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宗密的思想
和四祖澄观一样,五祖宗密的华严思想,主要是对前辈的继承,鲜有创新性的内容。概括地说,宗密华严思想的特色是:强调“心”的地位,借用“心”这一概念,把“理”、“事”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诠释“四法界”。
宗密既是禅宗祖师,又是华严宗祖师,他的理论也兼具二宗的特色。禅宗、华严宗的思想都受到《大乘起信论》之“一心开二门”的影响,所以,二宗的理论也就有了融合的可能性。在宗密的理论中,“知即是心”。也就是说,他把“心”定义为“知”,那么,“知”又是什么呢?
宗密认为,一方面,“知”是“空寂”,即没有任何规定性,非有非无。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等同于“般若”。
另一方面,“知”是“灵明”,又叫“自然常知”。从“圣”的意义上说,包括了“佛理”和“佛智”;从“凡”的意义上说,是众生情识之所依。
“空寂”“灵明”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真性”或“灵性”。它有“不变”的一面,因为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和本体。它也有“变”的一面,或者叫“随缘”的一面,因为它既可以导致生死轮回,又可以导致涅槃寂静。
总的来说,“心”包含了“不变”和“随缘”,这和《大乘起信论》是同样的思路。宗密的创新在于:他把“心”和“四法界”联系在一起论述。他认为,“四法界”是“一心”的展开。他借用澄观的话来说:“具备万事万物的,就是一心,心包含了万事万物,也能呈现出四种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四法界说”的系统提出,是澄观的贡献。宗密的贡献则在于:他指出“四法界”统一于“一心”。他又把“一心”叫作“一真法界”。
如果说,华严宗的理论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宗密的“一真法界”就是给大厦封顶的最后一块砖。到宗密为止,华严宗的理论被系统化整理完毕,此后几乎没有任何创新性的发展。宗密的“一真法界”也构建了一座桥梁,使华严宗和禅宗得以衔接。禅宗的理论强调的是,认识“本觉真心”;华严宗的理论则主张,“一心”含摄四种法界,理事圆融,事事圆融。宗密正是利用“心”这个概念,把两个宗派融通在了一起。
圭峰宗密的判教思想也独具特色。
圭峰宗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禅宗各派按层次高低分为三宗;把佛教经论按层次高低分为三教。然后,以三宗对三教,加以会通。
禅宗三宗是:
(1)息妄修心宗。包括神秀的北宗等。主张众生皆有佛性,因为无明覆盖故有轮回,所以要通过观心,来息灭妄念。
(2)泯绝无寄宗。包括石头希迁、牛头慧融等派别。主张一切诸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涅槃也是空寂,故而无佛可做。主张通过体悟“本来无事”,来达到解脱。
(3)直显心性宗。包括菏泽系、马祖系。主张佛性之体空寂,但是又有知的妙用。如果体认到世界本空,领悟到对应于空寂的“无念知见”,就可以成佛。
与“三宗”相对应,“三教”是:
(1)密意依性说相教。包括人天因果教、小乘、大乘之法相教。息妄修心宗与之对应。
(2)密意破相显性教。根据《般若经》《中论》发展出来的大乘中观派、中国佛教的三论宗。泯绝无寄宗与之对应。
(3)显示真心即性教。根据《华严经》《密严经》《圆觉经》《大佛顶首楞严经》《胜鬘经》《法华经》《大涅槃经》《宝性论》《佛性论》《大乘起信论》等经典发展出来的佛教宗派。包括华严宗、天台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妄想覆盖,所以轮回生死。如果体悟自性,断除妄想,即可解脱。直显心性宗与之对应。
宗密会通“三宗”“三教”的方法是:用“三教”的教理,来印证“三宗”。同时,他试图在最高层次上,把菏泽宗与华严宗相融通。也就是说,在宗密看来,华严宗是“教”的顶峰,超越并且涵盖了其他各派学说;荷泽宗是“禅”的顶峰,是禅宗的正统与极致。华严宗与菏泽宗的融合,也被称为“华严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