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丢失的童年
小说《时间中的孩子》中呈现的特殊的时空观表达了主人公对成长的特殊体悟。而主人公史蒂芬寻找“丢失的孩子”这一经历本身就是一段成长的旅程。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造成了主人公认识论上的虚无,并进一步破坏其自我认识的完整性和归属感。(20)史蒂芬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不断地体悟“时间”,不断地“返回”童年,并通过在这一过程中的思考与体悟而实现精神上完满。保罗·爱德华认为这部小说的价值体系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当我们步入成年,‘童年’能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21)应该说这一评述是十分准确的。从某个角度来看,《时间中的孩子》其实就是一部有关“成人”回归“童年”的小说。在小说中,“成长”意味着成人不断对“童年”的回归,强调“童年”对成人的精神和思想上的作用,是精神层面的成长。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介绍的,小说《时间中的孩子》讲述了一个丢失的孩子,但这个孩子并不实际出现在故事情节中,然而这个并不作为角色出现在故事情节中的孩子却又时时隐藏于文本之中。在主人公史蒂芬寻找孩子的过程中,这个孩子的成长也如影随形:“生物钟冷漠地朝前走,一刻也不停。它让他的女儿不断长大……它那时间与机遇交织而成的纤细组织将他女儿与他隔开了。”(22)在这里,“孩子”这一意象同“时间”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孩子”成为时间本身的象征,贯穿了整部小说。于是,寻找“孩子”,成了寻找“时间”。类似地,史蒂芬的母亲回忆四十年前的“洪钟酒吧事件”,有这样的描述:“窗户边上有一张脸,一张小孩的脸,仿佛漂浮在那里。它正朝酒吧里看,带着恳求的表情……我肯定,我知道,我看见的就是我自己的孩子。你要是愿意的话,我就是在看你。”(23)在这段回忆中,原本正努力寻找丢失的孩子的史蒂芬自己却成了“时间中的孩子”。那么,前往洪钟酒吧“看见过去”的这一旅程成了史蒂芬寻回过往的一个隐喻。史蒂芬穿透了时空的阻隔,看见了深埋历史深处的那段关乎他自我存在的真相。他的一切努力,都使他更加接近过去的自己,那个曾经被他遗忘的童年。
正如杰克·斯莱所评论的,“《时间中的孩子》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孩子丢失的小说。通过小说中有关孩子和时间的错综复杂的形象和隐喻,伊恩·麦克尤恩描述了一段有关寻找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内心的孩子的历程,以及认识和接受这个孩子的重要性。”(24)与作家早期作品不同的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童年充满了各种令人不安的因素(譬如乱伦、异装癖),《时间中的孩子》对孩子和童年的描述则倾向正面:童年是纯洁的,快乐的,而这些又恰好是成人世界所缺失的。换句话说,成年人的“成长”正是建立在对童年的纯真的寻找,以弥补自我的缺失。
同样是寻找童年,史蒂芬的好友达克采取的却是一种极为激进的方式。在史蒂芬初识达克时,他还是一位出版商,随后他步入政界,凭借自己非凡的才能飞黄腾达。就在其事业的巅峰时期,达克却突然辞职,携妻子来到郊外隐居起来,并过着孩童般单纯的生活。史蒂芬看望达克期间,他的言行举止已经完全退化为一个10岁的男孩。最后,达克因与妻子不和而孩子气地坐在山毛榉旁脱光了衣服任凭在寒风中冻死了。达克的事例是许多评论家关注的焦点。杰克·斯莱认为查尔斯·达克的退化“是对政治压力、社会混乱的逃避与解脱”,(25)然而他的死也说明了“过度沉浸于内心的儿童世界会导致成年精神世界的崩塌”。(26)马尔斯·琼斯认为:“小说在达克事件上得出的结论是:人若不生育孩子,则注定会成为孩子。”(27)国内学者王悦则评论:“查尔斯采取了激进的做法,强制回到童年,解除时间束缚的同时也彻底失去了时间”。(28)笔者以为,回归童年不论是为了逃避“政治压力”,或是解除“时间束缚”,都代表了达克对成人世界的远离。查尔斯·达克的“退化”与主人公史蒂芬“追寻童年”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他们二人都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成年人内心所缺失的纯真与快乐。
在小说中,查尔斯·达克的死其象征意义要大于现实意义。小说中的达克似乎由始至终都只是配角,但这个“配角”对整个事件来说却意义重大。小说《时间中的孩子》总共分为九个章节,这九个章节恰好对应了女人怀胎的九个月;小说九章中的每一章的前言都配以一段摘录自《权威教育手册》的育儿指南,这一《权威教育手册》正是由达克独家撰写的;达克的死和史蒂芬妻子的分娩都安排在小说的第九章,暗示生命的开始与终结。
特别地,从开头至结尾,达克的经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逆成长过程。最初,在达克作为一位资深出版商出场时,他的外貌和行为远比他实际年龄要大,此时他面对史蒂芬仿佛一位父亲面对自己刚刚成年的儿子,“史蒂芬还没讲完,达克放下汤勺,将他光滑的小手放在年轻人的手腕上,像对小朋友那样和蔼地解释……”(29)“达克虽然世故老练,沉稳自信,穿着黑色西服和手工衬衫,却只比史蒂芬大6岁……就达克而言,对成熟的崇拜让他从小就梦想使自己显得比实际年龄大一倍。”(30)其后,从政后的达克则突然焕发出青年人的激情与活力,他与史蒂芬的对话更像是发生在年龄相仿的伙伴,“达克拿手拍了一下额头,装出一副对朋友的天真无比惊讶的样子,‘你这个白痴!’”(31)“史蒂芬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见他朋友不穿黑色外套和条纹衬衫、不系丝质领带了。现在的他套着一条宽松的灯芯绒裤子,穿着白色T恤衫。他看上去更灵活更年轻了。”(32)再其后,达克开始不定期地召妓,“他穿短裤,让一个妓女装成老师打他的屁股。你可能也知道这事,这是他愿意讲给你听的事情。这是公学学生中典型的小众爱好。”(33)接着在他事业的巅峰时期,达克选择了辞职与隐居,他的行为和语言都完全退化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史蒂芬离这棵树还有30英寸的时候,一个男孩从树后走了出来,站在那儿,看着。”