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华严宗与净土宗的关系
净土宗,亦称“念佛宗”“莲宗”“莲门”“净宗”等。实际创立人是唐代善导。因其专修死后往生净土的法门,故名。依据的主要经典是“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世亲著《往生论》。净土,是与现实的世俗世界相对立的佛国世界。一佛一净土,佛无量,所以净土也无量。影响较大的“净土说”有三种: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阿閦佛的东方妙喜净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净土”出现最晚,它吸收了之前的各种净土思想,自认为自己是“最幸福、最安乐、最简便、最保险”的往生处所。
传入中国的净土信仰,主要是弥勒净土信仰、弥陀净土信仰。东晋的慧远倡导弥陀信仰,后世将他奉为净土宗初祖。南北朝时期,净土信仰的主流变为弥勒信仰。北魏的昙鸾著《往生论注》,把弥陀信仰改造为中国的净土学说,为后世的净土宗奠定了理论基础。唐代的道绰继承了昙鸾的学说,并有所发展。道绰的弟子善道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往生礼赞偈》《观念法门》《法华赞》《般舟赞》等,以“称名念佛”为主,建立了完备的净土宗教义和仪轨。善导还在长安光明寺传教,由此形成了净土宗。善导之后,弘扬净土的名僧有:慧日、承远、法照、少康、怀感等。由于简单易行,所以净土宗在中唐之后广泛流行。
净土宗的教义认为,在“末法时期”,不管是大乘小乘,是禅是教,是显是密,如果凭自力修行,都是“难行道”,难以成佛。只有通过念佛,凭借佛力,往生弥陀净土,才是“易行道”。净土宗的内部又分为三个理论流派。(1)慧远流。强调“观想念佛”。这是重“解悟”的流派。该派主张,先用观想的方法静心,从而“入三昧”,入三昧之后就可以见到佛界,之后便可以往生净土。这种方法,是在入定之后,通过观想、悟解来见佛,所以还是属于自力修行。(2)善导流。认为弥陀净土是真实净土。人人可以往生。主张“称名念佛”。认为无需解悟,只要念佛名号,就可以凭借佛力,往生净土。这是面向大众的简便易行的法门。(3)慈愍流。主张禅净双修、戒净并行、教禅一致。这一派别,是以法相宗为依据,融合教、禅、净、戒的综合派。总的来说,慧远流可以看成是“高级班”,适合理解能力较强的人;慈愍流、善导流则类似于“中级班”、“初级班”。不过实际上,净土宗的主流还是善导一系。
宋代倡导“贤净合一”的代表人物有省常、义和(贤,指贤首宗,即华严宗)。
省常(959—1020),俗姓颜,字造微,钱塘人。七岁离家入寺,十五岁落发,师从圆明志兴,十七岁受具足戒。雍熙年间(984—987),省常在信众中传播文殊信仰。淳化年间(990—994),省常住杭州南昭庆寺。他联络僧俗各界人士,组织佛教团体,并根据《华严经·净行品》,将之命名为“净行社”。加入这个社团的僧人有千余名,士大夫有一百多人。净行社发展初期,省常印了一千多份《净行品》,组织信众四处散发。随着社会影响的扩大,加入净行社的士大夫越来越多。从这些士大夫为净行社撰写的文章中,我们能感受到省常对《华严经》的虔诚信仰。据说,在做社团宣传的时候,省常先“刺血和墨”,然后用血墨抄写《华严经·净行品》,再把抄好的经文印成小册子,散发给大众。
虽然是净土宗的祖师,但是省常也注重对《净行品》的信仰。《净行品》主要讨论菩萨在家修行、出家修行的各方面内容,更加强调孝敬父母,所以僧俗咸宜。省常“贤净合一”的思想,有几个特点。第一,省常既推崇“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又推崇“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崇拜的主尊,则是毗卢遮那佛。第二,省常号召信众像观世音、大势至一样利益众生;也主张依据《华严经》的精神,勤修“十波罗蜜”,亲近善知识。第三,省常既像传统净土宗一样,鼓励信众“往生极乐”;又像华严宗人一样,追求“顿入法界”。
义和,号圆澄,又称“圆证大师”。曾住平江(今江苏吴县)能仁寺、杭州慧因寺。作为华严宗僧人,义和注重对华严经典的搜集、整理、传播。绍兴十五年(1145),他奏请把华严宗典籍编入大藏经。绍兴十九年(1149),他刊刻了《法藏和尚传》。此外,他还把从高丽搜集来的智俨、法藏的著作加以整理,印刷流通。他的代表作是《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简称《无尽灯记》,已佚)。我们可以通过该著作的序文,了解到义和“贤净合一”思想的大概。
义和认为,《华严经》和华严宗的思想里,也有念佛法门,只不过长期无人关注与弘扬。有感于此,义和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华严思想中的念佛法门整理出来。不过,义和的目的,并不是借华严学说来诠释净土思想,而是要发挥华严学中的“华严圆融念佛法门”。义和指出,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有三种念佛法门。由于原书已佚,所以我们不知道他具体何指。他还试图把华严宗“圆融无碍、相即相入”的境界与净土信仰联系起来。他认为,通过修行华严念佛法门,可以即刻成佛,不用等到死后再去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更加简便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