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华严宗与禅宗的关系

三、宋代华严宗与禅宗的关系

在宗派关系上,宋代华严宗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与禅宗的融合;二是与净土宗的融合。

华严宗与禅宗的融合,从唐代就已经开始。在宋代,这一趋势得以延续。唐末五代,禅宗内部分出五家: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其中,沩仰宗、法眼宗早衰,宋代禅宗主要以云门宗、曹洞宗、临济宗为主。我们重点介绍一下云门宗、临济宗与华严宗的融合。

云门宗内部,运用华严宗理论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契嵩、法秀、惟白、宗本、怀深。此处仅介绍法秀一人。

法秀(1027—1090),秦州陇城(今甘肃秦安)人。元丰七年(1084),奉诏住持京城法云寺,次年,受封号“圆通禅师”。法秀是从华严宗而入云门宗的僧人。法秀刚出家时,博学经论。起初,他根据宗密的著作宣讲《华严经》,后来,他对宗密的禅宗倾向感到不满,认为禅宗“以心传心”“教外别传”之类的说法都是一派胡言。他立志南下,深入禅宗兴盛之地,意欲从根本上剿灭禅宗。有一天,他到了无为军铁佛寺,遇到了云门宗僧人天衣义怀。义怀问他:“你讲的是什么经?”法秀回答:“《华严经》。”义怀问:“《华严经》以什么为宗?”法秀答:“以心为宗。”义怀又问:“心以什么为宗呢?”法秀无言以对。义怀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你自己好好体悟吧,悟到了之后就明白了。”法秀觉得很折服,便拜入天衣义怀门下,成了云门宗弟子。此后,他在弘法时,常结合华严宗、禅宗的教义,教导学人。

临济宗内部,借华严说禅的代表人物有:道宁、圆悟克勤、佛海慧远。我们在这里仅介绍圆悟克勤的例子。

圆悟克勤(1063—1135),俗姓骆,字无著,彭州崇宁(今属四川)人。十八岁出家后,先学习经论,后不满所得,便改学禅宗。他先求教于昭觉胜禅师,后师从于五祖法演禅师。据说有一天,他听到了一首艳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由此而开悟。宋徽宗崇宁(1102—1106)初年,他住持成都昭觉寺。不久后,谢职去了荆州,与宰相张商英讨论《华严经》,张商英非常佩服,誉之为“僧中管仲”。政和(1111—1118)末年,克勤奉旨住金陵蒋山。宣和年间(1119—1125),奉诏住京城天宁寺,宋徽宗赐号“圆悟禅师”。之后,因为宋金战争,克勤返回四川,住持昭觉寺,直至圆寂。克勤的代表作是《碧岩录》《击节录》。其中,《碧岩录》汇集了很多“公案”,是宋代“文字禅”的巅峰之作。

圆悟克勤和张商英有一段对话,颇能反映他对华严宗、禅宗关系的理解。

在荆州,圆悟克勤为张商英讲解了华严思想的要旨。张商英问:“华严宗旨和禅宗精神是一样的呢?还是不一样的呢?”克勤回答:“不一样。”接着说:“禅宗的精神,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华严宗旨更高一层。”次日,克勤又为张商英讲解了“四法界”,在说到“理事无碍”时,张商英问:“理事无碍的境界,和禅宗的理想境界可以相比吗?”克勤回答:“还比不上。事事无碍法界勉强可比。”接着说:“在事事无碍法界,佛就是干屎橛,道就是麻三斤。这个境界,就如同一个偈子所说,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