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主题小说
中国国内学界谈论“成长小说”的文章与专著非常之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在谈“成长主题小说”,而非“成长小说”。
我们认为,“成长主题小说”与“成长小说”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虽然在一般意义上,两者也可以通用,即“成长小说”也即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然而,正如我们在前文谈到的,“成长小说”这一自18世纪歌德时代提出以来,特别地就指那一类与“摆脱愚昧”和“塑造人格”等理想联系起来的小说,不仅在内容上难以容纳“成长”一词在以后的时代更丰富的内涵,其在形式上所强调的人物的成长动态的过程,线性发展的故事情节也无法概括一大部分具有现代和后现代风格的小说作品。与“成长小说”相比,“成长主题小说”所指要更为宽泛。
在这一点,我们赞同张国龙教授在《成长小说概论》中提出的观点:“成长小说是以书写“成长主题”为主旨的一种独特的小说样式,但并非涉及成长主题的小说样式都可以划归成长小说之体。但凡涉及成长话题的小说样式,可以成长主题小说命名;而只有符合成长小说基本美学规范的成长主题小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25)同时,张教授在题材方面也对“成长主题”进行了延伸。他说:“成长蕴藉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意义、心理学指涉的成长,预示着成长者性意识的觉醒,理性思维能力的健全、成熟,以及对社会主流价值范型和审美认知标准等的认同……无论是生理学还是心理学、社会学所指涉的成长,性的成长无疑是核心,是成长之旅中最大的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26)他还将“性心理”的成熟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性生理的剧变,诱发了性心理(性意识)的觉醒。如果说性生理的成长是显在的,具有客观物理性,那么,性心理(性意识)的成长则是隐在的,具有主观精神性。相对于性生理的成长来说,一个人的性意识的发展更复杂、深奥、曲折。“梦遗”/“初潮”,对于男孩/女孩来说无疑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对生理上发生的这场必然来临的巨变的懵懂无知,以及难以名状的惊惧,无异于强烈的地震波冲击着他们敏感、怯懦、脆弱的心灵。来自心灵深处的芜杂颤音,似乎只有文学家温润的笔墨才能描摹出蛛丝马迹。”(27)以往我们认为“成长”是个体在与他者对话过程中的自我发现,然而“性心理”的成熟却是由内在的生理特征引起的。这一由“外”向“内”的转向,为我们“成长主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
然而我们对张教授的“成长小说是成长主题书写的最高形态,是成长书写的最有效的文学样式”,“由成长主题小说向成长小说演进,乃成长文学书写的流变轨迹”(28)这一观点持有不同的看法。在这一结论中,他似乎是说,被排除在成长小说之外的成长主题小说是一类结构不完整的作品。他还说:“中国的大多数少年小说只关注成长的某个片段,缺乏对成长的完整性描述,许多处于成长之中的主人公并没有长大成人。因此,这样的成长主题书写是不完整和不完美的。”(29)我们认为,“成长”并不仅仅意味着“成人”,更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蜕变。成长主题小说也并不是非要上升到成长小说才算是成功的作品,相反,假如某一类文学作品的创作不可避免地陷入某一种固定的甚至是老套的模式,毋宁说是一种失败。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日益趋向多元,尤其是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西方文学越来越呈现出种种“先锋性”特征。成长主题小说对成长小说固有模式的超越,应是必然的。
芮渝萍的《美国成长小说研究》是国内比较重要的关成长小说研究专著之一。她在书中归纳了成长小说几个特征:第一,小说的叙事必须包含人物的成长;第二,从内容上看,成长小说具有亲历性;第三,从结构上看,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相当模式化: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第四,从结果上看,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30)芮渝萍在《认知发展》一文中又从叙事角度对成长小说的特点进行了论述。她说:“青少年人物的认知发展除了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以外,还有道德认知、情感认知、智慧认知和环境认知。这些认知发展都是青少年成长的内涵,也是成长小说着力刻画和表现的内容,它构成了成长小说叙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成长小说的叙事发展往往从人物的成长故事中获得一种内在的推动力,故事的情节线索就是对主人公成长过程的摹写。”(31)将“成长”与人物的年龄联系起来是国内成长小说或成长主题研究的一大特征,我们认为这同“成长”一词在中文语境中的固有含义有关,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成长主题”的延伸,但这一认识同时也是相当有限的。
此外,还有一类所谓的“反成长”小说或“反成长”主题的小说,即小说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的磨难,但最终并没有获得思想上的顿悟或人格上的超越,在这类小说中,主人公只是一位失败的成长个体,小说中的“成长”呈现为一种反启蒙、反教育甚至反主体生成的特征。张国龙教授在书中将这种类型的成长定义为“拒绝成长”或“成长夭折”(32)。国内有研究者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视为当代中国“反成长写作”的滥觞之作,认为“‘反成长写作’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对世俗现代性的拒绝和否定。”(33)“反成长写作”作为一种独特的写作姿态,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反成长”作为“成长”的特殊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然而“反成长”归根结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反成长”主题或“反成长”小说只能视为成长主题与成长小说的一种特殊的变体。
