体与作用、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法藏所谓“依体起用”,包含了“一体”和“二用”。

所谓“一体”,指的是“自性清净心”,它是世间、出世间一切现象的本原,包含了一切功德,是众生心的本质方面,也是智慧实体。它具足一切,永恒不变,绝对静止,遍于一切。法藏在这里所使用的理论,完全继承自《大乘起信论》。

所谓“二用”,指的是“海印森罗常住用”“法界圆明自在用”。也就是“海印三昧”和“华严三昧”。“海印三昧”是一种禅定,据说,在这种禅定中所看到的世界一切现象,就如同平静的海面映现出一切。“华严三昧”也是一种禅定,据说进入这种禅定之后,可以具备一切修行功德,具有从事一切修行的能力。

法藏认为,以往的缘起理论,都是解释诸法如何“从缘而起”,这只是一种“方便”而非“究竟”。法藏所强调的“性起”,是“以不起为起”,所以和以往的缘起说有所不同。法藏认为,“性起”就是“本具性不从缘”,也就是说,本体依“法性”显现出一切现象,不依赖任何外在条件(不从缘)。所以,“性起”就是“不起之起”。总之,法藏认为,“性起缘起”是最圆满的缘起说,而以往的缘起理论,都是方便之说。

下面我们再来看“六相圆融”。

所谓“六相”,是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是三对概念,法藏主要用来讨论统一整体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华严金狮子章》中,法藏以金狮子为喻,解说了“六相圆融”:“总相”是狮子;“别相”是狮子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同相”指组成狮子的各个部分具有同一性(“共从一缘起”);“异相”指狮子的各个部分互有差别;“成相”指各个部分是狮子的必备条件;“坏相”指各个部分各自保持独立。“总相、别相”这一对概念讨论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同相、异相”这一对概念讨论的是同一与差异之间的关系;“成相、坏相”这一对概念讨论的是对立面的互相转化。

在《五教章》中,法藏又举了另一个例子来解说“六相圆融”。“总相”好比房子,这是“整体”,是“一”。“别相”好比房子的各个部分,比如椽子、瓦片,等等,这是“部分”,是“多”。二者的关系是: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这叫作“以别成总”;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这叫作“以总成别”。所以,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法藏还讨论了“别”与“别”,即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举例来说,如果房子是“总”,那么椽子是“别”,瓦片也是“别”,椽子和瓦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法藏认为,它们也是相互制约的。如果瓦片不存在,那么椽子也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椽子成为椽子,正是相对于瓦片而言的。如果没有瓦片,椽子就不能获得限定性,于是也就随之不存在了。这个表述听起来有些不好理解。我们都知道,整体不能脱离部分,部分也不能脱离整体。但是华严宗想要进一步强调:部分即是整体,整体即是部分,这叫作“总别相即”。以房子为例,可能解释得不是很清楚,如果以大海为喻的话,可能我们更容易接受一些。大海为“总”,每一滴海水为“别”,海水即是大海,大海即是海水,这就是“总别相即”。

“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两对概念是“总相、别相”的引申。法藏用类似的方法论证了“同异相即”“成坏相即”。总的来说,“六相圆融”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法界缘起”的一切事物,其关系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以上就是“性起缘起”和“六相圆融”。对于智俨所创的“十玄门”,法藏做了一些修正,主要是变动更改了排列顺序和具体名称,内容则大同小异,具体可参见第四章第三节《二祖智俨及其思想》。智俨所开创的“十玄门”,被称为“古十玄”。法藏在其《探玄记》中提出的“十玄门”,则被称为“新十玄”。法藏另有一项理论贡献,就是他的“五教十宗”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