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大高僧”与华严学
所谓“明代四大高僧”,指的是:云栖袾宏(1535—1615)、紫柏真可(1543—1603)、憨山德清(1546—1623)、蕅益智旭(1599—1655)。
云栖袾宏,俗姓沈,别号莲池,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学儒,以孝行著称。后因数年之内,连遭父母去世、亡妻丧子的不幸,遂看破红尘,投身空门,时年三十二岁。受具足戒之后,云游四方,遍参名师。曾入京师,拜访华严宗遍融法师、禅宗笑岩德宝。隆庆五年(1571),袾宏居杭州云栖寺,故世称云栖袾宏。
云栖袾宏弟子不下数千人,居士多于僧侣,且多为知名之士。在思想上,袾宏主张禅、教、净合一。袾宏对禅宗、华严宗都有很深造诣,常常借华严学来阐发禅理。当时,禅宗的公案语录泛滥,棒喝机锋乱用,云栖袾宏对此深恶痛绝。他主张各宗派应融合统一,并以净土为归趣,所以他也号召持名念佛。同时,他很重视具体的宗教实践,提倡戒杀放生。
云栖袾宏推崇净土,重视忏仪法事、灵异事迹,而他对《华严经》、华严宗理论的运用,也是与此相关的。袾宏曾辑录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略记》一卷,叙述了古印度、中国佛教史上,奉持《华严经》而出现的各种神异事迹,向社会大众宣传了《华严经》的神秘功能。而在《阿弥陀经疏钞》中,他结合法藏的判教理论,认为《阿弥陀经》是顿教,并兼通终教和圆教。
紫柏真可,俗姓沈,字达观,号紫柏老人,苏州吴江人。十七岁出家于虎丘,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入庐山,学习法相学。万历三年(1573),真可拜访遍融禅师,依止九年。后又与憨山德清相会,结为至交。紫柏真可相貌魁梧,性格豪迈,关心国事,因此也招到了一些人的嫉恨。万历三十一年(1603),真可受诬告下狱,后死于狱中。紫柏真可一生没有专一的师承,思想上主张禅教融合、三教融合。
紫柏真可赞赏抄写《华严经》积累功德的行为,他认为抄写经书的行为,有助于个人解脱。在华严宗的理论中,真可很欣赏“四法界说”,他认为,“四法界说”就是《华严经》的总纲。在“四法界”中,最重要的是“事事无碍法界”。真可强调,要把事事无碍落实于实践,做到“拈来便用”。他认为,事法界是“一念已生”,理法界是“一念不生”。未生不碍已生,已生不碍未生,就是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则是“拈来便用”。
憨山德清,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安徽全椒人。年少时,受母亲影响,信仰佛教。十二岁时,跟随报恩寺西林永宁法师学习佛教经论,兼学儒学。十九岁时,跟随摄山栖霞寺云谷法会学禅。从无极明信受具足戒,听他讲《华严玄谈》。二十六岁起,四处游历。万历元年(1573),德清游五台山,见憨山秀丽,便以“憨山”为号。万历十一年(1583),德清到青岛崂山安居,并得到皇太后的赏赐。万历二十三年(1595),神宗不满太后为佛事耗费巨资,迁怒于德清,将其逮捕下狱。后又以“私修寺庙”为罪名,将其充军广东雷州。万历三十四年(1606),德清获得赦免。之后,他辗转于各地,终老于曹溪。憨山德清在华严学方面的著作有:《华严经纲要》八十卷。
憨山德清
蕅益智旭,俗姓钟,号八不道人,江苏吴县人。净土宗第九祖。少年习儒,曾著《辟佛论》。十七岁时,受到云栖袾宏著作的影响,开始信仰佛教。二十四岁时,从德清弟子雪岭出家。智旭起初决心弘传律学,后又修习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各宗派。
明代四大高僧的共同主张是禅教融合。袾宏、真可、德清都有关于《华严经》、华严宗的著作,智旭教理上倾向天台,但理论倾向也是强调各宗派的融会贯通。在思想上,智旭是前三位高僧的继承人,也是明代佛教的总结性人物。强调禅教一致,模糊宗派界限,也正是明代佛教的宏观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