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教义:法界缘起

一、核心教义:法界缘起

既然您选择了这本书,那么,想必您对佛教比较熟悉,至少说,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是,如果我问您,佛教最基础的理论是什么?恐怕您未必知晓。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一个故事开始吧。

佛陀有“十大弟子”,其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遇见佛陀之前,是外道的信徒。有一天,他在街上听见一个出家人在念一首偈子:“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到这个偈子之后,欣喜若狂。他觉得这个偈子阐释的道理,是他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的,但是又能解决他的一切疑问。他便问那个出家人,这个偈子是谁教给他的。不用说,这个偈子就是佛陀教的。于是,舍利弗叫上他的朋友目犍连,两个人一起去拜见佛陀。一见之后,二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当下就皈依了佛教。后来,目犍连被誉为“神通第一”,他和舍利弗一起,成了佛陀传法的左膀右臂。

这个偈子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用白话翻译一下: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大沙门)常常这么教导我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如果某事物(现象)的“因缘”不存在,那么这个事物(现象)也不存在。

在这个偈子中,“法”,泛指一切存在,即一切现象、一切事物。那么,“因缘”又是什么意思呢?

佛陀入灭

用今天的语言说,“因缘”,就是事物存在的条件、关系。其中,“因”,是指对事物存在起根本作用、内在作用的条件;“缘”,是指对事物存在起辅助作用、外在作用的条件。换言之,力强为“因”,力弱为“缘”。实质上,“因”“缘”都是“缘”,只是作用大小有区别而已。

在偈子中,“因缘生”和“缘生”是一个意思,“缘生”,又叫作“缘起”。那个偈子,叫作“缘起偈”,表达的就是佛教的“缘起论”。总的来说,所谓“缘起论”,就是说,所有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也是彼此联系的。

佛教有个比喻来表达“缘起”的观点。设想一下,有三根芦苇,它们互相支撑,这样就可以站住。如果拿走了一根,那么剩下的两根就随之倒下。因缘所生法,也是一样。有因缘在,它才能成立,才能呈现,如果因缘没有了,那么它也就不存在了。

缘起法则,是佛教全部教义的理论基石;也就是说,佛教的所有思想,都是在“缘起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缘起论,就是佛教的最基础理论。

而“缘起偈”,则是总摄佛教基本教义“缘起论”的偈子。它也叫作“法身偈”、“法身舍利偈”。还有几个不同版本。《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诸法从缘生,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造塔功德经》记载:“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据说,印度各地在建塔、建像时,都会在塔基或者佛像内安置这个偈子。这个偈子叫“法身偈”,就是说,如果理解了这个偈子的意思,就如同见到了佛陀。

可能有读者会说:“听起来好像很普通啊!一切存在都是有条件的,一切存在都是彼此联系的。这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想出来啊!佛教最基础的理论,就是这么简单吗?”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回到古印度。在我们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之后,自然就理解它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了。

在佛教诞生之前,古印度的主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有三大原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意思是说,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天神所授,婆罗门是社会的最高等级,他们通过祭祀和天神沟通。相应地,社会大众也被分成四个等级,从尊贵到卑贱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到了佛陀时代,婆罗门教受到众多思潮的冲击,婆罗门阶层也被下级阶层挑战。当时社会上思潮杂多,按照佛教的记载,除了佛教之外,还有“九十六种”思想学说。这些思想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质疑婆罗门教的三大原则。

可是,这些思潮也各具特色。有的说一切都无因无果,有的对一切都不置可否;有的主张自残苦行,有的号召及时行乐。总而言之,每一个教派,都有自己的标志性理论。那么,佛教以何为标志呢?就是“缘起论”。虽然我们今天会误以为这个论点无甚新奇之处,但是在当时,这个观点却是独树一帜、振聋发聩的。

在佛教发展的早期阶段,缘起论主要用来解释人生。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学者开始试着用缘起论来解释世界,解释宇宙。也就是说,后来的学者已经不满足于“人生是怎么样的”,他们还想去关心“宇宙是怎么样的”。所以缘起论有了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各个宗派的思想分化、理论分歧,都是缘于对“缘起论”的理解和阐释不同。

在华严宗看来,各派的教义,可以归结为不同的缘起理论。比如有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等等。而华严宗坚持的则是“法界缘起”。

那么,什么是“法界缘起”呢?我们先来说什么是“法界”。

在佛教中,“法”,是一个含义宽泛的词。

大家可能都知道,“佛法”中的“法”,就是教义、理论的意思。但是,很多时候,“法”却不是这个意思。“法”,常常是一个泛指,包括一切的存在,一切的事物和现象。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管是现存的,还是非现存的;不管是现在的、过去的,还是未来的。总之,只要是认识、思维的对象,就叫作“法”。换言之,只要你能想到的东西,不管是不是“真实存在”,它都叫作“法”。

按照佛教经典的解释,“法”的意思是“轨持”。“轨”,意思是“轨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规范、规律,人可以认识的对象。“持”,意思是“任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质的规定性。

联系起来说,“法”,就是能用认识器官(包括大脑)捕捉、把握的一切对象。这样看来,“法”的范围无边无际。

“界”,音“介”,从“田”。从字形我们可以猜测出,它的本义应该与“田”有关。在古汉语中,它的本义是:田边、田畔。后来引申出若干个意思:边境、边限、界线、分界;进一步引申的意思有:地域、范围、类别、种类。

佛教把事物分成各种“类别”“种类”,所根据的是它本身的“属性”“原因”。所以,在佛教中,“界”又有了“原因”“体性”的意思。

说完了“法”的意思、“界”的意思,我们再来看看华严宗是怎样理解“法界”的。

华严宗思想的一个特点,是把世界区分为“事”(现象世界)和“理”(本体世界)。从哲学的角度看,华严宗思想的主要任务,就是论证“事”和“理”是统一的。相应的,“法界”一词,华严宗有两个层面的理解。

一是从“事”的角度理解。在此层面上,“法”指世间万物,“界”则指分界、类别。世间万物,各有本性,类别不一,所以叫作“法界”。也就是说,“法界”就是指各类事物,丰富多彩的现象世界。

二是从“理”的角度理解。在此层面上,“法”指抽象的理,“界”则指原因、体性。“法界”指的是本体,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在,或者说是“绝对不变的永恒真理”,它是现象的本源和本质。这个意义上的“法界”,和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佛教概念同体而异名。

如果我们使用今天大众哲学的术语,那么这两种含义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

不过,华严宗在使用“法界”一词时,有时候又同时包括了这两层含义。也就是说,有时候华严宗所谓的“法界”,兼容理、事,总括本体、现象。在此意义上,“法界”就是宇宙万有,包括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

说完了“缘起”和“法界”,最后我们来看“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又称为“法界无尽缘起”、“无尽缘起”。这里所谓的“法界”,更加强调“理”层面的含义,也就是“绝对不变的永恒真理”,华严宗把它叫作“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法界缘起”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清净心”“随缘”生起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心”统摄万有,万有为“心”所变。离开了“心”,就什么也不存在了。

其次,由“心”生起的一切现象,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它们的关系是“圆融无碍”、“重重无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即是我,我即是你。

“法界缘起”的理论,协调了各个宗派之间的关系;把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差别都一笔勾销,展现出一个“圆融自在”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