综合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成长小说”的概念纳入“成长主题小说”的解释;另一方面,种种以“成长问题”为主题的小说由于并没有很完整地展示人物的“成长动态”,则在此意义上并不能被归类为“成长小说”。譬如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成长问题一直是作者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麦克尤恩所创作的成长主题的小说中,有展示动态的成长过程的,比如《时间中的孩子》《黑犬》《赎罪》等作品;有表现某一时期或阶段的成长特点的,如《水泥花园》;也有探讨与“成长”相关的话题的,如《儿童法案》等作品都不是单纯的成长小说,而主题又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这些小说的复杂性远不是“成长小说”所能够概括的。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我们采用“成长主题小说”而不是“成长小说”这一术语来指称这类作品。我们认为,现行的有关成长主题的界定还不明晰。成长主题小说应当指的是哪一类与人物“成长”有关的小说作品,关乎个体的存在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或处于动态的成长过程之中,或具备成长的可能,或处于个体成长的特殊阶段等等。也就是说,“成长主题”并无必要描述人物的完整成长经历。有一些小说主要地就是描绘个体在童年或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并不表现动态特征,然而小说所选取的这一个体的特殊阶段本身就已然蕴含一种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的可能。这些小说对个体成长的研究有非常重大的启示意义。我们认为这一类小说也属于“成长主题小说”。
(1) 又译《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或《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2) [美]M.H.艾布拉姆斯,杰弗里·高尔特·哈珀姆:《文学术语词典》,第511页。
(3) [苏]巴赫金:《小说理论》,《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第232页。
(4) [苏]巴赫金:《小说理论》,《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第230页。
(5) [德]狄尓泰:《体验与诗:莱辛·歌德·诺瓦利斯·荷尔德林》,胡其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页。
(6) [德]狄尓泰:《体验与诗:莱辛·歌德·诺瓦利斯·荷尔德林》,第325页。
(7) [德]艾克曼:《歌德谈话录》,洪天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8) 冯至:“译本序”,歌德:《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冯至、姚可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9) 范大灿:《我读〈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代序》,歌德:《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冯至、姚可昆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10) 张荣昌:《开创德国小说长篇小说新局面——译序》,歌德:《歌德文集》(第5卷),张荣昌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 杨武能:《逃避庸俗——代译序》,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2) 杨武能:《逃避庸俗——代译序》,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13) 杨武能:《逃避庸俗——代译序》,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14) 杨武能:《逃避庸俗——代译序》,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15) 施战军:《论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生成》,《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
(16) 孙胜忠:《论成长小说中的‘Bildung’》,《外国语》2010年第4期。
(17) 古裕:《德语修养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
(18)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页。
(19)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3页。
(20)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3页。
(21)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5页。
(22)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6页。
(23)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8页。
(24)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8-29页。
(25) 张国龙:《成长小说概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页。
(26) 张国龙:《成长小说概论》,第4页。
(27) 张国龙:《成长小说概论》,第5页。
(28) 张国龙:《成长小说概论》,第58、59页
(29) 张国龙:《成长小说概论》,第5页。
(30) 参见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 芮渝萍,范谊:《认知发展:成长小说的叙事动力》,《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
(32) 张国龙:《成长小说概论》,第2页。
(33) 徐勇:《论当前文学创作中的成长写作与反成长写作》,《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