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的远祖——马鸣、龙树、世亲
关于华严宗的祖师,有几种说法。最简略的一种是“华严五祖”:初祖杜顺(法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宋代净源在这“五祖”前面又加上了马鸣和龙树,构成了“华严七祖”:马鸣—龙树—杜顺(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凝然又做了进一步修订,提出了“华严十祖”: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亲—杜顺(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从杜顺到宗密,这五位祖师,都生活在我国的唐朝。马鸣、龙树、世亲,这三位祖师,是印度佛教史中的人物。而普贤和文殊这两位祖师,则是神话传说中的菩萨,可能史无其人。本节拟介绍三位印度的祖师。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先对普贤、文殊这两位菩萨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初祖普贤。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也译为“遍吉”。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表“理”,文殊菩萨表“智”,两者同为毗卢遮那佛的胁侍,三者合称为“华严三圣”。由于普贤菩萨表“理德”,所以他象征着佛法、法身。同时,他还表“行德”“定德”“所信”。普贤是菩萨行的典范,所以菩萨行也被称为“普贤行”。在李通玄的著作中,他借用《周易》的理论,把普贤比为“长子”。
二祖文殊。也译为“曼殊师利”“曼殊室利”,简称为“文殊”“曼殊”。意译为“妙吉祥”“妙首”“普首”等。文殊菩萨是“智”的化身,象征着佛智、菩提。同时,他还表“证德”“慧德”“能信”。在李通玄的著作中,他借用《周易》的理论,把文殊比为“小男”。
三祖马鸣。马鸣,亦译为“功胜”。古印度诗人、哲学家,大乘佛教的著名论师。在文学方面,他的作品有《佛所行赞》;在佛学方面,他的作品有《大乘庄严论经》《金刚针论》,据说还撰有《大乘起信论》。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古印度叫“马鸣”的论师可能不止一位。这位“三祖马鸣”,具体的生卒年难以考订。有经典记载说他活了几百岁,这种说法可能仅仅是传说而已。学术界的主流意见认为,“三祖马鸣”和迦腻色迦王生活在同一时代,也就是公元1—2世纪。
马鸣是中印度人,出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庭,原本并不信仰佛教。他之所以皈依佛教,是因为一位叫作“胁尊者”的法师。据说这位“胁尊者”修行刻苦,从未以胁沾地而卧——也就是说,从来不躺下睡觉。马鸣和胁尊者辩论,结果败下阵来。马鸣深感佩服,于是便拜胁尊者为师,皈依了佛教。
关于马鸣,还有一个传奇故事。试为读者诸君述之。
话说,古印度时代,北印度的一个王国进攻中印度的一个王国,可是他们只是将城池团团围住,困而不攻。中印度的国王便派使者前去询问:“你们干嘛要围困我们呢?如果有什么要求,就直接提出来好了。”
北印度国王说:“我们要三亿金,你们给钱的话,我就退兵。”
中印度国王很委屈:“我们国小民贫的,砸锅卖铁也凑不了那么多钱给你们啊!”
“呵呵。你们国家有两件宝贝。这两件宝贝就可以抵得上两亿金。剩下的一亿你们凑凑,这不就齐活了?”
中印度国王大为诧异:“啊?敝国哪里有这等宝贝?”
“呵呵。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国家有释迦牟尼佛留下的佛钵,还有一位辩才比丘,对吧?我说的就是这两件宝贝。”
“呃……这两件宝贝……请恕敝国不能奉上。”
辩才比丘听说了此事,便去劝说国王:“陛下,如果我留在这里的话,顶多只能教化一国的百姓。如果我去了他们国家,还可以教化他们的百姓,这样受益的人不是更多吗?陛下还是答应他们好了。既可以避免生灵涂炭,又可以给我机会教化他国,两全其美的事,陛下不用再犹豫了。”
中印度国王想想也对,不然的话,还有办法退兵吗?他就答应了辩才比丘,让他带上佛钵,跟北印度国王回国。
北印度国王回国,舆论哗然:“要说宝贝的话,这个佛钵抵得上一亿金,估计没啥疑问,可是那个和尚,怎么能和佛钵等价啊?”