(34)“史蒂芬紧紧跟在后面。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他朋友口袋外面露着的弹弓上面。”(35)“曾经是商人和政治家的他,现在成了一个成功的青春前期儿童。”(36)“当查尔斯把它们一个个摆开,解释它们的功用时,史蒂芬密切地注视着他的朋友,想要找出一丝幽默、自觉的迹象,找出成年人的标记。可是他的声音很平稳,每讲到一个细节,脸上就露出热切的表情。”(37)而最后,达克孩子气地坐在大榉树下“赤身而死”的情形更分明就是一个婴儿出生时的状态:“他到树林里去了,坐下来,把自己暴露在寒冷中。”(38)达克自杀的地点正是在其生前修建小木屋的大榉树下。达克辞职后主人公史蒂芬第一次拜访,他们二人来到小木屋下,史蒂芬层看到达克的脑袋露在平台,并“以一种‘逆出生’的形式,穿过洞口”。(39)在象征的意义上,达克的人生经历了从中年到青年,到少年,到童年,到婴儿的过程。因此,达克这一系列的行为和表现(中年➝青年➝少年➝儿童➝婴儿)与其说是“退化”,倒不如说是个体出生和成长的逆过程,是对个体成长的隐喻。
值得注意的是,达克的死与史蒂芬的穿越时空这两则隐喻中,都采用了树的形象:史蒂芬“升到树顶”,“落回树根”,而达克死在榉树下,树在这里有明显的象征意味:生命。并且,史蒂芬穿越时间的事件发生在六月中旬的雨天,而达克死在九个月后的冬天的雪夜。而这两个事件又恰好与史蒂芬、朱莉同房和朱莉分娩这两件事对应起来。在象征的层面,个体走在前溯自身起源的路途之中。
在洪钟酒吧的窗前,史蒂芬误入“时间之流”,看见了自己的“出生”;而查尔斯·达克则用自己的行动模拟了“出生”。两者都是象征性的,但它们的区别在于,史蒂芬在追寻童年的过程中保留了成年人的思维和理性,而达克则陷入了完全的非理性之中。史蒂芬通过“追忆”过去,认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但达克的“回到过去”是彻底脱离了成年状态,他并不像史蒂芬那样,能够跳脱出自我的存在而认识自身,而是彻底摒弃了自我,最终只能盲目地走向死亡。
具体地说,史蒂芬寻找童年是在受现有的情景的启示下不断重拾童年的片段,同时又通过对童年经历的体悟与回味而理解人生的真谛。然而达克的方式却是直接“退回”童年阶段,成为“儿童”。“理解与追寻童年”与“成为儿童”两者显然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达克曾有一段关于时间观的精辟表述:“在孩子看来,童年是没有尽头的”(40)。儿童看不到童年的尽头,而成人能够看到童年的尽头,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成年人能够跳脱出儿童的身份而看待童年,而儿童则只能局限于自身。《时间中的孩子》所讲述的仿佛是对个体自身的“斯芬克斯之谜”的领悟。在古老的斯芬克斯的故事里,只有当俄狄浦斯跳脱出自我的局限,以局外人的视角反观人自身时才能够猜出谜底“人”,因为跳脱出自我的视角反观自身,这是人认识自我的必要条件,而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其自身出生的探寻。史蒂芬所做的选择与俄狄浦斯是相似的,史蒂芬也是通过跳脱出自我的局限来反省自身。虽然“寻回丢失的童年”是成长的必要过程,然而“寻回童年”并不是“成为儿童”,而是以成年后的视角反观曾经未成年的自己。这种“反观”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认识。小说中描述史蒂芬回忆童年(包括对凯特的回忆)的片段俯拾皆是,而每一次回忆,史蒂芬都能够获得人生的体悟。譬如当史蒂芬回忆凯特对事物的执着,他惊叹于这种专注力并期望自己也能拥有;再譬如当史蒂芬回忆与父亲在桥上等待列车的经历时,惊叹于事物间的联系。史蒂芬通过对童年,对时间的反思与感悟,从而领悟生命的内涵。他保持了成年人的思维与理性,也找到了童年的纯真和快乐。
《时间中的孩子》主题关于成长,结构亦遵循经典成长小说的模式:主人公史蒂芬丢失“孩子”,陷入困境,摆脱困境,走向升华。但丢失孩子对主人公来说只是表面上的挫折,真正的挫折是心灵的困境。此外,小说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下又加入了非现实的因素,将具象的“时间”抽象为一个形而上的概念。于是,“丢失的孩子”关乎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曾忽视的童年。主人公的困境,是所有成年人的困境。小说的主人公最终通过心灵的追寻,而最终实现了精神的成长。
(1) 王悦:《镣铐中的舞蹈: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与不可靠叙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1页。
(2) Daniel Zalewski, “The Background Hum”, The New Yorker, Feb.23rd, 2009, pp.48-63.
(3) Claudia Schemberg, Achieving ‘At-one-ment’: Storytelling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elf in Ian McEwan's The Child in Time, Black Dogs, Enduring Love, and Atonement, Frankfurt: Peter Lang, 2004, pp.28-29
(4) 小说英文名“The Child in Time”还有“及时到来的孩子”的意思,这一结局一定意义上呼应了小说的标题。
(5)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何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6)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58页。
(7)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59页。
(8)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62页。
(9)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126-127页。
