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霞与华严宗的重振
从1840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到了近现代阶段,中国佛教也陷入了重重危机。一方面,佛教自身的发展陷于停滞,制度和理论都无法适应时代潮流;另一方面,面对外来的基督宗教和国内的政治势力,佛教都无力与其抗争。眼见大厦将倾,僧团不堪重负,孰料居士阶层异军突起,成为延续佛教生机的主力。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清末著名学者、居士——杨文会。
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安徽人。他是近代中国佛学研究的开创者。杨文会先生早年研习诸子百家,并学天文、地理、历数、音韵,学识渊博。1863年,因在病中阅读了《大乘起信论》,从而对佛教产生了信仰。此后立志搜求佛经,刻印流通。同治五年(1866),杨文会先生与人集资,在南京创立了金陵刻经处,经营刻印佛经的事业。光绪四年(1878)至光绪十二年,随同曾纪泽等两次出访欧洲,考察欧洲各国的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在伦敦,杨文会先生结交了日本学者南条文雄,在归国之后,他获得了日本友人赠予的大批佛教文献。光绪二十年(1894),杨文会先生和英国人李提摩太将《大乘起信论》翻译成了英文。光绪三十三年(1907),杨文会先生在金陵刻经处设立了祇洹精舍,杨先生自编课本,招生教学。宣统二年(1910),他又出任佛学研究会会长,定期讲经。
金陵刻经处
中国近代华严宗的重振,和杨文会先生有莫大的关联。在杨先生托人搜集的资料中,有中国早已失传的华严宗文献《搜玄记》《探玄记》等,而他本人也对华严宗极为重视,自称“行在弥陀,教在贤首”。在他的努力下,华严宗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大范围的强烈共鸣。当时的学界名流,如康有 为(1858—1927)、谭 嗣 同(1865—1898)、章 炳 麟(1869—1936)、梁启超(1873—1929)等,都对华严宗有所钻研。在僧侣之中,重振华严的中坚则是月霞(1858—1917)。
月霞,俗姓胡,名显珠,湖北黄冈人。幼习儒、医。十九岁时,出家于南京观音寺。月霞初习天台宗,后到常州天宁寺,随冶开学禅,嗣法为临济宗人。后又转向华严。1909年,月霞与谛闲在南京创立了僧师范学堂。民国三年(1914),在哈同夫人罗迦陵女士的资助下,月霞入住上海哈同花园,筹办华严大学。后来由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学校迁至杭州海潮寺。民国六年(1917),月霞移居常熟虞山,出任兴福寺住持,华严大学又迁至虞山续办,并更名为法界学院。月霞培养的著名弟子有:持松、常惺、慈舟。
月霞之后,继承其事业的是应慈。
应慈(1873—1965),俗姓余,名铎,号振卿,法名显亲,自号华严座主,晚年又号拈花老人,安徽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普陀山依明性出家。光绪二十六年,在宁波天童寺依敬安受具足戒。光绪三十二年,应慈和月霞等同受冶开的记莂,传承临济宗的法脉。之后,应慈协助月霞创办华严大学,并随至常熟续办。民国六年(1917),月霞临终之时,嘱咐应慈“善弘华严,莫做方丈”。此后,应慈四处奔波,始终未任住持。
1925年,应慈在常州创办清凉学院。后又续办于上海清凉下院、常州永庆寺、无锡龙华庵等地。应慈曾在上海出任《华严经疏钞》编印会理事长,校勘出版《华严经疏钞》。又曾在南京创办华严速成师范学院。他晚年安居于上海慈云寺(沉香阁),潜心著述。1965年,应慈在上海圆寂,世寿九十三岁。
应慈之后,继承其事业的是真禅。真禅(1916—1995),俗姓王,名鹤树,江苏东台人。1921年出家,1931年受具足戒。先后学习于:东台三昧寺启慧佛学院、上海佛学院、上海圆明讲堂楞严专宗学院、南京中国华严速成师范学院。抗战期间,真禅曾在苏北参加抗日僧侣救护队。1951年,受应慈推荐,真禅入上海玉佛寺。1979年,真禅出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禅寺住持。1983年,出任上海佛学院院长。1988年,兼任静安古寺住持。1922年,兼任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住持。1993年,出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