国王想想也是,辩才比丘虽然名声很响,可是有没有真才实学呢?于是他想了个办法。
国王挑选了七匹好马,一连饿了五天。第六天,国王召集了很多人,有佛教法师,有外道法师,也有普通臣民,让他们一起去听辩才比丘说法。国王使了个小坏,他派人把七匹马拴在道场的柱子上,并且在它们面前摆好上等的草料,等待辩才说法。国王心里琢磨:“佛教说畜生也是有佛性的,如果辩才比丘真的辩才无碍,那么畜生也会忍住饥饿,听他说法;如果畜生低着头只顾吃的话,那么辩才比丘恐怕辩才一般。”
说法开始。辩才比丘登台,宣讲的是《佛遗教经》。人众皆被吸引,听得凝神静气,自不必说。国王偷眼看那七匹饿马,竟也是全神贯注,一动不动!说法结束。只见那七匹饿马齐声长嘶之后,居然潸然泪下!此情此景,直教人唏嘘不已。自此以后,辩才比丘就有了一个美称:马鸣菩萨。
马鸣和华严宗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华严宗以他为祖师,最大的原因可能是:马鸣是大乘佛教兴起时的重要论师,而托名马鸣的论著《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给了华严宗不小的影响。
关于马鸣,我们就说这么多;关于《大乘起信论》,我们说到中国佛教的时候再继续讲。
四祖龙树。龙树,亦作“龙猛”“龙胜”,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提过他的大名。龙树在佛教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关于他的故事,传说多于史实。比如,某些经典记载,他活了好几百岁。这在我们今天的读者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他的寿命可能的确很长,但也就是一百岁左右。传说他寿命几百岁,有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信徒对他非常崇敬,所以神化了他的事迹;一种可能是,古印度人不重视历史,对时间的记载不甚准确;还有一种可能是,历史上有过不止一位叫作“龙树”的论师。抛开这些传说不谈,我们在下文的叙述中,力求呈现出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龙树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皈依佛教之前、皈依佛教之后、晚年。
龙树生活的年代,大约为公元3世纪。他是南印度人,婆罗门种姓。龙树自幼聪慧,从小就能诵读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并且能理解意思。稍长之后,他又学习了其他各门学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年轻时,他就已经是著名的婆罗门教学者。不过龙树年少轻狂之时,血气方刚,不知收敛,反而以纵情享乐作为人生追求。他曾经和他的三个小伙伴学习隐身术,学成之后,四个青年使用隐身术潜入王宫,试图侵犯宫中女眷。悲剧的是,由于龙树的小伙伴们学艺不精,或者国王有所防范,这一伙人行迹败露,三个小伙伴都被国王杀死,只有龙树一个人侥幸逃脱。这件事可能给龙树很大的影响,之后他便皈依了佛教。
龙树菩萨
龙树皈依佛教之后,一开始接触的,可能是小乘经典,他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精义。为了追求新知,他又去了北印度的“雪山”学习大乘佛教。所谓的“雪山”,可能是今天的喜马拉雅山或者兴都库什山。在雪山之中,龙树掌握了各类大乘经典,欣欣然,有所得。其后的故事,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有所提及,他周游列国,一边寻求新经,一边与人论战。之后,他遇见了“大龙”。“大龙”带龙树去了“龙宫”,在那里,龙树阅读了包括《华严经》在内的大批佛经。掌握了龙宫经典之后,龙树又回到了南印度。那时,南印度的国王信奉婆罗门教,攻击佛教。龙树前去教化,使国王改变了信仰。此后,龙树创立了“中观学派”,影响力与日俱增。国王也花费九亿金钱,为龙树建造了一座五层伽蓝,堪称“豪宅”。据说,法显法师和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这座“豪宅”的遗迹犹在。
龙树的晚年颇为不幸,可能死于自杀,具体原因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由于龙树的影响,南印度的国王大力弘扬大乘佛教,并给龙树提供了极为丰厚的供养。这引来了小乘佛教、婆罗门教信众的嫉恨。终于,龙树迫于某“小乘法师”的压力,被逼自尽。
说法二:话说,南印度的国王皈依了龙树,龙树就给了国王一种“神药”,服食之后,两人都可以长生不老。这一来,王子不干了:“龙树你这不坑爹么?你俩长生不老,啥时候轮到我做国王?”王后见状,便煽动王子去找龙树:“他不是菩萨么?不是有慈悲心么?不是什么都可以施舍给别人么?你就去让他把头施舍给你啊!”王子一听:“真是我亲妈啊!高!实在是高!”颠颠地就去找龙树商量了。龙树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好抹了脖子。龙树死后,老国王忧郁成疾,不久之后也就追随龙树去了。
