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与“宋代华严四大家”
《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亦称《华严一乘教分记》《华严教分记》《一乘教分记》《五教分记》《华严五教章》。唐代法藏的作品。这部著作主要论述了华严宗“五教十宗”的判教理论及教义。关于它的注疏有:道亭的《义苑疏》、观复的《析薪记》(已佚)、宗豫的《易简记》、师会的《焚薪记》和《复古记》、希迪的《集成记》,等等。
所谓“宋代华严四大家”,是指:道亭、师会、观复、希迪。他们都对《五教章》有所注释。他们之间的论战,也是围绕《五教章》展开的。下面,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四大家”,然后再来看看,他们究竟争论了些什么。
道亭,曾在北宋神宗时期,住霅溪(今浙江吴兴)的普静寺。其他事迹不详。
道亭对《五教章》的注释名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简称《义苑疏》)。道亭在书中认为,自己是第一个为《五教章》作注释的人。道亭继承法藏的思想,把华严宗的教义概括为“海印三昧”。但是,他对华严宗的理解,却表现出一些禅宗的色彩,与宗密的思想颇为接近。由此看来,道亭的思想虽然渊源于法藏,但是继承自宗密。
在《义苑疏》中,道亭花费了很多笔墨,试图辨析华严宗与天台宗、禅宗的关系。他一方面认为,华严宗优于天台宗;另一方面认为,华严宗也和禅宗有所不同。虽然华严宗和禅宗都主张“绝言”,但华严宗强调的是,“绝言”是“理”的特质;禅宗强调的则是,“绝言”是一种方法。
《义苑疏》主要依据澄观、宗密的思想来诠释《五教章》,而非依据智俨、法藏,所以,它诠释出的思想,未必符合法藏的本义。这一点,在他的后继者中,引发了一些争论。
师会(1102—1166),字可堂,净源的三传弟子。绍兴年间,住持杭州慧因寺。师会的著作主要有三部。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简称《复古记》)。据说,师会很重视法藏的《五教章》,但是由于注解工作困难,他直到六十五岁时才开始动笔。可惜著作尚未完工,师会即离开人世。临终之时,师会把剩下的部分托付给了他的弟子善熹。这部著作不同于道亭的《义苑疏》,它主要依据智俨、法藏(而非澄观、宗密)的思想,对《五教章》加以注解。
《华严一乘教义章焚薪》(简称《焚薪》)。师会的弟子观复著有《华严一乘教义章析薪》(简称《析薪》),师会读后,对其观点很不认同,所以他自著《焚薪》一书,对观复的《析薪》严厉批驳。
《同教策》,又称《华严同教一乘策》《同教问答》。师会以《五教章》教导门下学僧,他本人非常重视《五教章》提出的“同教”与“别教”,所以,他以“同教”为题,让学僧谈自己的理解,由他来做评判。《同教策》就是师会与其门下弟子的问答。在这部作品中,宗豫的《易简记》是一个批判的标靶。
观复,号笑庵,先后求学于宗豫、师会。虽然他也是师会的弟子,但是他和师会的观点截然相反。他的主要著作有:《圆觉经钞辨疑误》《华严疏钞会解记》《金刚别记》《遗教经论记》《同教一义》《析薪》。
希迪,号“武林沙门”,也是师会的弟子。嘉定十一年(1218),希迪著《五教章集成记》,对《五教章》的研究成果做了总结。他另有作品:《注一乘同教策》,是对师会《同教策》的注解;《评复古记》(又名《扶焚薪》),是对观复《析薪》的批判。
“四大家”(主要是师会、观复、希迪)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所谓“同教”与“别教”。唐代法藏在其《五教章》中提出:“一乘”有两种,一是“别教一乘”,一是“同教一乘”。简而言之,“别教一乘”指的是华严宗的理论,“同教一乘”指的是天台宗的理论。师会及其弟子争论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同教”、“别教”。师会及其弟子分为两方,一方是师会和善熹、希迪,一方是观复。
善熹代表师会方面发言认为:“同教”指的是除《华严经》以外的所有的经典,包括《法华经》,但不限于《法华经》。这种主张,把《华严经》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的经典,即使是《法华经》,也不配与《华严经》比肩。《华严经》是“本”,其他经典都是“末”。在善熹等看来,所谓“别教”,就经典而言是《华严经》,就理论而言是华严宗。
观复继承了《易简记》的理论,持不同观点。观复认为:“同教”和“别教”虽然不同,但是在“同为一乘”这一点上,两者是一样的,没有必要过分厚此薄彼。相对而言,在观复的理想中,《法华经》的地位较高,《华严经》的地位也并非独尊。
总的来说,“同教”“别教”的讨论,是一个判教问题。师会及善熹、希迪,认为《华严经》、华严宗至高无上,充满了自我优越感。观复虽然也认同于华严,但同时也倾心于天台宗与《法华经》。两相比较,观复就显得比较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