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主体意志:《儿童法案》中的权力对决
2025年08月10日
第八章
成长与主体意志:《儿童法案》中的权力对决
21世纪以来,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所涉及的话题有关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主题和题材的多样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评论界,麦克尤恩的作品一直话题不断,《儿童法案》也是如此。《儿童法案》这部小说甫一问世,就在欧美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在国内学界亦引起短暂的关注。虽然随着2017年中译本的发行,《儿童法案》再次受到国内媒体和读者的热捧,但国内学界关于《儿童法案》的评论却仍在少数。《儿童法案》的话题与宗教相关。小说中表面上温和的价值冲突,深层却隐含着两种权力斗争。
同此前的几部小说一样,《儿童法案》也涉及成长主题,但小说中探讨这一主题的角度却与早期的作品有所不同。以往小说在表现成长主题时,或聚焦于小说的主人公,或聚焦于小说的叙述者,而《儿童法案》的焦点却是在决定人物成长的种种社会力量和价值观念。小说主人公的身份也十分特殊——一位可以决定他人生死的法官。小说试图通过呈现一个个案件的判决和裁定过程,讨论世俗福祉和宗教信仰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并借助这些讨论来思考个体在面临世俗和宗教这两种社会力量和价值观念的对决时该如何做出选择。
小说围绕中心人物菲欧娜,从事业与家庭两方面出发,沿着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展开叙述。在故事的开头,菲欧娜正面对丈夫的出轨而心烦意乱,而这时事业上遭遇的几个难题让她无暇顾及家庭。通过菲欧娜的回忆,小说勾勒出几个案件的大致脉络。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又接到一个备受到社会、媒体瞩目的案子,即“亚当输血案”。菲欧娜的判决拯救了亚当,也为亚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以致最后亚当再次患病时选择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