(10)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127页。
(11) 参见Daniel Zalewski, “The Background Hum,” The New Yorker, Feb.23rd, 2009, pp.48-63.
(12) 玻姆:《整体性与隐缠序》,洪国定、张桂权、查有梁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13) David Bolm, “A New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ind and Matter,”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vol.3, no.2, 1990, pp.271-286.
(14) David Bolm, “A New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ind and Matter,”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vol.3, no.2, 1990, pp.271-286.
(15) 参见玻姆:《整体性与隐缠序》,第35页。
(16) 参见王悦:《镣铐中的舞蹈: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与不可靠叙述》,第79页。
(17) 舒志奇:《主体的欲望与迷思——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时间中的孩子〉》,《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
(18)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125页。
(19)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51页。
(20) Claudia Schemberg, Achieving ‘At-one-ment’: Storytelling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elf in Ian McEwan's The Child in Time, Black Dogs, Enduring Love, and Atonement, Frankfurt: Peter Lang, 2004, p.29.
(21) Paul Edwards, “Time, Romanticism, Modernism and Moderation in Ian McEwan's The Child in Time,” The Journal of the English Association, Spring 1995, p.44.
(22)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2页。
(23)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189页。
(24) Jack Slay, “Vandalizing Time: Ian McEwan's The Child in Time,” Critique, Summer, 1994, vol.35, no.4, pp.205-217.
(25) Jack Slay, “A prevailing ordinariness: Socie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fiction of Ian McEwan”, p.253.
(26) Jack Slay, “A prevailing ordinariness: Socie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fiction of Ian McEwan”, p.255.
(27) Mars-Jones, Blind Bitter Happiness, sited in Dominic Head, Ian McEwa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8, p.83.
(28) 王悦:《镣铐中的舞蹈: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与不可靠叙述》,第79页。
(29)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27页。
(30)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28页。
(31)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37页。
(32)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38页。
(33)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217页。
(34)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112页。
(35)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113页。
(36)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115页。
(37)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119页。
(38)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220页。
(39) Ellen Pifer, Demon or Doll: Images of the Child in Contemporary Writing and Culture, 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0, p.100.
(40)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第29页。