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的独秀:菏泽系、青原系、南岳系
神会(684—758),俗姓高,襄阳人。神会先投入北宗神秀的门下,学法三年;后又改投慧能门下,学习南宗禅法。唐先天二年(713),慧能去世,其时神会年仅三十岁。故而,有的经典也称他作“神会小僧”。根据相关经典的记载,慧能临死之时,其他的弟子都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唯有神会表现出一副淡定的样子,慧能因此对他青睐有加。
唐开元八年(720),神会北上至南阳(今河南南阳),在此广交士大夫,宣传南宗的顿悟思想,时人称之为“南阳和尚”。开元二十年(732),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东)与北宗僧人辩论,提出:慧能是弘忍之后的六祖,南宗才是禅宗的正统。唐天宝四年(745),神会入住洛阳的菏泽寺,因此他又被称为“菏泽大师”、“菏泽神会”。在神会入住菏泽寺的前后,他不遗余力地向信众宣传南宗的禅法,此举招来了北宗信徒的嫉恨。根据宗密的记载,神会曾受到北宗信徒的陷害,三次命悬一线,几乎丧生。由于南、北两宗的矛盾不断激化,神会又被人弹劾“聚众作乱”,被审问之后,一贬再贬,先后被遣送到四个地方。其时,神会已达71岁高龄。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军不堪一击,节节败退。为了保证军需供给,朝廷迫不得已,下令通过“度僧”来增加财政收入,以救燃眉。在这种情况下,神会也因其德高望重,受到邀请,主持“度僧”。所谓“度僧”,说得通俗些,就是把“出家许可证”当作商品来售卖。简言之:“想要出家吗?请交钱领证。”这样一来,对朝廷来说,财政收入得以增加;对民众来说,出家手续更加便捷。许多人或为追求信仰,或为逃避徭役,选择了“购证出家”。由于神会在“度僧筹款”的活动中是积极分子和先进个人,所以,朝廷没有计较他“聚众作乱”的历史遗留问题,反而对他大加褒奖。有了朝廷的支持,南宗也迅速壮大势力。终于,在神会死后,朝廷正式承认:神会是禅宗七祖,慧能是禅宗六祖。至于北宗,就从此一蹶不振了。
神会的法系被称为“菏泽宗”。虽然菏泽宗对后世的影响不大,但是,华严五祖宗密就是出自这一系统。宗密的禅宗传承是:菏泽神会—磁州智如—益州南印(唯忠)—遂州道圆—圭峰宗密。也就是说,圭峰宗密是菏泽神会的四传弟子。
菏泽神会是“朝廷认证”的禅宗七祖,然而,菏泽宗却没能因此而发扬光大。在后世的禅宗传法世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慧能的另两位弟子:青原行思、南岳怀让。
青原行思(?—741),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年出家,后到曹溪追随慧能。学成之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青原山传法。在传法时,行思尝试使用“所问非所答”的方式。公元741年,行思去世。行思的主要弟子是石头希迁。到唐末五代时,石头希迁的法系中,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南岳怀让(677—744)。怀让本来学习戒律,后来觉得,所学并非究竟,便四处云游,最后来到了曹溪。怀让在慧能门下修习了十二年。离开慧能之后,怀让到南岳衡山传法。他著名的弟子有马祖道一。在马祖道一的法系中,后世形成了临济宗、沩仰宗。
总之,慧能去世之后,南宗的思想由神会等弟子传播到京城,其他的弟子传播到全国各地。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在今天江西、湖南一带传法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的两个法系。青原行思传石头希迁,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此后,禅宗的发展势同燎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
禅宗系统借鉴华严宗的理论,是从石头希迁开始的。
石头希迁(700—790),他的师承是:六祖慧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希迁,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人,后住南岳衡山。因为他曾在大石头上结庵修行,所以被称为“石头和尚”。希迁自幼聪颖,且从小就有出家的志向。由于他和慧能同处广东,所以他一开始去拜见了慧能,并在慧能门下出家。慧能去世之时,希迁年龄还小,之后他便投奔了慧能的弟子青原行思,继续学习。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希迁去世。希迁的主要著作是《参同契》。其中,石头希迁阐述了理事圆融、物我一体的思想。这篇文章,是禅宗全面吸收华严学说的代表作;同时,也体现了华严宗对禅宗的影响。
《参同契》主要讨论的是真如与万法、理与事、本与末、物与我的关系。这篇文章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真如佛性(理),它清净无瑕,无形无象,无苦无乐。它显示出来的世间万象(事),是受到染污的,形态各异的,有苦有乐的。理、事之间,事、事之间,是相互圆融的,相互会通的。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到事与事的不同。它们有黑白分明的一面,各有各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另一方面,要认清理与事的关系。理表现为事,事背后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