这个传说中所谓的“长生不老药”,未必可信,最多是一些延年益寿的药材。人活百岁,终有一死。王子似乎也犯不着去直接逼死龙树。但是,这个传说暗示我们:可能龙树在其晚年,被卷入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漩涡,这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总的来说,这两种说法都有可能。不过也另有一种可能:这两种说法都符合历史的真实。由于龙树及其学派的发展,引发了各方势力的不安。面对来自宗教界和世俗界的各种压力,龙树迫不得已,只能选择自尽。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宫廷斗争和宗派斗争,都非常激烈,可能稍有不慎便会身首异处。大乘佛教的论师,为了弘扬本宗,必须依傍政治力量;但是一旦与政治有所纠葛,便不免涉入世俗利益的角逐。这导致了一个不幸的局面:要实现超越性的理想,必须借助世俗的力量;一旦攀附于世俗的力量,理想就会溺于各种利益之中,半途而夭。
龙树的作品很多,主要有:《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中论》等。其中与《华严宗》有关的是《十住毗婆沙论》,该论是用来注释《华严十住经》(后来译作《十地经》)的。
从龙树的生平与著作来看,华严宗以之为祖师,可能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在传说中,《华严经》是他从龙宫取到人间的;第二,他的著作《十住毗婆沙论》,是对华严经典的重要诠释之一。
五祖世亲。世亲,亦作“天亲”,生活年代大约是公元4世纪、5世纪。世亲,和他的哥哥无著,同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
据经典记载,在古印度北部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有兄弟三人。老大叫无著,老二叫世亲,老三叫比邻持跋婆。兄弟三人都在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出家。老大无著学习了小乘佛教的教义之后,仍然不满足,就使用神通,到了兜率天,向弥勒菩萨学习了大乘佛教。由此,弥勒把瑜伽行派的教义传授给了无著。无著的老师弥勒,究竟是兜率天中的菩萨?还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个问题颇多争论。很多现代学者认为:这位弥勒,可能并不是兜率天中的菩萨,而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可能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而不肯轻信无著真的去了兜率天。无著的主要著作有:《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金刚般若经论》《顺中论》《大乘庄严经论》。其中,《摄大乘论》传播到中国之后,形成了摄论学派,对华严宗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
老二世亲和老大无著一样,也在说一切有部学习。他不仅精通了有部学说,而且还掌握了小乘“十八部”的所有精义。可是,他唯独不信大乘学说,认为“大乘非佛”。老大无著改宗大乘之后,看到老二攻击大乘,心里不安。于是,他谎称自己病重,派人把弟弟叫到了自己身边。
两人见面之后,无著说:“老二,其实呢,哥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哥病的不是身,是心呐!哎,一说起这事,眼泪哗哗地……”遂掩面做流泪状。
世亲一听,“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觉得哥病得挺厉害”,“哥你这是咋地了?谁得罪你了啊?”
世亲菩萨
“不就是你小子么?你看看,你要是不信大乘佛教,也就算了,何必再攻击诽谤呢?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你现在造下恶业,长此以往,下辈子还指望能入善道啊?”
“……”
可能是老大动之以情,或者是晓之以理,总之,两人会谈的结果是:世亲最终皈依了大乘佛教。我们猜想,精通“十八部”教义的世亲肯定不会被简单的一两句话说服的,兄弟之间可能有过长时间的交流,也许其间也发生过一些意外,不过世亲转变信仰的具体过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世亲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阿毗达磨俱舍论》《大乘庄严经论释》《金刚经论释》《唯识三十论颂》《二十唯识论》《大乘成业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释》《辨中边论》《十地经论》。
其中,《摄大乘论释》是世亲为其兄长无著《摄大乘论》所作的注释。《十地经论》是对《华严经·十地品》的论释。《十地经论》在北魏时,由菩提流支等译为汉文,它是南北朝时期,“地论学派”所依据的根本经典。
总之,世亲的作品对中国佛教影响很大。真谛将其作品译为汉语之后,形成了摄论学和俱舍学;菩提流支翻译了《十地经论》之后,形成了地论师。地论师又分南道和北道,南道的基本观点被后来的华严宗学者吸取,从而对华严宗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无著、世亲兄弟,同为瑜伽行派的创始人。无著对中国华严学的影响较小,世亲则因其著作《十地经论》被华严宗奉为祖师。
综上所述,“华严十祖”之中,前五位是印度祖师。普贤、文殊两位菩萨可能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马鸣、龙树、世亲三位则通过其论著(或托名论著),给中国华严宗很大影响,可谓华严宗的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