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因寺系的华严法脉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虽然契丹(辽)虎踞北方,阻遏了宋的统一进程,但是,北宋政权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这为中原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佛教方面,会昌法难使禅宗以外的所有宗派都遭受重创。对华严宗而言,五祖宗密所传的法脉也气若游丝。直到北宋初年,子璿及其下传的慧因寺法系才使这一状况得以改变。
子璿(965—1038)(璿,音旋。“子璿”,或有记载作“子濬”)。子璿幼年出家,先师从天台宗僧人法敏研习《楞严经》,后跟随禅宗僧人琅琊慧觉习禅。据记载,慧觉曾对子璿说:“你们华严宗已经衰败很久了,你应该去好好扶持一下才对。”由此推测,子璿可能是位华严宗僧人。不过,他的华严宗法脉究竟承自何人,文献中已无从查考。子璿离开慧觉以后,住在长水寺,主要弘传《楞严经》《大乘起信论》。
子璿主张禅教融合,他有代表作《楞严经疏》十卷。后人认为:子璿是借华严思想,来诠释《楞严经》;或者,是借《楞严经》的文本,来宣扬华严教义。子璿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大乘起信论笔削记》二十卷。《大乘起信论》和华严宗思想关系密切,宋代研究华严思想的人也很重视这部经典。
不过,总的来说,子璿不是专弘华严的学僧,他也没有专门的华严学著述。他之所以能在宋代华严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他的弟子,宋代华严宗的“中兴教主”:净源。
净源(1011—1088),俗姓杨,字伯长,泉州晋水(今福建晋江县)人。他在东京报慈寺海达法师门下出家,之后游学全国各地。净源很早就开始修学《华严经》,研读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也曾上五台山,拜访过华严学名家承迁法师。后来,他回到南方,师从长水子璿,学习《楞严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离开子璿后,净源主要在江浙一带活动。在他的努力下,杭州的慧因寺由“禅寺”改为“教寺”,净源出任主持。此后,这座寺庙成为宋代专门弘扬华严宗的道场,同时,也是宋代华严学的研究中心与传播中心。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高丽僧人义天来华,向宋朝廷申请学习华严宗。朝廷本打算选派东京觉严寺的诚法师,可是,诚法师却推荐了净源。于是,朝廷派人把高丽僧人义天送到了杭州慧因寺,跟随净源学习。义天为净源提供了许多保存在高丽的唐代华严注疏,由于这些注疏多在唐末五代的动荡中失传于中原,所以,义天带来的资源更显弥足珍贵。
慧因高丽寺(慧因寺)
净源最大的历史贡献,是搜集与整理华严典籍。他游学全国各地,搜集到了许多会昌法难中散失的经典。在此基础上,他整理了华严宗诸祖的著述,包括初祖法顺、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
初祖法顺的主要著作是《华严法界观》。净源了解到,为这部著作做注解的,有四家法师:西蜀仁周法师、开宝守真大师、淅水从朗法师、景德有明大师。净源认为,这些注解有互相矛盾之处,所以他删繁就简,汇编成了两卷。经他改编的注疏本,名为《法界观门助修记》(二卷)。
净源所整理的法藏著作有四部。第一部是《五教章》。当时,社会上流传有多个版本的《五教章》,书名不统一,段落有错乱,传抄有谬误。因此,净源搜集了多个版本校勘,完成了整理工作。
第二部是《华严经义海百门》。净源花费了数年时间,搜集了多个“古本”,做了比对整理。他推测,该书在传抄过程中,可能有阙文现象。对书中若干处明显讹误,他一一做了修正。
第三部是《妄尽还源观》。在净源之前,这部著作的作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部著作的作者是法顺。净源则通过文献查考、文本比对,认定这部书的作者是法藏而非法顺。元丰二年(1079),在考证了《妄尽还源观》的作者之后,净源又撰写了《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一卷)。净源曾读过法灯大师的《妄尽还源观》注解,不过他觉得仍有欠缺,所以就自己动笔撰写了《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在这部著作中,净源旁征博引,不仅引用了法藏的其他著作,还引用了澄观的著作、僧肇的著作,另外还引用了子璿的《大乘起信论笔削记》。净源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华严七祖”的观点,即马鸣—龙树—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
第四部是《华严金狮子章》。净源搜集了《华严金狮子章》的四个注本,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增删,撰成《金师子章云间类解》(一卷)。
四祖澄观著有《华严经疏》,净源曾将其抄录于《华严经》的经文之中,以便阅读,现存五十八卷。
净源也关注了五祖宗密的《原人论》。熙宁七年(1074),净源撰写了《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在这部著作中,净源引用了宗密的《圆觉经大疏钞》,和多部儒家、道家经典,充分发挥了宗密《原人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